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视剧鹰眼
电视剧鹰眼专注于电视剧内容及市场研究,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准确的行业信息,是您不可或缺的资深顾问伙伴!
51好读  ›  专栏  ›  电视剧鹰眼

【市场】2020年头部剧和腰部剧发行价将持续拉大?

电视剧鹰眼  · 公众号  · 电视剧  · 2020-03-19 17:18

正文

【来源: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

【作者: 周燚


同样级别的卡司、相近的演员片酬成本、相似的题材,正午阳光制作的剧,可能就会比同行的单集要卖出高很多的价格。比如横向比较,正午的剧单集能多卖 400万 ,而这400万就是独特创意所产生的附加价值。文创行业最核心的是版权,创意的价值形成版权,剧集行业则最终体现在单集电视剧的采购价格上。


创意讲究独特性、稀缺性,拒绝同质化,这就决定了剧集行业只能是“手工场”,而不能是大型“流水线工厂”。只能是一对一的简单售卖,而不能“工业化、规模化批量生产”。任何企图抹平创意价值的商业模式最终都是行不通的。


剧集行业越是趋于理性,就越考验制作方的“内功”,好剧和烂剧的售卖价格就会拉大而不是缩小。行业泡沫期,匹配了当红演员的烂剧也能卖出很高的价格,现在平台加强了对烂剧的辨识度,提高了项目评级标准。


在发行上,头部剧和腰部剧的价格待遇差距,2020年还会继续拉大。



平台对大众爆款的“依赖度”依然非常大
几部腰部剧加起来比不过一部头部剧


生产“大众爆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是因为重口难调。


爱奇艺、腾讯视频的会员过亿,但是用户构成(年龄、学历、受教育水平、职业等)却非常复杂,横向对比芒果TV的用户构成(芒果TV会员70%以上都是95后),芒果TV只需要生产偏低龄化的内容满足固定用户的喜好就行,但是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就不行。


“细分”和“圈层”是已然形成的格局。 龚宇博士就提到了主赛道(大众爆款)和辅赛道(细分小众题材)的概念。


但是放在长视频和短视频这个更大的生态系统去比较,长视频平台是“平台决定用户看什么”,短视频平台是“用户决定看平台的什么”。长视频模式是用户“因为某一内容而选择平台进而充值付费”,短视频模式是用户“因为平台而去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用户对优质长视频内容的依赖,使得长视频平台对“大众爆款”的依赖度依然非常大。


当下的情况是,视频平台几部剧腰部剧加起来的效果比不上一部头部剧的效果,视频平台把用于腰部剧、尾部剧的预算,更多地投入到头部剧后,头部剧和腰部剧的单集采购价格的差距只会不断拉大。


一旦视频平台自制剧的整体质量,超过了一些腰部剧、尾部剧的整体质量,先前因为质量不佳而积压的剧,只会无限积压、无限贬值,甚至坏账。


头部公司和小公司的利润差距大
头部公司有望提高承制剧的承制利润率


头部剧和腰部剧(尾部剧)的差距,也直接决定了头部公司和中小公司的差距。


近些年,头部电视剧公司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轻微的变化。


正午、柠萌、耀客、新丽 四家生产的项目,多是整体口碑好,整体利润率高,在和平台商谈的过程中,能取得对应的主动权。尤其是正午阳光的项目,在立项或者开机阶段,可能买家就会介入。


华策克顿、完美世界影视、欢瑞世纪 等每年也会产出多部关注度较大、投资较大的项目,但并不是该公司所有的剧都奉行“头部战略”。


欢娱影视 的项目,虽然演员并不采用“顶流”,但项目却获得了视频平台的青睐,比如爱奇艺和优酷。


腾讯影业 背靠腾讯集团、 新媒诚品 背靠万达,资金实力雄厚,高投资项目多,近年异军突起,有冲击头部公司阵营的架势。


视频平台在自制剧(定制剧)的合作上,多喜欢和中小公司合作,一个小公司可能一年的KPI就是为平台承制一部网剧,业内流传这类承制剧的承制费用多半在 10%—15% ,一部6000万投资的网剧,600万可能就是一个小公司一年的收入。


大多数头部公司还不愿意涉足平台自制剧, 主要原因还是承制费用太低。


近些年, 头部公司开始和平台合作定制剧的趋势扩大, 比如正午阳光和爱奇艺合作《我是余欢水》。优质的团队,视频平台一定会给到公平、合理的承制利润。


这意味着,头部公司的进入可能会在整体上提高定制剧的承制率,比如将承制费提高到 20%—30% ;但另一方面,也会拉大不同承制公司在承制利润上的差距。


国产剧“迷恋情节”严重


新一届的观众,对剧的节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前平台评估项目前三集,“节奏快不快”也是重点考虑因素。


这就使得一段时间内,国产剧迷恋上了“强情节快节奏”的叙事。(强情节不是贬义,《琅琊榜》《伪装者》等权谋剧、谍战剧都是强情节类型)。


过去两年的实践证明,那种“情节已经上车、人物还在原地”的项目,那种“空有形式、没有血肉”的项目,并不能靠作品情感、作品主题、作品价值观打动观众。这种项目“高开低走”的特点非常明显。


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非常大,但是这种过分“迷恋情节”的项目不再少数。外国剧大多是“人物复杂情节简单”,国产剧大多是“情节复杂人物简单”,两者是倒过来的。


目前,这种“迷恋情节,忽视人物”的项目还有很多,主要是部分公司“急功近利”,不愿意留时间打磨人物、深入采访、深耕生活。


古装剧的烂剧率依然非常高


一个健康的市场,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允许都市题材的繁荣,也允许古装剧的存在。


但是,有一个情况依然客观存在:古装剧的烂剧率非常高。


总局出台了“限古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见古装剧的踪影。笔者对总局的政策是持支持意见的:管控不是禁令,管控不是根除,市场自发调节有它的弊端,管控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健康的市场。


从剧本操作层面,古装题材比现实题材更容易入手,这一点网络电影就是例证:网络电影中古装题材远远超过现代题材。


大多数粗制滥造的古装剧存在情节复制抄袭、人设单薄雷同、支线注水等毛病,尤其是打怪升级的网文改编男频古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蜂拥而至,然后集体跌入低谷,直至被市场淘汰。其中不乏头部公司参与的大投资项目。


古装本身不是贬义词,古装是平台链接年轻观众的桥梁,很多年轻观众喜欢看古装,古装载体能提供“超越现实”的造梦基础。


但古装剧首先是“剧”,万变不离其宗,剧离不开人物和情感。除了形式的新鲜感,更需“内核”过硬。


正午阳光的《琅琊榜》是典型的情节剧,到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午尝试了古装剧的新手法,用它多年累积的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经验,去拍古装剧。


“去情节化”,古装剧的现代化表达,是古装剧创新的一种方向。


外国剧不具备制作上的参考价值


网络的便捷,海外剧传播,以及优爱腾对海外剧的主动引进(包括台剧),为现在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剧选择,有的观众从来不看国产剧。


海外剧有海外剧擅长的地方,国产剧也有国产剧擅长的地方。美剧就拍不出《大明王朝》。单纯拿海外剧的成功经验来制作国产剧,不具备现实参考价值。


首先是审查环境。我们有时候看一个剧是因为它题材稀缺,表达尺度大。海外剧弥补了国产剧审查环境下的稀缺感。海外有着令国内从业者羡慕的表达环境。但离开了审查环境谈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美剧大多是季播模式。所谓季播,就是决定拍第一季的时候,就一定会拍第二季、第三季。国内的季播是假季播(要么拍完后分上下两部播,要么因为第一部市场反响好而拍了第二部)。截止目前正真做到这种意义上季播的国产剧只有《大江大河》系列、《庆余年》系列,即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决定肯定会拍第二部。


最后是播出模式的差异,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电视台几十年培养出的日播模式,而视频网站考虑到会员拉新、付费等诉求,也无法正真做到像HBO、tvN那样的周更模式。Netflix现在能做到开播日放全集,比如《王国第二季》《毒枭:墨西哥第二季》开播日就放了全集,这是源于品质的自信,国内的视频网站能不能参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播出模式的差异,决定了集数的差异。令中国观众非常头疼的“集数问题”,短时间内恐怕没法彻底解决。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 导演张挺:历史的“冷”与戏剧的“暖”,立足之地便是《大明风华》

【二】 东方卫视再献品质精神食粮,邀您安心在家看《安家》
【三】 各大平台全力抗疫,《热血同行》《决胜法庭》等正能量佳作温暖荧屏
【四】 王军律师:复工前是解决剧组矛盾争端的“黄金窗口期”
【五】 横店31个剧组5000余人等待有序复工复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