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阑夕
阑夕,逐鹿网(zhulu.com)创始人,专注于互联网创业、新媒体及亚文化的深度观察和商业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atawhale  ·  Nature发布,AI 全球100强! ·  2 天前  
Datawhale  ·  Nature发布,AI 全球100强! ·  2 天前  
购机帮你评  ·  视觉体验拉满的万元游戏本,雷神ZERO ... ·  2 天前  
购机帮你评  ·  视觉体验拉满的万元游戏本,雷神ZERO ... ·  2 天前  
谷粉学术  ·  别只用Endnote和DeepL了,中科院力 ... ·  2 天前  
谷粉学术  ·  别只用Endnote和DeepL了,中科院力 ... ·  2 天前  
Java知音  ·  报个喜:我软考过啦!!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阑夕

疫情之下,媒体如何将信息送至每个角落?

阑夕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0-03-06 20:21

正文

文丨阑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形成「一城一报」的格局,这场重要的新旧交替运动,让许多老牌报业被市场淘汰,同时也推动着纸媒从零散、多元逐渐迈向统一、趋同的形态,随着市场选择的尘埃落定,媒体工业结构化的时代也就此开始。


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媒体的主流形式虽然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单薄,更是始终处在严格的管制下。直到90年代数字媒体的面世,技术才打破了不同产业之间的隔阂,传媒迈向百家争鸣的新阶段,公众得以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移动互联网的兴盛,更是将媒介的搭建成本拉到了接近于零,各路思想不断在社会中共生与碰撞,人们在关注媒体时开始注意到这种多元形态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于是便进一步引发了对于「媒体责任」话题的火热探讨。


2月12日,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纳入确诊病例,新增确诊数在这一天激增了14840例,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次日以「疫情」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20万。



如果说平日里不太关注「媒体责任」的人还略显迟钝,那处在公众对信息诉求井喷的疫情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不可避免地切身体验着数字媒体所带来的利弊。


换句话说,这起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实际上是一场媒体在国内数十年间都未曾经历过的大考。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显示,有超过47%的人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动态,而95%的公众会至少利用一种网络媒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在如此规模的信息量背景下,媒体的「时效性」成为了最基础的考量指标。


其次,在举国抗疫的特殊时期,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乎到公众对于疫情的判断,谣言成为了诸多媒体在此期间的最大敌人,在紧张的氛围下,这些谣言无疑会进一步加深公众的恐慌。


在平日里,两者尚且是评判一家媒体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而当信息在眼下一跃成为公众的刚性需求后,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开始显得愈发重要,一线的医护人员在积极与疫情作斗争时,形容媒体是全国的「第二战场」也丝毫不夸张。


从这一角度看来,社会对于媒体的诉求也在此期间上升到了另一个阶段,它不仅仅应该是从客观角度上为公众提供实时信息的「引路灯」,更是一本标注了在疫情期间防控指南的「说明书」,以及能够消除焦虑、安抚恐慌的「镇定剂」。



当然,不少媒体在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尝试,譬如医疗机构「丁香医生」坚持在公众号中更新疫情地图而备受关注,又或者市场媒体「第一财经」通过近距离接触重灾区,为公众提供了疫情下武汉市民的第一视角。


得益于媒体行业的共同努力,公众在应对此次疫情时,无论在防控意识还是常识科普上,都相较于此前的突发事件有了显著进步,要知道,2002年SARS爆发时,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观看电视新闻甚至于口口相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始终是人们苦于无法找到有效防范疫情的根本原因。


所以通过这次事件不难看出,数字化的浪潮俨然已经覆盖到了媒体行业的每一个边角,使其在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力上都发生了质变,而与此同时,新闻的客观、真实等属性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自明,公众对于「媒体责任」话题探讨的活跃性,也在近来达到了顶峰。


自1月中下旬起,腾讯新闻就开始在自家的「较真平台」上,通过H5的形式陆续推出了与疫情相关的多个板块,从疫情实时动态到打击不实谣言、从科普医学常识到复工注意事项、从灾区真实视角到缓解负面情绪,旨在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帮助到人们更加了解瘟疫的可能性。


根据腾讯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较真平台「抗肺炎」特别版通过与多个领域中的1000余名专家和机构合作,在短短20天就总计为用户提供了超过5.36亿次服务。


传播规模的日益扩张,使得谣言等负面信息也能够呈指数级上升,而上述几起数字的背后,是腾讯试图通过AI等技术手段来弥合前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造谣、辟谣成本差距愈发显著的今天,这又是不同时代中一番耐人寻味的尝试。


如何能够阻止谣言不断散播?就是让辟谣信息也拥有与前者相同甚至高于前者的传播力度。


比如当万众期待着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能够尽早面世时,腾讯较真平台通过不断推送医学领域的报道,以专业视角来引导人们更加严肃、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在达成科普目的的同时,也间接杜绝了与之相关的谣言能够继续传播的可能。


就像许多人引用北野武的话来形容这次触目惊心的疫情,「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对于媒体而言,打破流传于公众间的不实信息是一种责任与价值,而相应的,腾讯新闻这起数据的背后,也代表了人们在接受科普前可能会做出来的5.36亿次错误决策。


然而这不仅是一场媒体与谣言的赛跑,腾讯新闻通过多个维度来提供疫情相关信息,涉猎领域极为宽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新型冠状病毒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中公众对抗疫期间新闻网站与客户端的满意度上,腾讯新闻皆能名列前三,从公信力、责任感与传播力三个角度来考量,它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这些都建立在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上,众所周知,在国内互联网兴起的世纪之初,门户时代的巨头网站中并没有腾讯的身影,社交领域本身就与传播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而腾讯在前者身上的成功,让腾讯新闻产品作为后起之秀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只是相较于门户时代而言,如今媒体的传播效率与用户数量早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作为一家将技术刻在基因里的企业,选择通过前者来扩大信息触达用户的规模,显然得益于腾讯新闻在当下对技术与传播的精准理解。


这又是一起科技对某个领域催生质变的典型积极案例,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相似的做法来奠定公众在关键时刻面对苦难时的信心,当然,这也是媒体在不同时代中对自身「责任」的最佳诠释。


这段时间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是毕生难忘的,在元宵节当天,腾讯新闻的#今年元宵一起点灯吧#话题吸引了188万访问量,累计点亮3.3亿盏节日灯火,这些在至暗时刻亮起来的光,或是在寄托逝去之人的哀思,或是在传递未来岁月的希望。


在技术不断驱动着腾讯这家公司一往无前的同时,腾讯新闻作为媒体版块始终保留着媒体应当拥有的人文属性,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它都同样难得、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