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鱿鱼游戏》的播出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潮流浪潮。凭借刺激的画面、有记忆点的美术设计、大众可共鸣的群像故事和经典的大逃杀模式,《鱿鱼游戏》从一众影视剧中脱颖而出,成为了Netflix播放量最高的非英语类剧集。它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爆款IP,也是被市场所认可的「全球剧王」。《鱿鱼游戏》的爆火不仅重新定义了Netflix的全球战略,也带动了韩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2024年,《鱿鱼游戏2》宣布回归,这一消息引来了多家媒体的报道与关注并再度在全球掀起浪潮。然而,超高的声量与期待并不能与作品的口碑划等号,因为现象级作品推出续集往往也面临着更高的压力。续作能否超越前作?故事能否不烂尾?也成为了大众所关心与讨论的话题。
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鱿鱼游戏2》在努力尝试重现第一部所带来的刺激与感动,但结果却是差强人意。「差一口气」是笔者在观看《鱿鱼游戏2》后的最大感受。
你可以说《鱿鱼游戏2》烂,但不能说它懒。事实上,《鱿鱼游戏2》为了延续第一季的热度,下了不少功夫。
在游戏设计上,《鱿鱼游戏2》确实有所创新。在保留经典游戏「1,2,3,木头人」的基础上,第二季又加入了两个全新游戏,让不少观众直呼过瘾。尤其是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第二个游戏,既紧张刺激又搞笑有梗,创造了不少「出圈」名场面。比如朴成焄大删巫婆巴掌,01号「演技大爆发」,故意给团队游戏上难度等等。
从演员阵容上来看,第二季可谓是全明星阵容,不仅有第一季就出演过的李秉宪、李政宰和孔刘,还有任时完和朴成焄等大热演员的加入。
但在人物塑造上,《鱿鱼游戏2》并不理想。
知名演员的加入让第二季的关注度大幅提高,但群像却不如第一季那样令人深刻。第一季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社会背景与动人故事,比如女孩子之间的美好友谊,底层人面对生死的人性挣扎,男主与吴一男之间的帮助与背叛,这些都使第一季的群像故事做得十分精彩。
然而,第二季的角色虽多但个性化不强,情感张力也不像第一季那样动人,部分新角色似乎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缺乏足够的动机与背景支撑。比如姜霞,她作为第二部花重笔墨去刻画的角色,她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很好地向观众展示。她为何要帮助「女孩的爸爸」?她为何要成为「面具人」这些问题都让观众在看关于她的片段的时候感到一头雾水。
对于一部以社会批判为主题的剧集来说,角色的情感深度和故事饱满度至关重要。续集的角色关系虽然复杂,但少了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情感连接。一些观众甚至表示,在观看过程中,更关注的是演员的明星光环,而非角色的内心世界。
《鱿鱼游戏2》采用了分段式叙事,最终并未给出明确的结局,而是将最重要的故事线留待2025年的续作来揭晓。这种手法一方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人对第三季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观众普遍反映,这种分段式的叙事方式容易破坏观看体验,让人感到不够完整。特别是在等待周期较长的情况下,热度可能会被其他新剧分流,导致IP的吸引力下降。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叙事方式为剧集提供了更长的生命周期。通过将故事拆分为多季或多部作品,制作公司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剧集的商业价值。《鱿鱼游戏2》的分段式结尾,不仅让第三季有了强大的情节驱动力,也为Netflix争取了更多的话题时间。
然而,《鱿鱼游戏2》采用这种方式是有些不讨好的,因为这部剧还埋了太多的疑点和伏笔没有揭晓。这种模式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第三季能否为故事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如果第三季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整个故事线,不仅能够重燃观众的热情,还可能树立一个「长尾效应」的典范。
然而,如果第三季无法在叙事上满足观众的期待,或者因为等待周期导致观众基础流失,这种分段式叙事模式可能会成为一个警示案例,特别是在观众对高质量内容需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在过去几年中,Netflix逐渐解锁了韩剧制作的成功密码。从《王国》《鱿鱼游戏》到《黑暗荣耀》和《眼泪女王》,这些现象级作品不仅让韩剧突破了地域限制,也让Netflix在韩剧领域成为绝对的领跑者。
《鱿鱼游戏2》显然是Netflix在这一战略中的重要布局,但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同的。与小成本制作的《鱿鱼游戏1》不同,《鱿鱼游戏2》无论是在预算还是在宣传上,都显得更加大手笔。Netflix不仅加大了对韩剧的投资,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规模空前的营销活动。
真人版「123木头人」游戏在巴黎登场,巨型英熙娃娃出现在曼谷河上走秀,多地街头的巨型道具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点。这种全球化的营销布局不仅吸引了新观众,也让原有粉丝的热情持续高涨。
作为一部原创韩剧,《鱿鱼游戏》原本是Netflix在非英语内容市场的一次试验,而如今,它已成为Netflix的最强IP之一。在《鱿鱼游戏2》的制作中,Netflix投入了更多资源,但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资本对创意的主导权争夺。
大面积的营销使得观众对这部续集充满了期待,许多之前不知道《鱿鱼游戏》的人也前来围观第二季,这样高的讨论量使得《鱿鱼游戏2》难调众口,也使得创作者无法如愿表达内容。不管是口碑下滑的问题,还是不同观众群体的期待落差,都让《鱿鱼游戏2》的评价显得更加分裂。
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鱿鱼游戏》,也适用于其他韩剧。此外,随着竞争对手(如Disney+、Apple TV)也开始涉足韩剧市场,Netflix是否能保持现有的领先优势,也成为未知数。Netflix 需要在内容质量、文化深度以及技术创新上找到新的突破点,才能巩固其在这一领域的霸主地位。
在《鱿鱼游戏2》播出之前,《鱿鱼游戏》这个IP就通过各种品牌联名、全球线下快闪店以及各种周边衍生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营销生态。其中,《鱿鱼游戏》与麦当劳的联名套餐及广告合作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与讨论。麦当劳的广告以剧中的经典游戏为背景设计了「M字椪糖挑战」。通过剧情与品牌元素的融合,这次营销成功吸引到了许多受众。这种跨界营销不仅让剧集出圈,也让麦当劳的品牌声量进一步提升。
但这种营销先行的模式也引发了争议。强势的营销手段固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关注,但如果内容本身无法支撑观众的期待,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过于频繁的预告片与话题炒作,是否会让观众对正片感到审美疲劳?是否会因为过高的预期而导致评分和口碑的滑坡?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鱿鱼游戏2》的营销模式反映了当今影视行业的趋势:流量优先于内容。这种趋势在短期内或许能让作品获得爆发性的传播,但如果过于依赖营销而忽视内容质量,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IP的生命力。
Netflix 在韩剧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本土化制作+全球化发行」的模式。韩剧制作公司近年来逐渐将本土作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制作体系。然而,这种体系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当作品的目标市场从韩国扩展到全球时,是否还能保持其本土化特色?面对资本压力,创作者是否能坚持自己的表达?
韩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曾以其新颖的题材和情感饱满的叙事风格俘获了大批观众。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平台的介入,韩剧面临的内容挑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近年来,韩剧在题材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化和类型化现象,例如高频出现的复仇主题,如《黑暗荣耀》、生存类主题,如《鱿鱼游戏》《甜蜜家园》《王国》。这些类型剧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但如果过度依赖同质化的叙事,可能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对韩剧的全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推动也是一把双刃剑。Netflix、Disney+ 和 Apple TV 等国际平台的进入,虽然为韩剧带来了更多资金和全球发行渠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韩国本土影视行业的生态。
国际平台的资金支持让韩剧的制作水准显著提高,但它们也可能通过控制预算和发行权对内容创作施加影响。国际平台更倾向于投资那些符合全球市场偏好的韩剧,而非支持具有文化独特性的本土作品。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韩剧在长期发展中丧失自身的文化身份。
与此同时,韩国本土市场的变化也值得关注。随着国际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传统的韩国电视台和本土流媒体平台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如果本土市场的影响力继续减弱,韩剧的创作生态可能会进一步向国际平台倾斜,从而加剧「去本土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