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如何克服深蹲黏滞点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3-04 01:54

正文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丨最前沿中文自媒体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非特殊声明,全部原创,为保证公正独立,谢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有偿转载、约稿,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作者:


个人微信:647811

公众号:workout_lab

邮箱:[email protected]

Greg Nuckols

StrongerbyScience

Greg 有着运动科学的学士学位,目前在完成他的硕士项目。他持有力量举 220 lb 及 242 lb 级别的三个世界纪录,并且训练过数百名运动员。Greg 给过很多主流健身媒体供过稿,并有着自己的博客 StrongerByScience。在全职写作博客之前,Greg 是 Juggernaut Training System(JTS)的内容主管。


翻译:Ruki(已获得原作者授权)

Ruki 姐的话:在上一期推送 深蹲,为什么要「股四主导」 后,不少人表示了异议——除了小部分没有看全文就断章取义的(比如,看完全文,你就会知道,标题里的股四主导为什么有个引号),很多人对于文中「黏滞点」的解释提出了疑问。本文,是 Gerg 在这个话题下写过的另一篇文章,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

1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所以,当你在某个动作中产生黏滞点的时候,应该问一问:「在黏滞的时候,哪一块肌肉最可能是限制因素?」比方说,如果在卧推时,你很难在最上方锁定,一般而言,你需要加强三头的力量;而在你的三头足够强壮、卧推锁定不再是问题之后,你的卧推极限一般也会跟着提高,并产生新的「黏滞点」。

但是,黏滞点并不总是这么容易解决的。

拿深蹲来举例,超过 90% 的人,黏滞点出现在刚刚上升过平行的位置。他们可以在最低点将重量移动一小段,但是在上升时卡住导致力竭(如下图,你深蹲力竭的时候,很大概率看起来也是这样)。

不管你如何努力克服这个黏滞点,它可能永远都会在那儿——为什么?

因为这个位置,从生物力学角度讲,是整个深蹲环节最「不利」的位置。当你刚从底部起来时,直到高于黏滞点,对于伸髋的需求并没有很大改变。比如实验 [1] 中,测试了不同深蹲深度对于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伸展程度的需求(如下图)。

如图所示,在大重量(90%)的时候,在你几乎完全站直之前,对于伸髋的需求基本没什么变化:60°的的膝角——当伸髋需求终于开始降低时——几乎是个「抖蹲」的姿势。

健身房常见的「抖蹲」示范

这说明了什么?你也许记得,在 深蹲,为什么要「股四主导」 这篇文章里,提到过:「在深蹲底部,股四受到的压力最大。这时,股四的肌电图读数(EMG)和相对肌力峰值都是最高的」(如下图)。

这是不是说明,深蹲底部,是最容易产生黏滞点的位置呢?因为从 EMG 数值来看,你起来的越高,对于股四的依赖性就越小,更大的压力将转移到更为强壮的伸髋肌群上。

如果这个假设是真的,那么,只要你能够保证伸膝和伸髋同时进行(除非你所使用的重量远远大于你的极限,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你就一定能蹲起来——最常见的「黏滞点」应该是深蹲的最下方,起不来就是 1 厘米都起不来,而不是起来一小段之后才力竭。

很可惜,现实世界里,并不是这样。

2

你的肌肉并不是机器,不可能在每一个角度都产生相同量的力和扭矩。当你的肌肉处于静息长度(resting length)时,它们会产生最大的主动作用力(active force)——你主动收缩肌肉时产生的作用力。这是因为,当处于静息长度时,你的肌肉可以在肌动蛋白(actin)和肌球蛋白(myosin)间,产生最大程度的交联(如下图)。

而当肌肉伸长时,主动作用力变小,被动作用力(passive force)变大。被动作用力来自于肌腱与其他结缔组织中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当肌肉慢慢伸长,弹性势能会呈指数式上升,直到拉伸过临界点,导致肌肉拉伤(如下图,绿色弧线的「小坑」,代表了你在深蹲时的黏滞点)。

在深蹲的最底端,你的一些伸髋肌群(比如你的臀大肌,有可能还包括了你的内收肌,尤其是大收肌;不过很可能不包括腘绳肌)处于「被拉伸」的状态,意味着它们能产生的作用力是非常大的。在你蹲起高过黏滞点的时候,它们虽然不处于「被拉伸」的状态,但是更加接近于它们的静息长度,所以,它们能够产生的作用力也是比较高的。

而在黏滞点的地方,是一个低谷(见上图绿线)。

3

那么……该怎么克服深蹲黏滞点呢?这里有四条建议,依重要性,从小(最不重要)到大(最重要)排列。

4) 在底部,产生更大的爆发力

很简单,你在遇到黏滞点之前能够积累更多的势能,就更加容易冲破黏滞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速度」训练上,只要在平时深蹲时,尽量使每一下动作都尽量快就好。

当然,这个策略只能起到非常小的帮助——你也能够想象,在比赛冲击极限时,除非你是 Shane Hamman,否则,是不可能用非常快的速度起来的。如果你能够顺畅快速的冲破所谓黏滞点,它也不会是黏滞点了,不是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