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整个A股都拉不起来,你为什么认为科创板就有戏。科创板的企业绝大多数都不盈利,全部靠预期支撑——预期要能持续拉上去,必须要有过剩的流动性。钱从哪里来?
任泽平认为更大的外部风暴将要到来,不要提前把弹药全部用完。刘副总理则认为应该加大调结构的力度,同时在货币投放上逆周期操作,其用心良苦和政治正确可见一斑!
他主张要逆周期操作,就是要放水,放水的目的是制造流动性,除此之外,会想办法从其它行业挤出资金——估计地产首当其冲。要把房地产积压的资金挤出去,这说明流动性不够。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的结构性问题,是经年累月叠加而成的,它有它的历史性制约和现实问题,无法契合为迫在眉睫的战略规划配置资源。就算政府制造作了流动性,也没有传导机制有效作用于产业:一种资源被广泛利用,的就会一层一层的累积出了一个行业,很多人依赖它生存,它就不仅仅再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产业,同样会是社会政治中的一股势力——不管什么社会制度下,它都会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势力。所以,无论是改变金融体系的底层法律制度,还是资金的传导都需要有可控的支点。目前整个结构中缺乏支点,机构的散户化特征明显,整个市场成蚂蚁市场状态。很多惯性的东西在底层形成了制约,即便政策导流也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因此,下一步动作会对金融机构进行合并,淘汰,重组,形成战略方向主导可控的层级传导体系。总而言之,这个社会是以权力驱动的,金融只是权力作用于现实的工具之一。
中国社会的金融不是发展的太过,而是发展的极度不足,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淤积而缺乏调配机制!估计副总理的思路是先收再放,先要消除掣肘的势力,让战略级的结构重塑拥有传导的支点,继而去改变底层逻辑,修改金融体系的底层法规制度,然后在新的底层逻辑之上累积出一个繁荣有序的金融体系。这想法是好的,能不能实现就要拭目以待了,官僚体系有其自身的惯性,尝到甜头往往容易收不住手,矫枉过正。一个“过”字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利益,捆绑住大量的豪杰。
要真正做结构调整,必须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的底层规则,当年立法的时候,中国社会不具有金融和市场的基础,中国整个社会就是个权力驱动的社会,金融只是权力的一种外延工具,直到今天,获取资金的出口是高度控制的,必然会形成一层一层的伴生型结构。
物价肯定会逐步推高。但是,在缺乏保值资产的状况下,未必能够大面积把资金从地产行业挤出来,即便是三四线挤出来的部分也会涌向一线。我估计政策的主导性是锁死杠杆率,增加杠杆的成本,让小玩家逐步退场,不管是征信系统,还是对个人账户的跟踪,都是在打击个人在不动产投资上的高杠杆。当然,其核心目的也并非是为了把地产的资金赶进股市,其核心是为了确立一套机制,能够为战略方向的企业进行社会融资和资源配置的机制!
作为小鱼小虾,在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和全球分工体系撕裂的趋势下,关注类似于粮食和能源以及关键产业的底层资源,反而能有点机会。石油就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