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的那点事
@互联网的那点事(alibuybuy.com)官方微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的那点事

从2016“安康”到2017,端午节的三节营销课

互联网的那点事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5-31 18:56

正文

自从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每个节日都能够被重新定义。比如除了清明节这种节日外,几乎所有节日都可以被过成情人节;比如重阳节、儿童节这种有着明显年龄特征的节日,基本都进入了全民狂欢的节奏;再比如那些有谐音梗、象形梗的日期,大多都被披上了节日的外衣……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就是一个被重新定义的节日:2016年之后的端午节,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不再是哪里的龙舟赛更热闹,不再是甜粽子好吃还是咸粽子好吃,而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语

——政治正确的“端午安康”,还是随性的“端午快乐”,这可是个大问题。

听起来很魔幻,但事实就是这么发生了。关于“端午安康”的微博话题已经被刷到了2000W+阅读量,娱乐至死的人们也开始热衷讨论起“安康与传统文化”的严肃话题……

从2016安康到了2017,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了每个互联网人的一门必修营销课。

第一课:自上而下的“标签传播”

其实就在大家普及“端午安康”时候,同时还有另一篇文章也在小范围传播,标题大概是《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别再“鸡蛋里头挑骨头”》,主要立意是科普“古人因为医疗水平有限,因此会在端午乞求安康;在医疗条件更加发达的今天,人们说快乐也无可厚非”。

然而从结果导向来看,这篇文章在传播层面上显然失败了:

"人们并没有觉得“安康和快乐都行”,哪怕留出了一年的思考时间,人们依旧觉得“端午快乐”有些没文化,“端午安康”是一个更加正确的选择。"

这个现象或许可以用“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规则来解释:“朋友圈养生常识”从不打算通过逻辑推导来获得传播,制胜筹码被押注在了“追求健康”、“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这些标签上。

而“端午安康”也有着同样的作用,“热爱国学”、“文化内涵”等标签在社交网络中依旧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所以当我们苦恼于传播量的时候,不放重新换一种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容:在逻辑疏导成立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提炼更加精确、更容易获得认同的标签,显然会对我们的传播策略更有帮助。

第二课:“爽完即走”的爽点营销

就像咪蒙的《致low逼》、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网易与饿了么的“丧茶”,如果将“端午安康”的传播归结为一个营销事件,我们可以将其分类为“爽点营销”,即替受众进行情感发泄,以“认同换传播”。

这种营销方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受众“爽完即走”,也就是说无论事件的开头、过程还是结尾,受众都不需要付出过多的思考成本,追求的就是“一见钟情”式的冲击,完成情感宣泄其他东西都是多余。

这个特征在“端午安康”的传播路径中得到了非常具象化的体现,依旧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端午为什么要“安康”,甚至不知道“端午”在古人的概念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唯一的依据可能只有《端午安康,不能说端午快乐哦!国人都要知道!》这一篇文章……的标题。

所以在制定下一个传播策略之前,我们需要认清的事实是:在信息不断加速更新迭代的社交网络时代,留给网友们在单一热门事件上的思考时间并不多。尤其是在追求短平快的营销事件中,思考更是一个“奢侈”的行为。通过鲜明观点的表达来代替思考,显然更适用于“传播”这个诉求。

试想一下,如果把《端午安康,不能说端午快乐哦!国人都要知道!》换成《端午节应该怎么送祝福?》,“端午快乐”可能还不会成为背上“文盲”标签的一个敏感词……

第三课:谨慎使用“重新定义”

中国有句俗话叫“看得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这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朴素表达,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被个例的表象所蒙蔽,再成功的个例经验也不具备普适性。

这个朴素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端午安康”:当人们发现重新定义的端午节开始制造让人眼红的话题量,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去选择重新定义其他事物。

可“重新定义”从来不是一个万能特效药:对症有疗效、服错很糟糕。

比如在端午安康之前,另一个被成功“重新定义”的节日就是“双11”。这个由象形梗衍生出来的互联网节日原本是对单身狗的无情嘲讽,俗称“光棍节”。

在电商平台们的重新解构下,人们在这一天虽然依旧空虚寂寞冷,但是过节的重点已经悄然转移成“用某种方式安慰空虚寂寞冷”,将一个纯粹的情感诉求拓宽到了物质需求,这是“象形梗”所无法做到的,甚至连俗称都已经变成“剁手节”。

但同样就在节日影响当中,“重新定义”的反例也非常惨烈,最典型的就是两个月前的“三七女生节”。这个基于黄色笑话造出来的互联网节日不仅充斥着“营销带量”的诉求,其本身的存在也是一种“价值观向下”的解读形式。

因此当初“三七女生节”的相关营销看起来轰轰烈烈,但真正收获了一波口碑积累的少之又少,甚至堪称营销雷区,极有可能被挂上“女生节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么?”这样的帽子被知乎、豆瓣等意见领袖社区批判一番。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重新定义”是一个营销事件中不错的加分项,也只能成为加分项,无法独立地成为一个营销事件的基础:当一个旧事物自身缺乏爆点的时候,“重新定义”可以将旧事物通过模式、结构、解读方式等层面上的包装,以获得行业语境当中的全新定位,拓展原有的话题消费边界。

最后……

互联网时代的节日,越过越魔幻,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丰富的工具和平台,来肆意改造那些熟悉的节日,继而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新鲜的话题量。

但是魔幻的背后总是有原因的,互联网也终究是传递人们情绪、想法、诉求的一个媒介,我们依旧可以在这些表象中寻找到客观规律。况且不仅节日如此,每一次的热点事件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都是一次来之不易的“理论实战演习”。

热点形成不易,且学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