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凡影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凡影周刊

一文:技术每年都在革新,但电影还是电影

凡影周刊  · 知乎专栏  ·  · 2016-12-08 18: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采访 | Jay. G

撰稿 | Auriel

编辑 | 周祚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这样以120帧、3D、4K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从美国首映遇冷,到中国市场的高口碑和“顶配版本”的一票难求,这部电影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来源于它所展示出的与众不同的观影效果,更来自于电影圈对于这些全新技术的不同看法。

这一串有点拗口的数字所代表的,是革命,还是噱头?是未来发展方向,还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我们在第七届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上,有幸采访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立体摄影指导Demetri Portelli先生,请他作为当事人和我们聊一聊,在这部电影中新技术的应用对电影美学表现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拍摄中,新技术如何更好的帮助电影来表达一个故事。



技术的电影美学:强烈的沉浸感与巨大的信息量

在采访中,Demetri一直在强调,所谓新技术并不是在这两年突然集中出现的,都是 已经出现了很久的很完善的影像技术 。也不是什么酷炫的技巧,而是非常朴实的实用技术——3D甚至在希区柯克那个时期就有了,只不过到了阿凡达之后,3D才被广泛接受,被业界重视,而不是一个只能作为噱头的玩具。

3D电影普遍被认为可以 带来更震撼的观感和更奇幻的画面 ,这也是为什么动作片和科幻片更喜欢用3D来表现的原因,似乎3D只是强化了电影的“奇观”。但Demetri认为, 高频帧、4k、3D 的新制式,因为它以下的一些特点,彻底的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方式:



1、强烈的沉浸感,银幕与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消失

在观看2D电影时,画面仅仅局限在银幕上,而3D电影通过制造影像的立体深度效果,使观众从水平横向观看变成了纵深前向的立体的“ 视域 ”,这个“视域”所营造的立体空间将影像从银幕上延伸出来,甚至可以延伸到观众席上,于是银幕与观众之间相互感知距离消失,电影场景变得触手可及。视觉距离消失意味着虚拟“触觉”的出现, 让电影不再是听觉与视觉的混合,而是一种被延展了的触觉行动

而在120帧高频帧拍摄和4K高清影像的配合下,3D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它的效果:更清晰流畅的画面,演员的毛孔都清晰可见,甚至可以感受到眼睛里的情绪……这些都给了观众强烈的临场感,观众从纯粹的局外窥视者,走向了银屏视界之内,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这对于电影表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120帧能干嘛?忘记的朋友请复习 一文:朝向“真实之梦”的探索:120帧到底意味着什么?



2、骤增的信息量,让电影的内容表现多了一个层次

Demetri谈到,电影画面是由很多个 层次 (l ayer) 组成的,而120帧、3D、4K的表现则是让电影多了一个层次:即多了一个“ 深度 (depth) ”。

通过制造正面视角以及前后景丰富的层次,立体电影中的视觉信息比2D电影极大地增加了。前景与后景无需再必舍其一,二者都可以同时清晰地呈现,通过大景深我们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增加的视觉信息会调动更多感官的参与,更容易全情投入电影。

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观众既可以看到大海对面朦胧美景中的绿色灯光,感受盖茨比心中向往的美好爱情和梦幻般的生活,光影闪烁,畅想真爱永恒。同时也可以观看前景中的真实世界:盖茨比所心爱的女人和她的丈夫所经营的现实世界:人们无比自私、怯懦、庸俗。相比2D电影的画面信息,视觉信息增加给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维度的理解。

更多的信息量,更强的沉浸感,消失的主体与客体的绝对边界,都使得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发生了变化—— 新技术给了电影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新电影”:从技术、拍摄与态度上都需要“新”

谈到和李安导演合作的这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Demetri从他的角度表示了赞赏。他说,李安是一个真正会拍电影的人,他不太懂技术,但他明白技术能给他带来什么——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李安始终在尝试使用新技术来突破当下电影叙事的局限—— 新技术不是噱头 不是哗众取宠的玩具 新技术带来的是一种新的电影叙事手法

在观众眼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样一部重在刻画人物情感变化的剧情片似乎并不是常见的体现技术的电影种类:没有爆炸,没有星空,没有外星人,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能与120帧的高帧频结合的如此之好,从画面上明亮清晰,从美学表现上更是让观众如同故事的参与者。Demetri说, 新技术的应用在电影上没有类型的限制 ,而在于 从完善拍摄技术和拍摄流程两个角度上认真的去拍它

那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以往的3D电影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呢? Demetri从三个角度给出了他的答案:



1、更先进的拍摄技术

双镜头3D拍摄设备


• 使用 4K 拍摄:使得影片在大荧幕上显示出更多的细节,更加清晰

• 使用 双镜头3D 拍摄:直接在拍摄中得到3D画面,方便导演在监视器上看到3D画面效果。

• 使用 HDR(HDR:High-Dynamic Range) 拍摄:即 高动态光照渲染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合成多张不同曝光时间的图片,选取每个曝光时间图片里的最优细节最后呈现在一幅图上的技术,可以更好的反映出真实环境中的视觉效果

• 使用 高帧频 (HFR:High Frame Rate) 拍摄:高于现在常用的24帧频来拍摄,可以减少在3D效果下画面的闪烁,抖动,以及提供更高的分辨率。

不同帧数拍摄的画面效果对比

120帧、3D、4K这个制式组合也是Demetri在与李安的合作中共同摸索出来的成果。他们在决定尝试高帧频拍摄后,在片场的监视器上只能看到60帧、3D、4K的画面,Demetri表示即使只有60帧,画面的流畅度与清晰度已经很优秀了,在表现上也达到了李安导演的预期。



2、以3D为核心改进电影的拍摄流程

• 在每一个拍摄流程,3D都需要被考虑进去

这甚至包括最开始的故事板,就需要以3D的效果来绘制:哪里是视线的中心,哪个部分需要“冲出”银幕,都需要在故事板中表现出来。

考虑了3D画面效果的故事板与标注

在灯光与布景上,则需要更加自然。李安导演认为,2D画面是不“真实”的,因为它的景深是通过色彩和明暗来表现的,而不是真正的深度,因此在拍摄上需要用光线人为的去创造景深。而120帧、3D、4K技术对真实环境的捕捉更加敏锐,因此,光线需要的更加自然,从而使得镜头里展示出真实的、自然的场景状态。



• 设备更加复杂,于是要有更完备的前期计划

与2D拍摄设备相比,120帧、3D、4K拍摄设备要复杂沉重的多,也就意味着它们非常不便携——Demetri无奈地表示,要想临时起意把设备挪来挪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复杂的安装和专门的推车来移动。因此,提前计划要拍的内容和场景就变得格外重要。

这一车的设备已经是基础中的基础了

更好的前期计划还意味着很重要的一点:导演需要提前考虑好某一个镜头要怎么用,因为3D拍摄完毕之后画面的效果就相对固定,很难做大的改动,后期更改起来也相对麻烦。

当然,电影是一门自然的艺术,无法百分之百的按照计划来拍摄,有的画面也需要运气。但 更有计划的安排拍摄对3D拍摄而言要比2D拍摄要更加必要一些



3、拒绝后期强行“改3D”

提到这一点,Demetri似乎对这个行为深恶痛绝,他说,很多导演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拍3D,只是制片公司告诉他要拍3D,而他们自己对3D的理解也停留在3D意味着更高的票价,更多的票房,更紧跟流行,效果更震撼——他特地提到了之前在中国引起了观众大规模愤怒的 “谍影重重5”事件

《谍影重重5》本身是一个2D电影,结果在中国地区发行的是全球仅有的“3D”版本——通过后期将2D转化成的3D,且不说看的时候只有字幕是真正的3D,这部电影的画面本身也极其不适合转化成3D:手持镜头抖动剧烈,在3D效果下只会让人眩晕;场景多为夜景,3D效果下更加的漆黑一片。Demetri表示这是一部完全按照2D表现手法来拍摄的电影, 强行做成3D不仅愚弄了观众,也会因为这样劣质的作品毁掉3D的名声,从而毁掉这门生意。

这也是他一直推进新技术更好的在电影中应用的原因之一: 观众对新技术表现出了包容的态度,那么新技术也应当拿出足以匹配票价的作品来。



结语

在被问到“摄影师们喜不喜欢新技术”的问题时,Demetri思考了一下,说,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有的可能喜欢,有的可能还更喜欢黑白影像……但这不会有什么影响,一个好的摄影师在50年前拍的很好,那么他现在也可以拍的很好。

同样的,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被冠以“未来电影”“新技术电影”的头衔之下,它的主创们却都表示,虽然尝试了新的技术,新的表现手法,但这仍然是一部普通的,讲述美国故事的电影。 技术改变了它的外貌,给予它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细节和与其他电影不同的观看感受,而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技术每年都在革新,但电影最重要的仍然是讲故事。



Special Thanks to :

感谢Demetri Portelli先生接受专访并提供了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对任何图片的转载和使用请提前联系本刊,否则后果自负);

感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提供的专访机会。


(出自:凡影周刊 微信公众号:fweekl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