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少人预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永生人”已经出生,他可能就在你身边。
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在《永生的阶梯》中表示:分子生物学,医学和信息科学发展,使人类社会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转折点上,但“在所有人的有生之年,永生绝不可实现……现在虽然没有通向永生的直达列车,却出现了一个阶梯,只要有人踏上这个阶梯的第一级,他就有可能沿着阶梯一直走上去。如果永生在五个世纪后实现,你不需要再活五百年,只需要再活五十年就行了。”
在大刘看来,永生的第一级台阶就是如今听起来俗不可耐的词——养生,争取再活五十年,活到人类技术跃迁的那一天;第二级台阶就得仰仗五十年后必将实现的冬眠技术啦,冬眠能大大降低人体生理速度,类似冬天酣睡的黑熊,这项技术有可能让人类在睡梦中消磨近一个世纪的悠长时光,当他醒来之后,也许就会踏上永生的第三级台阶。
重点说说第三级,就是当下神经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致力于攻克的难关,也是所谓“奇点”的关键所在:脑信息提取(最好是一个人脑的完整意识),然后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进行保存。逻辑上再简单不过,就像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Peter Watts所言:“如果物理学是正确的——如果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能量和数字,那么对某个物体足够精确的复制品就会显现出那个物体的特性。
因此,任何一个复制了大脑中相关性质的物理结构都应该能产生智能。”某种意义上,每一颗虚拟大脑都是一个迷你“上帝”,你可以通过输入迎合人类各种欲望的信号在数字世界为所欲为。
而当意识置换成数据,就可如钻石一般“恒久远,永流传”,让你在虚拟世界“活”过成千上万年,甚至“永生”——如果你不对虚拟世界的lifestyle怀有偏见的话。话说回来,诚如《信息简史》作者格雷克所说:在所谓现实世界中,人类进化本身不过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的具体表现。
某种意义上,两者并没有本质区别。若你实在厌倦“纯数字”生活,眷恋在生命早期拥有的肉身之躯,也可择吉日良时,将你的全部脑信息注入到另一个全新大脑中,然后再随便找一具躯体,也是分分钟的事。
当然,以上一切皆为理论,理论和现实通常是两个故事。但是,莫忘那三个字:万一呢?万一一切得以实现呢?永生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符合逻辑的回答是: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