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最前线的思想火花。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E药经理人

未来10年进击全球制药20强,上海医药正在做什么?

E药经理人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0-06 17:08

正文

从兑现进入全球制药50强的承诺,到立下奔赴原始创新,闯进全球制药20强的目标,上海医药不仅要做的更宽、更广,还要更深、更高。

撰文| Erin

数月前,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发布了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上榜的中国药企共有四家,包括云南白药(33名),中国生物制药(38名),上海医药(42名),以及恒瑞医药(48名)

其中,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近几年在创新方面都有相应的里程碑式突破,前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数款1类新药/新适应证获批,后者的业绩在今年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手握创新药数量在国内几乎无人能敌。排名最高的云南白药在中药多元化发展方面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海医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收入规模排名第二的流通巨头,在医药工业上是全行业收入前三甲,也是手握多个中药品牌和百年老字号的百强中药企业。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上海医药就提出5年内将公司打造成一家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从结果来看,上海医药不仅兑现了其承诺,还为我国制药行业提供了一份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将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相互衔接的创新药生态样本。
当然,作为一家“巨无霸”医药产业集团,分析上海医药,就不能仅从单一的创新研发水平,或是产品数量来评判,而应该从更宏观和系统化的视角来全面分析其在行业中的表现和贡献。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否积极拥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代表我国制药工业的头部水平,以及是否真正履行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责任,应是其战略分析的指向。

商业:规模与效率齐升

分析上海医药,就不得不提到其医药商业板块。

在业绩层面,今年上半年,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贡献利润虽仅为17.93亿元,与去年同期17.7亿元所差无几,但如果从整个行业来看,与上海医药同属一个梯队的国药控股、九州通都在面临下滑困境。在总体营收层面,四大流通“巨无霸”中,仅上海医药的分销业务收入呈现13.62%的两位数增长,华润医药增长为个位数,国药控股的增长不到1%,九州通更是为负增长。

能够在巨头中脱颖而出,既是上海医药通过多年并购、布局实现的规模效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规模效应与业务创新合力造就的“1+1>2”成果。

2015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在全国范围落地的两票制和带量采购政策可以说是对医药流通公司影响最大的两项,前者钳制中间环节,通过减少代理层级,压缩利润空间;后者倒逼流通公司进行区域整合,跑马圈地。两个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以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为首的“4+N”全国医药流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而在行业的印象中,上海医药能够在这轮跑马圈地中取得全国第二大医药流通公司的地位,与其此前的两笔大型收购不无关系。先是在2011年斥资40亿元,收购中信医药,后来改名为上药科园信海,奠定了此后将触手伸向全国的庞大基础。2017年,上海医药又将康德乐收入麾下。彼时,康德乐在国内拥有14个直销公司,17个分销运营中心,覆盖322座城市的分销网络,服务近1.1万家医疗机构,年销售规模250亿元。而上海医药以将近37亿元现金收购康德乐马来西亚100%的股权轰动业界。上海医药也借此跃升为最大进口药品代理商和进口药品分销商。

而现象级大并购之下,上海医药内部能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其实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就率先启用国内首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迈入医药供应链现代化时代。此后,上海医药也是全国最早实行集约化供应链管理,打造一体化医药供应链体系的医药流通公司。

在全国范围拓展医药流通网络,实现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管理提升作业效率,两大“抓手”并驾齐驱,撑起了上海医药在医药分销业务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实力。截至2023年,上海医药的医药商业销售额破百亿的省份已达6个。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医药的整合并未结束。在2023年8月,上海医药还启动了商业板块南北平台整合项目,以“全国25省及4大专业板块一体化运营,形成‘国家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为目标,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拆解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与传统药品分销相关的供应链和渠道相关服务仅仅是其夯实存量的一环,上海医药在商业业务上的想象空间,更多来自于创新业务。

这也是在传统分销业务之外,国内多数医药流通公司所寻找的“第二增长曲线”。曾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基于多年积累形成的分销能力与下游终端的覆盖,现在医药流通公司业务拓展可以概括为“横向围绕一个能力中心,无边界拓展品类;纵向围绕,一套服务,为上游工业客户和下游用药终端提供无缝链接”。

而检验医药流通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成效几何,收入数字体现得最为直观。2023年,上海医药的商业创新业务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持续稳固创新药进口服务第一梯队;全力打造合约销售(CSO)领先品牌;扎实推进器械大健康稳步发展;联动拓展“互联网+”创新模式。

其中,上海医药全年成功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进口疫苗代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52亿元,同比增长19%;药品CSO合约推广业务实现销售金额约29亿元,同比增幅约达50%;公司器械大健康业务销售约363亿元。

外,在门诊统筹、带量采购以及国谈双通道等政策的作用下,院外市场也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寻找增量的空间,DTP药房是他们的集中发力点。

不过长期以来,虽然在政策利好下,DTP药房的发展自带想象空间,但如何量化评估其给创新药带来的销售增量,仍然是横亘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上海医药早在2015年就布局的“上药云健康”业务,为这一趋势提供思路。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使得电子处方的获取、管理、支付、配送等构成生态闭环,以此来监测创新药销量的产生与流向。同时,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还能实现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和线上连锁药店处方药零售。据悉,截至2023年底,上药云健康累计已与300多家新特药企达成合作,成为80%创新药全国首单落地的首选。

总结上海医药的商业板块业务,去并购整合带来的规模既是其业务底盘,也为其未来放量填满想象空间。毕竟从结果来看,20年前供应链现代化建设,15年前的集约化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8年前收购康德乐,都是如今上海医药能够实现全国范围CSO合约推广,与辉瑞、赛诺菲、拜耳等跨国药企合作的关键。

工业:内生与外延并重

如果按照营收规模计算,2024年上半年医药商业板块收入1270亿元的上海医药,是我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绝对龙头之一。而从上半年127.34亿元的医药工业板块来看,上海医药依然属于制药工业领域的第一梯队。

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制药工业企业中,作为国有医药龙头企业,上海医药还扮演着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引领者”的作用,构建创新药研发生态系统,支持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引领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在上海医药的创新药布局中,其内生创新正在进入收获期,并且还承担起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的责任。上海医药的内生式创新其实从其研发投入变化上就可以窥得,分水岭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国家药监局给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下达最后通牒,这使得彼时推进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成为众多本土药企的研发投入重点。

上海医药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展,但与众不同的是,上海医药的研发管理中心在这一年正式成立,该机构负责研发规划,执行研发预算,行使研发管理职能。

同时,上海医药还制定了对研发管理中心的管理办法,聚焦全集团研发要素,拓展对外合作,形成了以“创新转型”为主基调的上海医药研发工作雏形。

根据上海医药年报,2016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达到了6.71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5.4%。到了2017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8.36亿元,更是达到了两位数增长。也是自此之后,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长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彰显出其致力于创新转型的决心。

2016年到2023年的八年时间中,上海医药累积研发投入高达142.8亿元,在已有的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三款1类创新药和兰索拉唑碳酸氢钠一款改良型新药上市的基础上,形成了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64项,其中创新药就有55项,涉及抗肿瘤、自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与代谢疾病、罕见病等领域。

上海医药已经递交NDA的两款新药X842和I001也都是市场空间百亿元的大品种。此外,自2015年起,上海医药还逐渐建立起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提升其中成药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就完成了中药六大品种二次开发,包括养心氏片、冠心宁片、八宝丹、胃复春、瘀血痹胶囊、银杏酮酯等品种。

上海医药在我国创新药行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行动者”的角色,其作为“支持者”的作用更广泛,也更深入。2021年,上海医药参与组建了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计划投资额80亿元,目标是建设中国领先的开放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引领构建治疗性抗体、细胞治疗、微生态、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

今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并吸引了拜耳集团、赛多利斯、上海国投公司、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循曜生物等20余家企业和机构入驻,研发面积入驻率已经接近90%。

事实上,当时间来到2024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10年的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多因素的滋养下,已经成功构建起符合创新药发展节奏的市场环境,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但不可忽视的是,已经诞生的创新药产品仍然以Me-too/Fast-Follow居多,10亿美元级别的重磅原创新药更是寥寥无几,毋庸置疑,我国的创新药行业需要向注重差异化和源头创新的2.0、3.0时代迈进。

不过,这也就对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衔接,盘活源头创新的系统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路径与结果来看,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一个“政、产、学、研、资、园区”高度集成的创新生态和孵化平台,所做的工作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由龙头企业牵头,让科研院校来做发动机。

此外,上海医药旗下还设有罕见病平台上药睿尔。上药睿尔目前共有在研项目16项,涉及全球创新药、首仿药以及多个临床急需的短缺药物,涵盖肿瘤、运动神经元、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等多个罕见病门类。其重点产品SRD4610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目前Ⅱ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回溯2016年,上海医药加速创新的承诺已经初步兑现,营业收入从1200亿元到2600亿元,研发投入从6亿元到26亿元,更是成为世界500强上榜的三家中国药企之一。在2021年的一次投资者见面会上,时任上海医药总裁的左敏再次抛出豪言壮语:未来十年,上海医药的目标是,闯进全球制药20强,成为以创新药为主的国际领先药企。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