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2300000000+!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一家人为喝酒提前吃药,结果进抢救室 ·  3 天前  
新北方  ·  2025春节档同期电影票房创新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57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21 13:04

正文





释五念门


其五念门如下:


一、身业礼拜门


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二、口业赞叹门


一心专意,赞叹彼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国土一切庄严光明等。


三、意业观察门


一心专意,忆念、观察彼佛及一切圣众光明,及国土庄严等。


四、作愿门


行者专心,一切时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悉皆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极乐净土。


五、回向门


回向有往相及还相两种。


行者专心,若自作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往生彼国:此为往相回向。


又,若不具足六神通、证得无生忍,则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故发愿自身生净土已,乘佛本愿力,速得六神通,证得无生忍,还来秽国,尽未来际,教化众生:此为还相回向。


有身业、口业、意业,作愿门叫智业,回向门也叫方便智业。回向有往相及还相。


如果你发了心,想去利益众生,为众生做些事情,帮点忙,你就会觉得没有神通就是不行,有很多障碍、不足。


比如说,你没有神通,也不是金刚那罗延身,在非常疲惫的时候,你就想休息了,你要想,要是有金刚不坏之身就好了,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得金刚身。再比如,你在这里讲法,那里要请你去讲法,你就觉得,这样还是不行,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分身无数,一个地方分一个,不就好了吗?


总之,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利益众生,要有六神通才行,所以有很多大心菩萨说“我赶紧到净土去”。这是还相回向。


对于还相回向,这里需要辨明的是,并不是指往生极乐世界之后,然后再发起还相回向,而是在此土就已经有考虑,到净土以后再回来,这才叫还相回向。


如果从往生极乐净土的利益来说,有的人在此土,她只发了往相回向的心。她反而不要还相回向,就是没有发大心。但是没有关系,她一旦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让她自然心胸开阔,胆气就足了。所谓艺高人胆大,到了极乐世界,她成菩萨了,她自然而然就来了。


到了极乐世界,那个境界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能想象的。我们在这里固然小心小量,但没有关系,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会怎么样?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说: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


人的心量跟什么有关系?如果你老是在一个小地方待着,不出门,心量就狭窄;一旦到了国际大都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样心量就能开阔。老在地球上,人能有多大心量?顶多是外太空,外太空离地球也才一千公里,这算什么?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彼佛国土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到极乐世界就是遍彻法界,没有边限。


国土的量能成为众生心行量,国土有这样广大的面积,能够让生长在这国土当中的人也有这个心行——心量和行量有这么大。是外在的环境扩展了我们的内心,所以说“何可思议”,这个怎么可以思议呢?


我们都愿意去这样的地方,在娑婆世界都是小心眼啊。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是什么?人的心。最小的是什么?也是人的心。心,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宇宙;小到一个针眼都扎不进,最小是人的心眼,什么都容不下,密不透风,质子、中子都打不进。

赞叹门之异


口业赞叹门,《往生论》中的解释和善导大师的解释稍有差别。原因何在?在所有行业当中,善导大师最突出、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称阿弥陀佛名号,按说不应该把称名略掉。我们看第二门赞叹门的时候,要是我们讲口称名号,会抓住它重点说明一下,善导大师反而略掉了,没有讲。其中原因,我想有两点:


第一,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它有突出的地位,所以不把它和五念门并列在一起,而是在其他地方单独阐发,比如在讲专杂二修的地方就专门讲这些了。


第二,要说明名号和这些的关系。就是说,我们赞叹名号,那么以善导大师对名号的解释,以名号为体,一切的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一切国土庄严光明、功德,也就是这三种功德——佛自身功德、圣众功德、国土庄严功德,这三种都归在名号当中,都收摄在名号当中。


所以,“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其实就是广泛赞叹、称赞这三种功德;而称赞这些也收在名号当中,这就是“如彼名义”的赞叹,也是“如彼如来光明智相”的赞叹。


彼阿弥陀佛名号有什么意义呢?彼阿弥陀佛名号包含佛、圣众和净土一切的功德庄严光明,这就是“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如来光明智相”代表什么呢?代表佛、圣众和净土一切的功德庄严光明。彼佛的名义代表什么呢?代表这句名号统摄佛、圣众和净土一切功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就是赞叹彼佛的名号。


这里我们不要简单地看过去,看祖师著作一定要谦卑,要仔细看。可能我们会觉得“善导大师怎么这样解释?都遗漏了,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的文句明明不是这样的”。要知道善导大师这种解释一定有他的想法,两者有共通性。


我们看善导大师《观经疏》“释名门”来印证一下。善导大师从两个角度解释“无量寿”:一是所念之名,二是所观之境。也就是,一个是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名号,另外也是我们所观的境界。《观经》,善导大师解释为以观佛三昧为宗和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在他当初解释“无量寿”三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观经》有两个宗旨:所念之名和所观之境。


我们来看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所念之名的:


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


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汉语的发音,这不就是称念吗?所念之名嘛。“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如果说梵语的话,它的发音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汉语就念“无量寿”,六字正音代表所念的名号。


名、义一体,这个“名”有它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每一个字有梵汉对应的关系。就是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它的意义就是要“归命无量寿觉”,口中这么称念,心中就归命阿弥陀佛了,懂不懂都没有关系。


接下来是总结,这个意义很深,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前面说“归命无量寿觉”,“无量寿”就是所觉悟的法,这个法是超越时间、历三世而不更改的,所以它是真理;觉就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代表了所觉的法和能觉的人,人就是法,法就是人,这叫“人法并彰”。


看到阿弥陀佛像,一般人都会想这是阿弥陀佛,但有没有想到这就是救度自己的佛呢?如果想到这是救度自己的佛,那么他用什么来救度呢?救度我们的法,就是这句名号。


所以名号本身既是人也是法,既是法也是人。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是一个修行的法门。这个法门在哪里?这个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人和法是一体的。


所以,念阿弥陀佛,念的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念他的法,也是念阿弥陀佛佛身的本体。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也就是用名号这个法来救度我们,人法不离,人法一体,人法并彰。


我们再看下面:


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报,二者正报。


“言人、法者”是指“无量寿觉”,是承接“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这句话而来的。“所观之境”有依报和正报,这不就跟前面配合上了吗?名号是人、法;然后是所观之境,就是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彼土圣众身相光明,这是正报,“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这是依报。


所以,从名号中开出正报和依报,这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功德都收摄在名号里面,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从人法当中所开显出来的。善导大师在解释口称佛名,就是解释“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的时候,就把“名”解释为三种庄严,也就是正报和依报,正报包含佛、菩萨身相光明,依报是国土一切庄严光明。这样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的思想、理路是一贯性的。

五念门与五功德门及五正行


《往生论》尚有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之五门,称五功德门,与五念门为因果关系。礼拜等五门为此土修因,依此往生彼佛净土所得之利益,说为五项功德,故即是果。


《往生论》中,除了五念门之外,还有五果门,又叫五功德门,就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这和五念门是因果关系:修礼拜等五门为因,这是在此土所修的,一般讲的五念门都是此土所修的五种行;“依此往生彼佛净土所得之利益,说为五项功德”,所以五功德门是果。


五念门与五种正行,并非完全不同,而是互有开合,不过是半开半合。其中,礼拜、赞叹、观察三行,五念门与五正行彼此全同。五念门缺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二行。若彼此相合,须约三业门配属。谓五正行之读诵、称名二行俱是口业,可合于五念门中赞叹门;五念门之作愿、回向二门同属意业,可合于五正行之观察正行。


其中,礼拜、赞叹、观察这三点,在五念门和五正行中都有,这三项是一样的;不过五念门中缺读诵和称名这二门,多作愿和回向这二门,五正行里恰恰是没有作愿和回向这二行。


这是因为,善导大师以《观经》来立五种正行,《观经》讲到三心,其中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作愿门和回向门是在安心当中的回向发愿心,这里是两门,是安心里面解释的,在五种正行里没有列出作愿和回向这二行。


什么叫“三业门”?就是身、口、意三业。五正行的读诵、称名二行都是口业,“可合于五念门中赞叹门”,赞叹门本来就有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称名之行放在赞叹门毫无疑问,读诵也可以放在这一门之内。五念门的作愿、回向二门同属意业,如果就这五种正行来配属,可以合于五种正行当中的观察正行。


下面有一张图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