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OpenAI的To B逻辑与传统的企业服务有很大差别。API调用通常是开放了接口就撒手不管了,做的怎么样全看企业自己。目前,国内AI大模型公司多数都已经开展了这样的业务模式,然而中国企业客户对AI的需求不是你开放个API接口就完事儿,还需要AI公司“扶上马,送一程”。
在To B业务方面,“月之暗面”们并非不想学OpenAI,更多的可能是“学不起”。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当下的资本喜欢To C。众所周知,AI大模型是烧钱游戏,要想在这场游戏中玩得长久,首先就要有资本的支持。
To C市场潜在用户数量庞大,资本市场对To C项目的未来预期也更高。中国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基于互联网公司的To C市场成功的公司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以月之暗面为例,在短时间内获得10亿美元的融资并估值30亿美元,也正是因为其To C战略符合资本市场对高增长、高回报的预期。
互联网公司、AI大模型公司为什么融资快、估值高?因为他们的市场潜力大,增长空间大。
“互联网产业的增长率动不动就是几倍、甚至几十倍,投资人自然就看不上那些增长率稳定在20%的To B业务了。”某关注AI To B业务的投资人告诉虎嗅,AI在ToC行业明显更符合消费互联网的增长规律,自然也更受资本青睐。
与此同时,对很多公司而言To B市场很难做起来。To C或是开发者的API调用,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次开发大量复用。然而To B市场中很多客户,尤其是中国客户对定制化服务要求高,需求分散,难以形成标准化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周期长。AI公司虽然拿了不少融资,但初创团队人员规模普遍有限,很难分散精力针对大量不同场景开发产品。
另一个挑战是,公司业务推不动。To B业务在落地过程中还要面对很多传统数字化转型障碍,比如数据基础差,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存在大量数据孤岛;企业内部转型动力弱,从CEO到部门主管,再到业务执行难以达成共识;业务转型过程中潜藏着安全、合规等诸多风险等。这些都是初创企业或行业技术沉淀不足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难以切实推动的阻力。
以及,政企客户很难拿下。虽然To B市场技术需求旺盛,但能否成单还要参考客户关系和服务能力,这方面在多数国内AI初创公司中,都很难形成核心优势。
相比之下,C端业务不仅好做,还更容易形成壁垒。
To B市场的壁垒几乎只来自于技术,不仅自身的技术要好,还需要纵深行业,对客户的技术也要懂行。而To C市场中,基础产品的成功就能够迅速积累用户口碑,形成品牌效应。然后再依托产品和品牌,打开更多细分领域。
“在To C方面,我不相信技术可以永久领先,事实上技术带来的领先窗口非常短暂”,李开复认为,一旦巨头看到你验证了PMF,他们会有很多方法超越你。最终胜出的ToC应用不只是需要有技术优势,还需要在时间窗口内打造持续优势,比如品牌优势,比如社交链、用户数据,让用户不能离开你这个平台。
不过,在中国的To B市场上,AI大模型的头部公司其实已经在赚钱了。
百度于5月16日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提到,本季度智能云业务营收47亿元,生成式AI贡献比例为6.9%,也就是百度智能云的AI ToB业务单个季度营收达到了3.24亿元。
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表示,收入加速增长主要因素有二:一是生成式AI和基础模型直接产生的增量收入;二是它们为百度的传统云业务所带来的新机遇。
百度的AI大模型赚钱,更多是因为有智能云业务作基础,而白手起家的AI初创公司要赚钱,就没这么容易了。
目前AI大模型五虎里,宣传To B业务最高调的莫过于智谱AI。2024年初智谱AI曾公布,目前已有2000+生态合作伙伴、1000+大模型规模化应用,并与200+企业开展了深度共创。然而用户多不代表营收高,2023年智谱AI的整体签单额刚刚过亿,尚不及百度单季度营收的一半。
智谱AI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智谱AI MaaS开放平台已有30万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日均调用量为400亿Tokens,过去6个月API每日消费量增长了50倍以上。
API调用量快速上涨,但API价格却在大幅下滑。这也导致了用户量扩张,对智谱AI的收入贡献可能并没有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