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腾讯推出的AI产品ima.copilot的试用体验及评测。文章介绍了产品的功能,如信源检索微信公众号文章、搭建精准对口知识库和实时唤起的编辑工具等。同时,文章还从开发者角度分析了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ima.copilot是腾讯推出的AI产品,主要功能是信源检索微信公众号文章、搭建精准对口知识库和实时唤起的编辑工具。该产品可以通过AI回答、网页、上传文件等方式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库,并可根据知识库来提问和回答问题。
试用过程中,产品的搜索功能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准确搜索到用户需要的信息,搜索结果有时不准确等。此外,产品设计存在逻辑混乱、操作不一致等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困惑。产品的笔记功能也相对简陋,和知识库人为割裂,导致使用不便。
产品的优点是可以通过AI回答、网页、上传文件等方式比较方便地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并且根据知识库来提问和回答问题。缺点是AI搜索功能质量较差,产品设计令人困惑且存在较多bug。
从产品经理的行业视角来看,AI搜索结合知识库的概念很有吸引力,但产品的实际表现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和知识管理方面的功能,需要更加完善。
总体来说,ima.copilot在AI搜索和知识管理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产品的设计理念很有吸引力,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建议团队在产品设计上更加考虑用户需求,提高AI搜索的准确性和质量,优化用户体验。
编辑注:
这不是一篇严肃评测,而是一篇从自身的需求角度体验一款 AI 产品的试用感受。以及,作为产品经理,对这款产品产品设计上的一些观察,以及可以改进的点在哪里。
如果能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公众号文章检索和知识库搭建功能,ima 更能吸引用户使用,毕竟,中文互联网的好文章,可能都在公众号上了。
文章来自阅览室创始人王俊煜,授权发布。他的小🍠(junyu)会陆续发布一系列 AI 产品评测。
ima.copilot 是腾讯公司在最近推出的一款 AI 产品。这个产品的名字很奇怪,光看介绍也不知道应该念 ai-em-ei 还是「爱马」,后面那个 .copilot 咱也没有搞明白是不是产品名的一部分。
腾讯说它是一款「AI 智能工作台」。按腾讯公司的宣传,ima 相当于「一座专属图书馆、一位 24 小时在线专属私人助理、一个专属工作区间」。它到底能不能做到?
-
-
-
-
-
平台:Mac、Windows 客户端,无 Web 版本
-
价格:免费
01
开发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根据「腾讯」公众号上的
介绍文章
,这款「AI 智能工作台」主要有三个亮点:
-
「
信源检索微信公众号文章
」:搜索信源除了来自全网,还「打通微信公众号文章生态」。
-
「
搭建精准对口知识库
」:「边问边看,边搜边记」,一边搜索一边选中词语「继续解读」,读取本地资料,以及「所有的知识点都能保存在自己的知识库里」。
-
「
实时唤起的编辑工具
」:知识点可以生成笔记,「直接进行编辑」。
虽然读到这里不是很明白「知识点」、「知识库」和「笔记」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大概还是能明白这个产品是一个结合了 AI 搜索、笔记、写作的产品。
02
产品功能实测
ima.copilot 没有提供网页版本,必须下载客户端才能使用,Mac 版安装包大小约 250MB,下载安装后的产品图标似乎是一只熊猫,打开后的界面主要是一个干净的搜索框,里面提示「提出问题或输入网址」。
2.1 搜索公众号文章:没法用
主打亮点是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了测试这个功能,我打开了手机上的微信,在近期的微信搜索记录中挑选了一些关键词。下面就是这些关键词,以及我搜索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实际上是想回答什么问题:
-
[3 号线 运营公司] 北京地铁 3 号线由哪个公司运营
-
[王建硕 聪明] 王建硕老师写过一篇讲人不能太聪明的公众号文章
-
[叶婷] 叶婷是谁
-
[学而思大班课程推荐] 学而思有什么适合大班孩子的课程
-
[庄达菲 金广发] 庄达菲参演过金广发的短视频吗
-
[麦麦] 如果要为麦麦辩护有什么角度
第一个问题
:问「3 号线由哪个公司运营」,没有推测出来我问的是北京,也没有追问。自行补充后「北京」后可以回答。
第二个问题
:问「王建硕写过一篇讲人不能太聪明的公众号文章」,ima 说王建硕确实写过,也总结了这篇文章,但无法给出链接。
第三个问题
:问「叶婷是谁」,虽然 ima 的搜索结果中有相关的公众号文章,但给出的答案却混淆了多个同名人物,认为是同一个人。
第四个问题
:问「学而思大班课程推荐」,ima 给出的答案是包含了数学、语文和英语。据我所知学而思目前是无法向幼儿园小朋友教授这些课程的,推测 ima 的回答可能是来自于一个网页搜索结果里面的内容。
第五个问题
:问「庄达菲是否出演过金广发的短视频」,ima 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据我所知,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第六个问题
:问「有什么为麦麦说话的角度」,ima 没有进行搜索,也无法理解麦麦是谁。补充说明是指「再见爱人的麦琳」后,ima 开始胡说八道,「《再见爱人》中的麦琳是由演员郭柯宇饰演的」,「她与丈夫宋宁峰因性格差异及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选择离婚。」
虽然这不是一个科学、全面的评测,也足以证明,我日常希望通过微信「搜一搜」获得的信息,
ima 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微信「搜一搜」也无法全部回答这些问题,但至少其中的 4 个是可以得到答案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即使 ima 找到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在给出答案时也并不会严格按照搜索结果来输出答案。
2.2 知识库:逻辑很迷惑
打开知识库页面,右上角有一个「+」图标,点击后可以从电脑上传文件。页面提示可以上传 1GB 的内容,我打算把我在《第一财经杂志》的专栏文章上传给 ima,有 30 多篇,总计 11MB 左右,传到第 7 篇文章的时候却出现错误提示,告知空间已满。
知识库有什么用呢?可以基于知识库来做问答。根据简单的测试,「基于知识库回答」还是较忠于知识库的,例如我们问它「阅览室是什么」,它会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而不是泛泛地介绍阅览室是什么意思。
但除了上传文件外,宣传中的「将所有知识点保存到知识库」到底如何操作呢?难道要自己把知识点保存到 Word 中,再上传上去?每个问答的后面倒是有一个抽象的「记笔记」按钮,但这让人产生了另外一个困惑:笔记不属于知识库?
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原来问答页面的右上角有一个抽象的灯泡按钮,点那个按钮可以把整个问答添加到知识库。又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原来普通网页的右上角也有这个抽象的灯泡按钮,点那个按钮可以把整个网页添加到知识库。
还有更多的困惑。「知识库」的右上角有一个「问问 ima」的入口,点击后提问,却发现是在全网进行搜索,如果要根据知识库来问答,需要在知识库中点击「AI 搜索」,输入关键词后不能按回车,而是点击「基于知识库回答……」,才能根据知识库的内容来生成问答。也可以在首页的搜索框中输入问题后,先显示出「基于全网」的回答结果后,再手动切换到「基于知识库」。
进行了两个测试:
总的来说,知识库功能设计混乱,有很多操作不一致的地方。忘记这些困惑,如果你平时从事某种研究工作,可能已经在电脑某个文件夹中积累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知识库,那么,将这些文件上传给 ima 用来做知识库问答,还是可行的。否则,要在 ima 中从头建立一个自己的知识库,要么你能忍受前面提到的问答质量,长期使用 ima 获取知识,要么
你得强迫自己把它当成浏览器使用
——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搜索框中是可以直接粘贴一个网址、打开网页的。
2.3 笔记:AI 编辑功能不明显
前面提到一个困惑,「知识库」和「笔记」在 ima 中是两个不同的功能。我猜在一般人的概念中,笔记应该是知识库的一部分。我试图理解设计团队的逻辑,可能他们把用户收集来的内容都叫知识库,而自己编辑、撰写的内容命名为「笔记」。
虽然有点奇怪,但起码能自圆其说吧——直到发现笔记页面的右上角也可以将一条笔记添加到知识库……
笔记功能的用处非常有限。前面说过,AI 生成的单条回答可以保存成「笔记」。除此之外,似乎唯一的建立笔记的方法就是手动「新建笔记」。新建一条笔记,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类似腾讯文档那样的编辑器,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笔记功能。ima 也在其中提供了常见的 AI 辅助写作功能,包括扩写、缩写和翻译等等。我尝试根据提纲来扩写,常见的产品中常见的问题这里也有,扩写时幻觉严重,废话连篇。我猜,如常见的产品一样,用来应付差事可能还是可以的。
总之,编辑功能没有什么特点。界面更像是腾讯文档,而不是轻便的笔记工具。提供的 AI 编辑功能特点不明显,可以用来注水,但很难为你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03
结论:
有较大进步空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值得花时间去试用。
优点:
缺点:
-
AI 搜索功能质量较差
-
产品设计令人困惑,bug 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