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5分钟读完《非暴力沟通》,学习更简单温和的沟通方式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2-17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精读君曰】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非暴力沟通》。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看了《非暴力沟通》,我才知道,原来沟通这么简单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定格这一刻(ID:greenlife-style)


沟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


自己或别人的语言,常常会给别人或自己造成痛苦,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不想动不动就拌嘴争吵。曾经我也稍微关注了这些方面,比如说,指出别人缺点之前,先夸别人一下,再用鼓励的方式指出。


例如:你这次的衣服洗的很干净,真棒,再把地面收拾干净就更好了。但是很多时候还有其他的问题,这些方式貌似排不上用场。以至于很平常的一次交流都有可能导致一场比较严重的争吵。



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解决任何事情,只要有爱,就可以解决。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即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或不做思考的反应,而是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为何难以体会心中的爱


我觉得,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呢?甚至有时还会互相伤害。


书中说到是道德评判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所谓“道德评判”,就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或不正确的。


比如,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不难看出,这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而且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说出时,很可能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对方只是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迟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情侣平时的争吵忍让,不知不觉在哪一天就分手了。



还比如,在婆媳关系上,若是婆婆知道儿媳妇睡懒觉,心里就会不舒服,就会跟别人念叨她懒;若是听说女儿睡懒觉,就会说一定是上班或带孩子太累,要多休息,身体第一。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在别人做儿媳妇的女儿。若是我们去掉自己的道德评判,相互多理解对方的需要,婆媳关系也没有那么复杂了。


暴力沟通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视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学会观察


那如何更好的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也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结果,要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比如,“米奇花钱大手大脚”,这样的评论缺乏依据,而如果说“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更符合观察的事实。


还比如,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用“经常”“总是”“从来”这样的词语时,别人就可能有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这样的例子更多,像老婆一般都会对很少做家务活的老公说:你从来都不洗碗,就知道吃完了像皇上一样坐在那,老娘我上完班又做饭,累的半死。老公听到这句话时,大多数都不会有什么友善的回应。不如说:今天我有点累了,老公你去洗洗碗吧。


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用例子来说明,会容易理解。如:“我觉得你不爱我”,“你不爱我”并不是感受,而是对他人生活感受的判断。但你做了这件事“我很伤心”或“我十分痛苦”就是感受了。


如:“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你不在乎我”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但“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就表达了自己孤单的感受。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内心的需要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那他们就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例如:“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这是他的感受,他的需要是“朋友叫我外号,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


表达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


这里的请求,一是越具体越好,如:你帮我买一支笔;具体点:明天你有空时帮我买一支考试用的2B铅笔。二是希望别人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因为不做什么的对立面很广,对方容易产生困惑。


如:一位太太对她丈夫说:“我希望你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后来,她丈夫花了很多时间在打羽毛球上。事实是她希望她丈夫可以早点下班多陪陪她和孩子,至少每周一个晚上也好。



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


另外,在我们提出请求,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如果我们提出批评、指责、威胁,或利用对方的内疚而达到目的,那就是命令。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事实上孩子不听话好动,也许就是想要吸引妈妈的注意,陪她玩耍。


虽然有时候类似这样命令的方式也奏效,但它会让人与人之间心里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不是尊重每个人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与自己沟通



前面说的到都是与外界沟通,其实非暴力沟通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就是与自己沟通,了解自己的需求,爱护自己。


当我们做了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时,就会自责或痛苦。经常听到的话有:“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总是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糕”。


即使有时我们通过的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但我们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自责呢?


这样理解更容易。比如,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如果我指责的这个人是我们自己,那也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例如,这次考试期末没考好,不敢回家跟爸妈说,感觉对不起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的爸妈,感觉也被其他同学笑话,很内疚很羞愧。于是下一学期就带着内疚的心理好好学习。


或许我们的成绩提升了,但我们的改变并不是出自于对学习的热爱,让自己博览群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隐隐约约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在其中,这会让我们潜意识里有一些讨厌学习。


事实上,当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个丰富自我的过程;多读书,可以认识更多更广阔的世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我们就会享受学习这件事,同样,成绩必然也会提高很多。


与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了解自己的需求,真正地爱护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逼自己,或让自己愧疚。


而且我觉得家长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用一种愧疚感去让孩子改变,他的内心不会真正地快乐。家长应该做的是,用自己对生活的行动和热情,去带动和感染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知识的美好等等。


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也可以重获生活的热情。


比如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我们以苛刻的态度会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或他人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表达感激


最后,我想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我们表达感激,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我每周写的一篇原创文章,虽然记录的都是自己个人的生活、旅行、读书感悟,但每一篇都有很多小伙伴浏览、点赞、留言、转发,让我觉得自己写的文章还算有共鸣,也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跟我一样简简单单、热爱生活的人。


你们的关注让我每一次的记录更开心,也让我觉得我很幸运。感谢你们。


看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的收获特别大,因为我发现自己以前的沟通比较表面化。


而它让我清晰地,并从本质上知道,爱是解决一切事情的根源。非暴力沟通,就是让爱融入生活,从心开始,让沟通变得简单。


↓点击 直达200人共学的成长日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