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旭 刘芳
当看着五年级刚毕业的小学生扬着稚气而骄傲的笑脸,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嘉祥初中校园时,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道非常亮丽而且特别的风景线——本是小学的孩子,如何能够适应初中的生活节奏?小学和初中这这两个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嘉祥的“三四学制改革班”进行无缝衔接?——嘉祥的教学改革,走在路上!语文教学,这边风景独好!
简洁有力地概括我们预初班语文教学的特点即为:精彩纷呈的课堂形式,实现“1+3+X”的系统化教学;海量阅读的阅读教学设计 ,实现语文教学的立体化教学;丰富多彩语文活动,实现学生能力新跨越。
预初班主任↓↓↓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通称为 1—9 年级。这九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整体性,贯穿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其目标要求是系统而科学的,充分注意到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与衔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我们预初语文在这个学段应该担当起这个任务,帮助学生完成这两个学段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为此我们课改组作了一些初步的教学探索。
简单,知识点少,重基础的积累,重习惯的培养,入选教材的记叙文篇幅短小而且趣味性强,对文章内容只求浅层理解,这些都是小学语文的特点;基础知识点增多,教材入选记叙篇幅较长,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的思维难度增大,这是初中语文的特点。揠苗助长式地盲目拔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负责任的“冒进”,我们渴望在温声细语中静待花开。
所谓的“1+3+X”中的“1”,就是指一套依托教材。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实现小升初的衔接,我们选择了一直走在教育前线的上海预初版的语文教材。结合嘉祥二四学制的改革经验,我们对这套资料的处理也力求科学:精讲两篇范文——自读两篇类文——设置一个作文训练点——完成一个语文活动。
在精讲范文的过程中,对教材选文中出现的“字音—字形—成语—诗句”,仍然要求学生能够在预习中完成:1、熟练查字典掌握;2、字正腔圆朗读;3、方方正正书写。如此,把学生在小学中形成的注重基础积累、认真书写的习惯在初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温故知新,让学生迈好语文衔接第一步。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离不开阅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以阅读为始,学生语文水平的终极提高应该以阅读为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的眼界,积淀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是打开小升初语文衔接的一扇好窗口。 然而,什么时间读?读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阅读效果?这是我们预初语文课题组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什么时间读?我们结合本学段的课时安排,选择了三个时段的阅读:晨读——阅读课——课间周末碎片阅读。我们的晨读从 7:30 开始到 7:50,这 20 分钟时间是全班“好书共读”时刻。朗读内容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拟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
读什么?在我们“1+3+X”的体系中,“3”是指我们将重点讲解的三类阅读材料:散文,小说,传记。其中,结合第一单元课文,我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让学生感受童真和亲情,也深入思考萧红在其中的思考;为了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我们推荐了《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让他们在中外名人的成长经历中寻找力量;同时,我们还联系最近流行因素,向学生推荐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我们将以这两本经典教材为例,让学生学会回忆散文这类作品和传记类作品的阅读。
此外,我们还极力运用各种形式向“X”的庞大体系进行拓展,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在阅读课上,我们给学生推荐很多相关书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读完;课间和周末,主要读新闻、报章杂志、时文选萃以及在阅读课上没有完成的推荐读本。为了让阅读落实下去,我们还举办了如下活动: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每周举行一次全班读书分享活动,谈读书体会;不定期办阅读展示小报或者期刊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思考,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对阅读作品的赏析能力并实现对阅读作品的深度思维。
小学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阅读基本上停留在背诵阶段,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赏析几乎是盲点。很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连一些最简单的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都难以理解,以致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困难重重。为了给学生铺设好从小学到初中古诗文和文言文的跨度台阶,我们在单元教学的环节中增设一个环节:国学经典诵读。我们精心为学生选择了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带有精美翻译的《诗经选读》和中华书局的《世说新语》注释版,主要围绕“诗”和“文”让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殿堂。我们利用阅读课让学生在国学读本中积累文言词汇,在国学读本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语文的诗意与浪漫,在潜移默化中稳稳地为学生铺垫好小升初在文言古诗文板块的过渡与衔接。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相信在流传千年的经典诗文中,孩子们能够得到美的熏陶,提升艺术修养。
小学生的写作训练目标是能够把一件事写清楚,而初中的作文要求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基础上还要写出文采,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思想深度。怎样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衔接,在作文写作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课题组的设想主要是依托教材范文和依托拓展阅读,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每一个单元确定一个写作训练点,以这个写作训练点为支点,再次拓展类文阅读,老师讲方法,学生进行定点的写作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材第一单元精讲篇目《祖父和我》《金黄的大斗笠》;自读篇目《凡卡》《散步》,我们从内容上确定的写作训练点是“亲情” ,在写作技能上确定的写作训练点是“在场景中写亲情”;第二单元的教材精讲篇目是《花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读篇目是《口哨》,我们从内容上确定的写作训练点是“童年趣事”,在写作技能上的写作训练点是“运用描写把事件写生动”。
写作永远不只是技能的问题,为了实现学生写作语言的提升,我们依托课外拓展阅读文本,在我们设计的“读书笔记”中为学生设计了“好词佳句摘抄”“美段仿写”“美段赏析”等部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在阅读中学会运用语言素材,实现读写结合的最大优化,让学生完成写作的小升初衔接。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项核心要素。传统的语文能力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综合性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是初中语文区别于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并在生活中运用和光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语文观,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预初语文在每单元的语文教学中还设置了一节语文活动课。活动课主要依托教材、依托拓展阅读书目和依托网络视听资源开展,丰富而灵动。比如,我们第一单元就依托网络视听资源《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收集与“琴棋书画”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我们第二单元结合教材开展“学京剧唱京剧”的语文活动……朗诵、演讲、手抄报、讲故事、课本剧表演、办班级文学期刊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都将在我们的预初课堂上精彩呈现,让学生依托教材而有不拘泥教材,依托教材而又走出教材,在广阔的天地中放飞、实践、创造,充分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硬笔书法大赛”,切实提升学生的硬笔书法能力,完成学生“书写规范”上的衔接,让学生在写字中感受文字的力量。
预初实践班是嘉祥课改园地中的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蕾,嘉祥人秉承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钻进的精神,在这块课改园地中甘当园丁,辛勤培育这支花蕾。我们预初语文课题组在摸索实践,在开垦耕耘。用一句诗来形容我们的心情恰到好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