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客inSight
看看这个荒诞又有趣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杭州,春生 ·  9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物道  ·  既见城隍:何不来请一个它? ·  昨天  
季顺潘  ·  山坂挂耳咖啡-射手座,JSP咖啡日记22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看客inSight

摄像头下,100个留守老人的日常

看客inSight  · 公众号  ·  · 2025-01-17 13:55

正文

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买来摄像头装在老家,隔着屏幕尽孝,维系着与家乡微弱的连结。摄像头里,有日渐衰老的父母和凌晨偷偷溜进院子的野猫。摄像头看不到的地方,是留守老人们更多的期盼、病痛和孤寂。

如果父母老得动不了或是生了重病怎么办呢?没人敢细想——毕竟,年轻人回不去家乡了,而父母也不想进城。

文 × 高敏

辑 × 雪梨王

摄像头下的影像没那么真切,但还算清晰——12点58分,朱素连坐在屋檐下的阴影里,左手边的木桌上摆着空碗碟。她把剩下的饭粒扒拉到跟前的水泥地上,七八只小鸡崽一股脑扎过来,绕着圈啄米吃。

摄像头里的朱素连
“对我妈来说,鸡才是真实的‘家人’,天天陪着她,也被她照顾。”摄像头另一端,1000多公里外的广州,朱素连的儿子姚华松刚给学生们上完课,吃过午饭。他熟练操纵着App上的摄像头转动角度,以俯瞰的角度望着母亲孤零零的身影。自从给老家装上摄像头后,每天早、中、晚,他都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看,“事实上,是我们需要摄像头,不是父母需要”。
这些年,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姚华松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维系着与家人的连结。
镜头下总会有一些让他揪心的细节。最近两年,永远在屋里屋外干活的父亲开始午睡了,走路步伐也比从前慢了——衰老是客观事实,毕竟他已经74岁了。再比如3月13日这天,父亲咳嗽的频率比前一天高了些,71岁的母亲又开始把治疗白内障的“药”塞进眼睛里——朱素连得白内障几年了,这两年,她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方子,说一种植物的籽可以缓解眼痛,于是就在水塘边的田埂上种了这种植物。每天下午将种子一粒粒捻出来,掀开眼皮塞进去,直到黑色的种子变白,再从眼里取出。
这时候,姚华松会通过摄像头喊话,提醒父亲多喝水少抽烟,或者让母亲少看手机。但他也知道,老年白内障很难根治,父亲也很难戒烟,“随他吧,这么大年纪了”。
根据民政部2022年10月数据,我国空巢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甚至超过70%。姚华松老家湖北黄冈市浠水县“陶家仓”有18户人家。平日在家的不过20人左右,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几个在老家读书的孩子。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们,只能靠着装在院子里的摄像头关注家人的日常。摄像头外,则是留守老人们更多的期盼、病痛和孤寂。
“尽孝”
摄像头在农村不新鲜了。
从浠水县的团陂镇乘摩托车穿过县道、农田和起伏的低矮丘陵,装监控的人家不在少数。村口的小商店、独居老人家门口、养鹅的鱼塘边,甚至院门紧锁的农户都处于“监控区域”。

……

摄像头之下的农村留守老人们,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在镜头之外,又是怎样的“代沟”?
点击下方,关注 「冷杉Record」
回复 【摄像头】 ,走进这群留守老人的生活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 “冷杉RECORD”
凤凰周刊特稿团队,以独家重磅的选题视角和品质上乘的特稿文本见长,用文字记录时代洪流中人与社会的变迁。
推荐大家关注。
除了日本的老年困境,你还能看到更多 时代故事
当代年轻人,正在寻找下一个“鹤岗”。
将小树带上车,意味着六六决定彻底离开北京了。
小树是她捡来的狸花猫,四岁了——六六自己的游戏ID叫大树,便给小猫取名小树。带猫不方便上火车,六六就花1100块钱租了辆厢式货车。于是这个夏天,小树被装进一个浅灰色猫包,忽闪着眼睛,不吵不闹,安静地陪主人赶往下一个城市。

六六的目的地是阜新,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它所在的辽宁省GDP排名倒数第一。

但在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媒体上,阜新是他们的遁世之选。这里充斥着全款买房的传说——有人花2.8万拿下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有人感叹终于找到了躺平养老的好地方,并在刚装修完的房子里拍下落日,说进门的一刻被完全治愈了。和“低价房鼻祖”鹤岗相比,阜新的地理位置更为优越——距北京600多公里,有高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气候上,也不似鹤岗那样有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六六就是在这些帖子的“感召”下前往阜新的。今年2月,她花3.5万块钱在当地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老房子,每平米700元。她说这个价格算是捡漏,但如果运气更好些,还能寻到300多元一平米的房子。

我是今年6月在阜新见到六六的。这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正在为装修忙得焦头烂额,她用了一半时间给我讲述为什么选择阜新,剩下的一半时间则用来吐槽在阜新遇到的糟心事。那天吃过饭,她带我绕了大半个阜新城才找到家,好几次还差点走错路——显然,她对这座城市还不够熟悉。

像六六这样不熟悉阜新的新移民太多了。他们组成了一个个500人的微信群,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天,偶尔也会组织线下聚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归属感。移居阜新12年的百万哥告诉我,这些年来阜新的新移民陆陆续续几万人。

这其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不能轻易言说的往事。在阜新,除了拥有一套房子,他们还希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我们不是来阜新躺平,也不是在摆烂,我们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隐居。”百万哥在朋友圈写道。

……

这届年轻人们,为什么致力于寻找“鹤岗”?

便宜的房价背后,“代价”又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