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安全生产网  ·  DeepSeek眼中,安全员是什么样子? ·  昨天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让deepse ... ·  4 天前  
贵州法治报  ·  车停服务区遭恶意割胎?警方:王某,已刑拘! ·  3 天前  
贵州法治报  ·  车停服务区遭恶意割胎?警方:王某,已刑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纵横阡陌间问道“三农”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7-08-21 23:12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不知成为多少读书人的理想信念。我的父母虽然文化不多,但十分崇尚读书,因此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读书之重要。无奈我天资不足,再加上家境贫寒,在求学路上从捧起书本那天起就显得磕磕碰碰:在家乡的山村危房里读小学,在人民公社小学附中里读初中,在颇具特色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吉水分校(简称吉水共大)念高中,整个12年的基础教育,除了几本教材就很难得见到真正意义上的书。在吉水共大高中毕业之后,读书之心不死的我,几经周折终于有机会考入江西省吉安师范专科学校(现在的井冈山大学),尽管这所学校在众人眼里不太起眼,但对我来说,真正的读书是在这里开始的。她让我有了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文凭,并因为这张文凭的特殊性我必然地成为了人民教师,从此进入到一辈子离不开书的职业中,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个职业而天天与书为伍,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并在后来像分期付款一样,读书与工作交叉进行,陆续在四川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先后经过了11年时间,到博士毕业时已接近不惑之年,但接触到的书也越来越多。

我庆幸自己这辈子能够以书相伴,但也十分清楚自己没有能力企及“ 横渠四句 ”的崇高境界。不过,总感觉自己终究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虽不能做到“为生民立命”,但哪怕能够在“为生民请命 ”方面做点事情也是值得的 。我从农村来,自然与生活在农村的百姓最为亲近,因此在自己有机会读书的日子里,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农村、农业与农民。从1992年进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就自觉不自觉地以“三农”为对象,一边读书一边行走在农村纵横阡陌中。25年弹指一挥间,在这期间,中国的“三农”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制度创新效应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但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大量劳动力沉淀于农业,在低水平收入陷阱中难以脱身。因此,那时特别强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可以说是那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直接的体现。然而,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收入效应,使大量农民开始纷纷从农业中撤出,导致本来存在过剩的农业劳动力突然变得稀缺起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老人农业”现象。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只能依靠农药化肥来替代,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成为食品安全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逐渐被城市工业挤压,农村劳动力的迁徙由原来的“离土不离乡”变成了“离土又离乡”,大量农民开始远离家乡进城打工。客观地说,打工经济的兴起让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大增加,推高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给农村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一幢幢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农村空心化现象也开始凸显,原本热闹的农村,现在只剩下老人、妇女与儿童,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农村小孩教育等问题逐渐浮现,村庄凋敝现象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的“三农问题”聚焦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市化和农民收入增长,现在则要更多地关心食品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养老与社会保障等问题,“三农” 问题 不断走向纵深!

亲身经历这样的变化过程,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研究视野。这二十多年来,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在农村的纵横阡陌中去寻找“三农”问题的出路,因此,到基层农村去调研,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一年又一年,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足迹踏遍西部石山荒漠、中部丘陵山区和东部田园水乡,去了解农村,感知农民,真是收获颇多。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个关心“三农” 问题的学人,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自然是展开自己学术研究的极好养料,从硕士毕业到现在,我有幸主持了“企业集群网络组织三重绩效综合评价系统模型及其在西部地区的实证检验”、“基于双重网络嵌入的中国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及路径研究”、“农民创业、村庄公共品供给与村庄凋敝治理”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西部县域经济中基于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三农问题缓解路径研究”和教育部人文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转型时期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制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农村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的关系、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制、基于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双重嵌入的农民工创业成长机制、农民创业与村庄凋敝治理的关系等等,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改革》等期刊发表了一些论文,提出了自己对农村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与观点。时至今日,学术研究工作一直没有中断,探索尚在继续中......

不过,在承担这些项目的研究中也会发现,尽管项目制能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研究 主题的局限,在一个项目主题下的研究很难涵盖到农村变化的方方面面,而恰恰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变化,才能反映农村的全貌。真是要感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不仅让我有了学习的新途径,而且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新载体。微信公众号这种自媒体的方便与快捷,实在令我羡慕不已。2016年2月初回家过春节,承蒙熟知信息技术的侄子的帮助,我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为“三农庄园”,用于记录自己对“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希望能够探寻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出路。有了这个微信公众号,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不再受制于项目制下的主题局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可以直接记录下来,实在让我欣喜不已!我也算是一个勤快的人,微信公众号开通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已经写了5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农村、农民、农业诸多方面。这些文章在公众号中公开出来,受到许多学界同仁和农民朋友的关注,此外,像“农村发展需要产业政策吗?”、“特色小镇建设之路怎么走?”、“中国农村是否正再次迎来乡村创业的时代?”、“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跨越产业门槛?”、“农民工群体为何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乡村全域旅游:真正的意涵究竟是什么?”、“中西部地区农村为什么需要乡村创业?”等文章,还得到“中国智库网”、“人民网”、“中国乡村发现网”、“中国妇女报”、“紫金智库网”等等高端智库网站和报刊的转载与刊登,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对“三农”问题的这些关注与思考尤其存在的价值。

路漫漫兮其修远!我对农村的关注尚在起点,中国广大的农村面貌不同,条件各异,必将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不一定有最好的,但一定有合适的,为寻找农村发展的合适方法而努力,是我的理想,哪怕自己在其中仅仅能够起到一点点作用,也是善莫大焉。因此,纵横阡陌间问道“三农”,“三农庄园”里延续思考,是我将继续的事业,我愿在在这个事业中自得其乐,也希望能通过“三农庄园”与大家结缘,共同谋划美丽中国之农村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