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99%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赚到辛苦钱,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20年前有个口号叫“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然后今天我们却越来越深刻的发现一个现象:天下似乎没有好做的生意了。
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社会的开放,未来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就会发生两个结果:
由于互联网导致的信息透明化,同样的商品/服务/作品,只要你还有利润存在,一定会有商家卖得比你更便宜;或者一定有平台诞生,上面的东西更优惠。
而且消费者比价会越来越方便,永远都是全网最低价最受欢迎,这时就会有人低价抢市场,或者赔本赚吆喝。因此未来无论做什么,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而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甚至是负利润的。
我们都知道:某宝上的东西够便宜了吧?已经无限拉低了各种快消品的价格,但是
某
多多比
某
宝更便宜。
某
宝上很多可以做到19.9包邮,
某
多多就9.9包邮,而最近破产的淘集集就更便宜了,上面有很多“一元拼团”,“十元五件”等等的商品。
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假如成本是7块,你卖9块我就卖8块,你卖8块我就卖七块五,有人甚至六块八亏本也愿意卖,因为他想先搞垮大家,然后自己独吞市场。
当人人都在做生意的时候,就意味着人人都没生意可做。
第二个结果:所有的人赚到的钱会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水平。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利润的红利期,往往发生在一个行业的初期,处于爆发阶段,当时从业人员较少,社会需求较大,这个阶段的利润率比较高。
由于利润率较大,就会有很多人插足进来,随着从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开始趋向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降到接近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止。
所谓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是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比如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个收入水平在6000——10000之间,无论你之前是从事什么暴利行业的,都会被拉到这个水平。
之前贴手机膜的,美甲的,开滴滴的,都曾是暴利行业,现在呢?都沦为了普通职业。
每个行业都会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让该行业的利润水平回归到折的平均利润率,比如之前做培训很赚钱,当时通过各地招商/电话销售/搜索引擎等形式获取大量客户,而现在电话销售效果越来越差,招商越来越难,搜索引擎越来越贵,因此获取客户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于是利润率大幅下滑,直到回归到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为止。
而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回归到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时候,就不会再降低了,因为从业者的脖子虽然被平台(比如
某
度/
某
宝/
某
滴)卡牢,但是他们不会卡死你,就只给你留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让你疲于奔命,却又只能赚到基本的利润率,维持生存。
比如现在
某
宝和
某
多多上开店,就得拼价格,完全薄利多销,平台会始终将商家的利润维持在仅仅能够解决商家温饱的边缘线上。
而像
某
团/饿x么这种平台,则引发了餐饮店的的价格战。虽然很多餐饮店通过这些平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但是商家要不断的做促销才有销量,最后一算账,利润越来越薄。
同样的逻辑,在
某
滴上开车的司机,这一两年也只能赚到辛苦钱了,之前开
某
滴的司机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无事可做都去开
某
滴了,叫车越来越容易,补贴越来越少,平台的抽成也越来越多。
如今,平台和商家的关系是这样的:平台牢牢的卡住各大商家的脖子,永远只给商家一息尚存的空间:当它们看你快要死的时候,就稍微松一点手,让你喘口气,你一旦活的欢快了,就立刻卡紧你,撸你一把,让商家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总体上来说,各大平台的“算法”设计原则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要让每一个“个体”日夜不停的奔波,必须不停的接单、直播、制造内容,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
第二:不允许某个“个体”一直壮大,一旦某个“个体”强大到可以跟平台相互抗衡,就要釜底抽薪,然后再扶植另外的个体;
第三:在个体之间不断制造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当收入差距到了一定程度,又要去缩小收入差距,去扶植那些弱小个体。
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平台的一个棋子,平台会赏给每一个“个体”一口饭吃,但也仅给你一口饭吃而已,无论你多么努力、有天赋,都只能最多能吃上一口饭。
以上现象也契合了《国富论》里的观点:
利润降低不是商业衰退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
赚钱将越来越难,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今后单纯依靠产品利润很难再赚到钱,必须依靠“消费数据”才能赚到钱。
比如用户信息,会员数量,粉丝等等。谁掌握了大量消费数据,谁掌握了主动权。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会都在用低价比商品为诱饵,去掌握更多消费数据,当用户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产生盈利模式,比如小米就是这样的公司:
首先小米本身的产品性价比都很高,而是设计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最关键的是小米根本就不靠产品挣钱,它的产品只是一个链接,是小米用来链接消费者的,当着几千万消费者被链接起来之后,就组建了一个生态系统,也就是消费大数据,这才是小米最值钱的财富,也衍生了很多盈利模式。
也就是说,虽然商家前端的产品没有利润了,但是商家却靠后端的服务赚钱了,这也是利润的后延,可以称为商业上的“延迟满足”。
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未来会有很多商家会用低利润(甚至0利润/负利润)的产品去交换“消费数据”,吸引大家聚集而来,然后靠经营这些庞大的用户去赚钱,因为未来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消费大数据”。
可喜的是:
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都是0利润或者是免费提供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随着物质的丰富,我们一定能进入这个状态。
可悲的是:未来只有“平台型企业”和“头部企业”才能赚到大钱,因为他们掌握了社会的“消费大数据”,依靠这“消费大数据”可以精准的洞察每个人的消费倾向/特征/需求等等,牢牢占据商业和财富的制高点。
而普通的商家赚钱将越来越难,因为“消费数据”都集中到了平台或头部企业手里,商家自己掌握的“消费数据”(自己的消费者/会员等等),这在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未来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才能赚到钱,他们将赚走整个行业99%的钱,而剩下的广大普通人加一起只能赚那1%的钱。
人类就会分裂成两个阶层:
1%的人掌握了大数据,是有产者,剩余的99%的人都将成为被数据掌控的无产阶层。
除了“消费大数据”之外,还有一种东西能赚到大钱,那就是“供应链金融”?
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充分利用核心资源优势,让上自己的上下游供应商都离不开自己,然后不断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让他们都来这里借钱去谋发展,一边剥削他们的利润,一边赚取他们的利息。
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面向大众提供金融产品,让大家一边在平台上借贷,一边在平台上消费。
比如像阿里巴巴/美团这种互联网巨头,早就在布局供应链金融了,它们既有面对大众消费者(C端)的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借呗。美团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对商家(B端)的金融产品等等,滴滴/神州这种也有自己的金融产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车(给你一定优惠),这使大家的现金流被它们控制。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就是把下游经销商的现金流把控住,实行押金和预缴,你如果周转不开我来帮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给我,中国很多家电巨头都在做“供应链金融”,但是这就导致本来就利润微薄的下游商家们,纯利润更低了。
我们必须看到一个趋势:
未来只有金融,甚至是供应链金融才能挣到钱。
任何企业和人都很难再靠某种产品本身赚钱,因为未来的生产也是全开放式的,你能生产出来某种产品,就有人会以跟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来,然后卖的更便宜,必须纵向布局供应链,锁住你的群体,才能建立壁垒。
可叹的是,未来也只有平台企业和头部企业能组建供应链金融,普通商家只能占有其中一两个环节,根本无法构建自己的供应链金融。
很多网红看上去有几百万粉丝,其实赚不到钱几个钱。因为她们不掌握产品供应链,更不可能布局供应链金融。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科技越发达,流通性就越好,于是所有资源就会加剧流向更有资源的人手里。
1:之前很多县城一直盼望能通高铁,这样就方便本地人才回来了,结果高铁开通之后发现:本地的人才不仅没能留住,反而加速流向大城市,就是这个道理。
2:互联网平台为了制造标杆效应,它们把99%的资源和流量都给了排名最靠前的1%的头部商家(网红/主播等),于是导致剩下的99%的商家网红/主播等只能去争抢那1%的流量,这已经不再是二八定律,这是1比99定律!
3:社会的财富会流向更有钱的人,因为他们更容易实现金钱的增值。人赚钱越来越难,钱赚钱越来越容易;
4:人口纷纷流向一线城市,因为交通越来越发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三四线城市将走向枯萎。之前是城市虹吸农村,接下来就是大城市虹吸小城市。
5:票房最高的电影,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都将远远胜于第二名,因为大家都只会选择第一名的内容去欣赏。
大家记住一个逻辑: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在流通性极强的时代,大家永远只能看到行业的第一名。就连第二名、第三名都很难挣到钱,都会被拖入“内卷”的浪潮。
我经常提醒大家:
未来我们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
因为只有在某个领域遥遥领先成为第一名才能赚到钱,而且将赚尽整个行业的钱。
未来我们该如何选择一个行业?请记住:除非你有决心超过这个行业99%的人,否则你就不要去干,直到你找到这个行业为止!
这真的是很残忍的趋势:
未来99%的人无论怎么努力,只能赚到辛苦钱,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如果我们还是以赚钱多少定义成功,那么99%以上的人都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从而引发人类的集体忧郁和焦虑。
这就是德鲁克的那句话:
人类要想继续生存,成功的定义必须得修改。
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更加美好的一面:随着平台企业的不断崛起,它们未来必将被国家管控,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
怎么维护社会秩序呢?因为平台实行的是“算法推荐”的机制,算法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是各尽其才,各归其位。算法会在无形中平衡每个人的收入,不会把资源都集中到某几个人身上。
虽然今后绝大部分人只能赚到辛苦钱,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将越来越小,而且机会依然存在,并且是均等的,社会将越来越公平。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特征差异会越来越大,因为未来每个人身上的标签将更加清晰,未来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再是财富的区别,而是价值标签的区别。比如,唱歌,跳舞,写作,表演,科研,律师,医生等等。这就是个体崛起,这是下一轮经济大繁荣的根本驱动力。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细分,每个人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挖掘自己的价值,不用再互相干涉和强加。
在之前,商业主要靠各种生意人去完成,商业关系主要是人和人的关系,而在未来,人都是依附各种平台而生存,商业关系不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平台之间的关系。
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生产者,也是一个需求者,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对接,每个人最后都是跟平台进行结算。
因此未来社会上大量游离的,不再是生意人,不再是商人,而是各种价值创造者,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