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世界很大很精彩,值得好好度过。读书写字、理财投资、健身运动、旅行美食,一个都不能落下,请努力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多家券商出手:接入DeepSeek! ·  17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为什么小米还在坚持做百元机? ·  19 小时前  
EETOP  ·  ​春节钜惠75折《DFT 设计与实现》 ·  3 天前  
EETOP  ·  ASML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非典型写作体验

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 公众号  ·  · 2018-05-29 11:13

正文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 sangongzi0906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01


我是一个写不好命题作文的人,从小到大都如此。


高中语文,就怕两样,一是古文,一是命题作文。古文部分满分18分,我基本上只能得2-3分,我自知跟中国古典文学没缘分,考研的时候自觉地选择了比较文学。


另一个头疼的部分就是命题作文,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要从材料里读出思想来。这些材料文章读起来好别扭,不生动,不幽默,干巴巴的一段文字,怎么能唤起共鸣呢。为了完成任务,我就靠憋,各种冥思苦想作文辅导书上的名言和举例,再然后默写一段开头和结尾模版了事。


老师常说写作文要有新意,然而那个年代,我的学生生活都枯燥得如缺水的土壤,能有什么新意,说实话,就是比拼谁作文模版案例名言储备得多。


好在大学时代和研究生时代是幸福的,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时候,指导老师相当开明,我由着性子写电影、写戏剧。印象中写过周星驰小人物的狂欢曲,写过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集体主义,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正迷恋百老汇和美国六十年代电影,就选了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百老汇和电影改编史作为解读对象,借机把费雯丽、马龙白兰度、伊丽莎白泰勒、保罗纽曼的所有电影都看了一轮。


话说《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欲望号街车》真的是精彩。


写文章快不快活,这事情自己最清楚。下笔的时候,文字是编出来,还是流淌出来,心里明白得很。


02


好景不长,离开了快乐的象牙塔,工作之后写稿子,又回到了命题作文的轨道,这个命题作文就更加痛苦了。


每次写总结、报告、发言稿、致辞时候,都谈不上愉快不愉快,文字语句在我眼中,就是一种符号,我要做的是把它们按部就班地放到规定的框架中。对,我在办公室工作的那些年中,电脑里常年备着各种场景的模版,框架,还有一年四季应景的发言稿开头。


曾经有一次,写完发言稿,盯着文字就在想,我真的相信它们吗,它们似乎描绘出一幅蓝图,我真的为这幅蓝图而激动而兴奋吗?


no, 我心里很清楚,自己就是文字和框架的搬运工和组装工,字里行间所呈现的东西,打动不了我,也无法让我相信。换个角度想,读发言稿的人,谁又真的相信和在乎过文字,坐在下面听发言的人,又有几个认真在听呢?


想着想着,我自己都觉得好无聊啊。


或许是写多了八股文,在工作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我在网络世界写文字,才有那么多的情感流露。读书生涯体验过的那种文字随着情感流淌的感觉,是快乐的。


从12年在豆瓣记周记,写吐槽日记,再到15年7月开公众号,一路写到现在,好像一直没有停顿过,也没有想过接受别人的投稿或者组建团队来写稿,我真的是享受这种情感伴随文字的表达方式。


03


很多人会问我,如何才能把文章写的流畅,写的有逻辑性。我很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甚至尝试去归纳一些方式,但很快就发现,情感和逻辑这东西,怎么可能归纳出来呢,它们都是跟个人一体化的存在啊。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有非常多写作的培训课程,愿意做这类课程分享的老师,以及愿意付费参与这些课程的朋友,其实对于文字本身,并不是冲着表达情感去的,因为归纳出来的经验和爆款文章的写作思路,甚至包括如何起标题这事情,最终的目的都是十万加的阅读量。


那么十万加阅读量背后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坦率地说,如果是希望通过写稿投稿获得经济上回报的话,用模版和框架来“写文章”,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这样的方式,会让一个人熟练掌握各种模版和抓人眼球的表达方式,但文字本身或许无法让他体验到快乐的一面。


这样的写作方式,某种程度上,还蛮像当年我曾经的行政工作,时间久了,会对文字产生倦怠感,亦或者面对自己笔下的文字和观点,产生质疑。再久一点,当搜罗的素材和例子都用尽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被耗光了。


04


我曾经短暂地体验过这种生活,去关注选题,去想切入角度,但很快发现,焦虑,写不出来,用所谓别人经验的方式来写文章,总觉得自己是在说假话,人为地渲染情绪。


初期会有快感,因为阅读量会变高,好像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但是很快就疲倦了,因为那些热点的话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些情绪渲染和逻辑表达方式,我把自己摆在第三者角度再看,我自己都无法去信任这些表达,文字怎么看,怎么像装出来的,太做作了。


这时候,写文章就成为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找选题找得让人焦虑,关注阅读量让人抓狂,我就知道,自己被这种虚幻的东西绑架了。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朋友持续让自己觉得压抑,如果一个爱人持续让自己觉得痛苦,我们肯定会说再见。情感这么大的事情都如此,写文章这件小事,如果让人觉得时刻都很崩溃和质疑,为什么不能调整了呢?


那会,我读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


“人生在世,我们似乎将太多的东西揽入了怀中,该说是信息过剩呢,还是行李太多?什么才是必不可缺,什么并非必有不可,甚至毫无必要,又该如何分辨?根据我的经验,道理单纯至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大概可以成为一个基准。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看来那里面就有些不对劲、不调和的东西了。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真的好大。


我知道心里的魔障是什么,就是舍不得既得利益嘛,总认为不跟着自媒体风潮走就享受不到红利,好像身处这个氛围中,错过了以后就要穷苦一辈子。但问题是,这压根就是自己吓自己啊,我都没有试图换一个开心愉悦的模式,怎么知道不可行。


事实上,放弃走模式化创作,回到舒服写作的状态中,并不是一条死路,反而这条路走的人少,我可以获得其它类型的优质资源和机会。这是开辟了新路,看了新风景,获得了新的馈赠。


05


回到我写文章这事情上,没有技巧,我估计文字本身也没有风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