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敬虔
一个基督徒若得到更多财富、晋升到更高地位,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人蒙了神的赐福。然而初代教会对于拥有更多财富及更高地位的事毫不在意。以使徒保罗为例,保罗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更多财富,而是将自己多余的分给有需要者,继续打完美好的仗,过合乎基督徒身份的生活。保罗在提摩太前、后书称“过合乎基督徒身份的生活”,为“敬虔’ (提前2:2,3:16,4:7~8,6:3、6、11;提后3:5、12)。
保罗时代的敬虔
在保罗书信中,惟有在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使用敬虔(希腊文为eusebeia)这个概念。或许敬虔与教牧书信中的特别情况有关,但我们从“敬虔”一词能了解提摩太前、后书所强调的重点。敬虔不是当时社会文化里的全新概念。在希腊罗马式(Greco-Roman)的哲学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犹太教,将敬虔视为一种公义的行为样式,意指对神和对人都忠心。在古代社会里,只对神忠心却对人漠不关心的敬虔,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保罗借用或修正当代敬虔的概念,在提摩太前,后书树立他独有的敬虔观。
从爱自己到爱邻舍
有些学者认为提摩太前、后书所提到的敬虔,是要帮助基督徒成为好公民,于是主张保罗为了规范当时有教养的基督徒,而引进了敬虔概念。然而,提摩太前、后书所提到的敬虔,与基督徒的思考方式有关,就是让基督徒与世界有所分别。保罗吩咐提摩太要长进(提前4: 15),这是指“内心的成长”。
换句话说,有信心的生活需要内心的转化。保罗认为思考的能力逐渐发展是与敬虔有关。所谓思考的能力逐渐成长,表示人脱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成长到为他人着想的阶段。敬虔虽是行为样式,但保罗认为行为乃是出于思想。
保罗将信心和良心相提并论,主张信心的生活和良心生活并不冲突(提前1:19,3:9,4:1~2)。因为良心显出内心的态度,所以良心会影响一个人的意志,决定与判断;反之,一个人的败坏是因为心地坏了(提后3:8)。
心地败坏与邪心的外在表现(提后3:2~ 4)有关。邪心的外在表现是从“专顾(爱)自己。 (2节)开始,并结束于“不爱神’ (4节),前后都提到爱。保罗认为爱自己(欲望)与爱神是相对的价值观,人要除去追逐享乐(欲望)和专顾自己的心,并且要专一爱神,才是真正的敬虔(提后3:5)。这就是保罗所说的“内心的成长”。
在我们眼前有两种爱,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换句话说,我们是要爱自己或是爱神?在提摩太前,后书里,爱神和爱邻舍这两个概念并非迥然不同。基督徒要乐意与人分享,也要宽待人(提前6:18)。
保罗提到与追逐享乐相对的概念,就是接待客旅及帮助遭遇患难的人(提前5: 10)。若不照顾需要帮助之人,不能算是敬虔生活。敬虔生活不仅止于传福音或满足邻舍属灵需求,也包含把多余的分给有需要者。我们不但要与神建立正确关系,也要与人建立正确关系,使敬虔臻至完全,
总之,对保罗而言,敬虔是一种“欲望的医治”。只为自己而活或只满足自己的欲望,并非幸福人生;不顾别人而只追求己身的安逸,也不是敬虔生活。追求他人的益处,才称得上属灵,敬虔。专一爱神、爱邻舍,不求自己的益处,使被无止尽的欲望所纷扰的心蒙神医治,才是真正的敬虔生活。
敬虔不但关乎于神的关系,也关乎与人的关系。追求他人的益处,才是属灵于敬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