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占豪
独立思考·客观理性·中国立场·百姓视角·平实文字·分享天下事丨国际局势·财经投资·国学哲学丨14、15年度自媒体百大人物/自媒体最佳表现大奖/最受中国企业关注的自媒体账号丨我们一起同行,我们一起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占豪

凭这神秘机构,中国军队或将迎来科技大爆发!

占豪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7-26 21: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带领一众车主,驾驶旗下新能源汽车“王朝”系列走进了位于青岛的海军博物馆,登上091核潜艇感悟中国军事技术力量的自强情怀。


其中,国内知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也作为嘉宾参与其中,并且在“军民融合”的角度发出了比亚迪在国防军工中有重要技术支持潜力的评价。





注意到宋晓军对一家国内新能源车企高度评价的同时,《将改革进行到底》第8集《强军之路·下》播出,笔者在感慨本轮军改决心之大、力度之猛后,也发现片中披露了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故事,一时间颇为感慨。在片中,披露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全新机构,它是如此神秘以至于笔者此前甚至从未听闻。



这个机构就是今年刚刚诞生的 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半个达帕”。



何为“达帕”?“达帕”即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该局直属美国五角大楼,负责军事领域的高新科技研发, 人们所熟知的因特网、全球定位系统、隐形战机、电磁炮、激光武器等先进技术,大多是DARPA一手主导推动的。



中国要在未来更加惨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军事主动权,就必须下更大气力推进科技兴军,向高科技创新要战斗力。而DARPA,正是军民融合走高科技强军道路的“集大成者”。当然, 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并不是军民融合战略的直接管理者,而是中国军事科技创新的顶层架构,负责半个DARPA的“引领高新技术发展”职能,那剩下半个DARPA的军民融合发展职能就要由同样新成立的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负责了——加强国防科技战略管理,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重点协调推进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回味宋晓军对比亚迪的评价,其中深义不言自明。


中国的军民融合之路由来已久。1964年提出的“三线建设”和1970年提出的“五小工业”,就是“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这类军民融合模式的写照。


(西沙海战中的军民结合作战)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和整体战略重心的转移,逼迫着一批军工企业“破茧重生”,打开了中国现代意义上军民融合的大门。以生产轻武器和弹药著称的国营第296厂,面对军品任务锐减的形式,积极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员探索民用市场,将高射机枪生产线调整转产JT50系列摩托车,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欢迎。军工企业初涉民品生产领域,军民融合型产业的雏形顽强地破土而出、走出萌芽,在国家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向着“ 军工引领、以民养军 ”的产业链转型。

(80年代大名鼎鼎的“重庆JT50系列”摩托车)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30年的军民融合之路,还是以国有军工企业为主导的军工牵引型道路;那么到了2016年,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一大批民企,这条路已经越走越窄、不改不行了。这里不得不说,“将军民融合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的军民融合道路迈向了“军转民”与“民参军”两步走的新时代。

就拿这次比亚迪王朝车队走进参观的091核潜艇来看,笔者想从潜艇电池这个实际出发,重点谈一谈“民参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091攻击型核潜艇首艇401艇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于1974年交付海军、2003年退役。这是全世界第2艘用作公开展示的核潜艇,她的身上,镌刻着中国海军走向公海大洋的历史。然而,在第一艘核潜艇服役43年后,今天的中国海军水下力量,却依然靠常规柴电潜艇挑大梁。



尽管093和093改进型核潜艇相继服役,但庞大的柴电潜艇部队一直是中国海军水下力量的“脊梁”。目前,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的主力是039系列柴电潜艇。由于存在大量技术问题,039型首艇和随后建造的12艘定型艇都是传统的柴电构型,并没有装备AIP(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系统,相比周边的“亲潮”、“苍龙”、“孙元一”等一众先进常规潜艇来说,并没有技术优势。


(039搭载AIP的潜艇图解)


直到2004年,在充分吸收了大型化水滴形艇体技术、潜艇综合减噪技术和斯特林发动机国产化等一系列技术后,039A型AIP潜艇首艇330艇才横空出世。在对水声探测系统、武器系统和AIP系统可靠性进行全面升级后,才有了目前仍在批量建造的039B系列AIP潜艇。

随着039B后续批次AIP潜艇的不断列装,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苍龙”级AIP潜艇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升级。从第11艘开始,“苍龙”级将全面换装更加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相比之下,目前各国主流常规潜艇,用的还是蓄电池,更准确的说,全部都是铅酸蓄电池——和绝大部分常规能源汽车(不包括纯电动车、插混车)用的是同类产品。 这种电池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性比锂电池更好。 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远高于铅酸电池,而其重量、体积均远低于铅酸电池。使用锂电池技术的AIP潜艇,其水下高速航行性能将会有极大的提高,达到所谓“常规潜艇的极致”,这对中国海军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中国的核潜艇数量相比美国而言依然稀少,因此能够远航执行破交封锁作战任务的锂电池AIP潜艇对于中国海军常规潜艇部队本身来说,也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潜艇上的传统铅酸电池,自二战以来依然是最普遍的)


因为当锂电池取代潜艇的铅酸电池组(以相同体积作为限制条件计算)后,可以在高速行进的条件下获得200%以上的电池容量;在经济巡航的情况下,可以获得130%以上。目前,随着民用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迅猛发展,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不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其技术成熟度都远高于早期的锂金属电池和液态锂离子电池。在先进电池控制系统等技术的辅助下, 锂电池已经可以满足最严苛的军用潜艇电池应用。


(比亚迪民用新能源车的电池,拥有独立自主的技术专利)


目前,锂电池技术市场出现了以美国特斯拉为代表的三元锂电池和以中国比亚迪为代表的磷酸铁锂电池“两强对峙”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商和电动汽车生产商, 比亚迪拥有完整的磷酸铁电池研发部门和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民用电动汽车、民用混动汽车、商用电动汽车、商用特种车以及轨道、港口附属产业群等新能源“大交通”体系。 不仅如此,比亚迪在三元锂电池上也迈入技术转型,推出了“比亚迪秦100、比亚迪唐100、宋DM”等使用三元锂电池技术的新型电动车,目前在加速、续航、稳定性等核心技术指标上已处于世界前列,可谓是国内锂电池技术“执牛耳者”。



可以说,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已经“完美”的跨越商用车、乘用车和特种行业,可以进行跨行业发展。 日本已经开始将锂电池技术军用化并即将拖入服役,而比亚迪的锂电池技术甚至一度对日本锂电池技术形成过技术优势。 上个月,039B第4批次常规潜艇已经下水,他们很有可能肩负着锂电池技术的测试使命。中国海军常规潜艇的锂电池技术,已经走上了“民参军”的军民融合之路,并即将投入测试。

更重要的是, 作为一家扎根于本土的民族企业,比亚迪自成立伊始就开始研发和掌握“电动”的核心技术:电池,电控,电机三大关键,以及一系列的衍伸技术产品。 当然,在创立之初这样靠自强技术起家的企业也没少遭到国际巨头的打压,但一次又一次在知识产权仲裁庭上的胜诉也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这种独立自主的背景无疑确保了技术专利的专享以及安全性,在操作系统上吃过一些亏的中国军事力量,起码在电池技术上不会有后顾之忧。



其实,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民企能做的远不止常规潜艇化这一点。解放军新近推出的一款油电混动8×8装甲车,也是军民融合的硕果。其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比亚迪“王朝”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诸如更安全可靠、续航里程长的电池系统,响应速度仅20毫秒的全时电四驱等,依稀能够在这款新亮相的军工制品上看到身影。


(通过改进比亚迪民用新能源车技术而全面提升战力的解放军8×8装甲车)

这款油电混动8×8装甲车采用ZBL08系列装甲车的成熟结构,加装了20千万主电动机、8套风冷散热轮毂驱动电机和4组比亚迪的液态主动散热快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同时,装甲车匹配了8组轮毂电机,用全电驱动装置驱动——这就是在比亚迪民用的SUV唐、宋全时电四驱上升级而来的。其相应速度仅20毫秒,是传统机械四驱的十倍。而且改变了传统机械四驱的传动结构,将电机装置在了各轮轴之间,让电动力能迅速作用在车轮上。


(一张图看懂电四驱结构)


从理论上来说,这款电8驱的装甲车和比亚迪的电四驱一样,只要还有一个轮子着地,都能通过独立电机带来的充足动力推进。此举克服了此前国产机械驱动装置的一系列“桎梏”, 成功占据了未来装甲系统的先机。


(比亚迪的电四驱系统已经在民用市场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此外,比亚迪民品电动汽车(包含电动乘用车、电动大巴等)上的 电池主动液态散热(保温)技术同样有所体现——液态主动散热系统将包括低温预热功能, 使得“解放军油电混动超级电八驱装甲车”具备零下60摄氏度的中俄、中朝、中印边界部署;更可以在室外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新疆区域进行长周期反恐作战。对于长期饱受动力“心脏病”和驱动之苦的中国军用车辆来说,无疑是一条未来之路的绝佳开局。


(在地表温度88℃的吐鲁番做长途测试的比亚迪纯电动客车、卡车)


从总体上讲,无论是锂电池还是电四驱,这些技术的成熟与它在全球民用市场上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庞大的商业市场竞争,使得新技术本身获得的研发投入——包括资金、优秀的研发人员,都远远超过封闭的军用技术研发体系。笔者表示,在军民融合大道上, 中国军队已经乘着民企在新能源技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东风,一路狂奔、牢牢占据先机。



广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