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征
对于昨天的文章《
因专利撰写的两个字,9900万索赔打水漂
》,引发了一些讨论,很多人都在寻找原因,类似事件背后到底是代理人的问题,还是发明人的问题,抑或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问题。
今天就继续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中国专利如果有问题,到底应该由谁来“背锅”。
在开始前,可以先做一个第一感官的单选调查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对“草菅”这个词觉得不妥,但是现状如此,哪怕夸大一些,能够触动一些变革,也是好的。
如果一直跟着我们文章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恩捷股份和金力股份两家锂电隔膜企业之间的相互起诉案中,两家对对方的索赔金额都过亿了。
恩捷股份起诉金力股份并
索赔2.8个亿
,金力股份反诉恩捷股份
1.49亿
。
结果怎么样呢?
最直接的结果是,
金力撤回了科创板IPO申请
。
而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则是,两家中国公司的专利质量实在值得担忧。
恩捷股份用三件自主专利起诉金力股份,
ZL201810751698.9(2次挑战),索赔3000万
;
ZL201920914445.9
(2次挑战)
,索赔2000万
;
ZL201921292978.4
(1次挑战)
,索赔2000万。
总计索赔7000万,结果三件专利全部无效。
金力股份起诉恩捷股份的两件自主专利,
ZL201810969215.2
(1次挑战)
、
ZL201810859589.9
(3次挑战)
,分别索赔
5000万
和
9900万
。也全部被无效掉了。
目前双方之间的纠纷只剩下恩捷股份从日本帝人“租借”而来
合计索赔
2.1亿元
的两件专利,经受住了专利局的无效挑战。
其中
ZL201380061102.8
已经被发起
四次
无效挑战,在2024年10月10日做出的无效决定中,
维持有效
。另一件
ZL201810710744.0
的专利也是被发起
四次
无效挑战,在2024年4月9日做出的无效决定中,
维持有效
。而且针对两件专利的无效挑战,还在继续中。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为何中国企业自己申请的专利如此不堪一击
,两家企业五件专利最多的用了三次挑战也都无效掉了,大部分1到2次挑战就能导致专利无效。但是来自日本的企业已经四次挑战了,依然是很坚挺的维持有效。
这里必须要承认中国在平均专利质量上,即使和日本相比可能还有差距,更别提欧美了。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代理和审查水平不行,恰恰相反,只要给它足够空间,一定会比西方国家强,但前提是要先活下来。所以,温饱和工作量才是更现实的问题。
实际上,
在恩捷股份和金力股份这场专利打斗中,暴露的不仅仅是金力股份“市售”限定导致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问题,在之前的一篇分析恩捷股份的一件索赔三千万的专利同样也存在类似的低级错误进行了分析《
一件“并不完美”的专利是如何索赔3000万的
》,专利局同样以专利法第26.4款驳回的,因为存在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组分达不到100%的含量,那么其它物质到底是什么?”
。
从这些鲜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中国的专利质量到底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令人担忧的程度。这两家还是所属行业的龙头企业,都是这个样子,可想而知,更多的中国中小创新企业的专利质量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