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或开会时,讲的话明明很有道理,结果却遭人反感;
心情郁闷时,习惯宣泄情绪,直到有一天,才发现身边人越来越少。
高情商的人,无论何时都能做到深思熟虑,照顾他人情绪,相处如春雨润物,备受滋养。
低情商的人,一开口就能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常常伤人而不自知,让人快速远离。
以下五种“
自杀式社交
”,只要有一种,就能使你的人际关系走向破碎。
实际上,这些看似困难的问题,都是他们稍动脑筋就能化解的。
他们自以为这样,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只会引起周围人反感。
作者@夏未来 在广告公司做文案时,遇到一位负责其它项目的同事,每次有和文案相关的问题,都找夏未来。
或许是体会到了不劳而获的好处,次数多了后,对方竟变本加厉。
不仅让夏未来替她写主持稿,还让帮忙想海报,好像这就是夏未来的工作一样。
她则不然,反而去找其他同事,让他们帮她想创意、想标题,搞得大家都特别烦。
但若一直顶着“请教”和“求助”的名义,把问题抛给别人,迟早会让自己陷入被孤立的境地。
培根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拒绝索取,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收获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句话:“你说话的习惯,暴露了你的过往,决定了你的命运。”
一位高级资源人力管理师,带过一个师弟,脑子非常聪明,智商特别高。
但他在沟通中有个常见问题:经常在别人还没说完话前,就开始讲话。
为了帮改掉师弟喜欢插嘴的毛病,他特别制定个训练方式:
每次他俩讨论问题时,师弟如果想开口,都要先和他确认 “能不能说话”。
无论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频繁打断别人讲话,随时评判或反驳,并不会让人觉得聪明,只会显得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
被误解时,完全可以等对方说完再解释,不然很容易留下爱插嘴的印象,误会也将越来越深。
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开口,顾全大局,才不至于让关系走向恶化。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你觉得情商最低的行为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习惯性抱怨,并把别人的附和当共鸣。”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每次遇到难事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身边人倒苦水。
他们经常把“我怎么这么倒霉”、“我的命怎么这么不好”挂在嘴边。
面对他们的抱怨,周围人碍于面子,最初还会附和几句,却不想被对方当成了理解和共鸣。
因为那些消极言语,就像黑洞一样,可以吸取自己的积极能量。
让开朗的人和忧愁的人共处一室,不到半个小时,原本开朗的人,也变得愁容满面。
偶尔发泄不是问题,可如果一直抱怨,就会让人贴上“负能量爆棚”的标签,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人与你划清界限。
“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是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改掉爱抱怨的习惯,不让别人为自己的坏情绪买单,才能赢得温暖和睦的社交圈。
最近看《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时,对贺姑娘的故事印象深刻。
贺姑娘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要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
每次到家打开微信,都能看到一群人找她帮忙:请她帮翻译名人名言、视频字幕、文言文等。
只是代价是她压力巨大,要把休息的时间用于帮忙,焦虑到经常脱发,身心俱疲。
莎士比亚说:“过度的善反而会摧毁它的本身,正像一个人因充血而死去一样。”
很多时候,过度善良,非但不能收获对方的感激,还会使其产生“你好欺负”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帮忙,但一定要在条件允许、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不能不顾一切地去满足对方想法。
要想避免在关系中被利用,你的善良,就一定要带有尺度和底线。
《格言联璧》有言:“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意思是:
每次都要抢在人前的人,必定遭人排挤;每件事都要争夺胜利的人,必定受人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