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才是对孩子的爱
有一位妈妈的朋友圈被点赞点爆了。
这位妈妈有一个10岁的女儿,她每天都主动给爸爸妈妈做饭。
放学以后就自己一个人去逛菜市场,买菜,然后拎回家麻溜做饭。
看她娴熟的手法,很多网友不禁感叹:
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姑娘并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爸妈都是医院的医生,而且自己还是独生女!
网友感叹:太不容易了,现在像她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就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里会体谅父母,主动帮父母干活的。
也有的网友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要承担那么多家务,万一磕着碰着,怎么办?
其实小编想说的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
中国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最终导致子女一辈子都很艰难。
“只知道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你越舍不得用孩子,孩子越不中用
曾经有一则视频被集体吐槽。
一名留学生在国外大半年,有次想做一盘番茄炒蛋给老外尝尝,大半夜叫醒父母,不断地催促抱怨:
上来就发命令,“妈,我问你,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番茄”
没做过饭的他,当然听不懂语音操作了,“妈,你这发的什么东西啊,我听不懂,你这不行!”
直到外国友人提醒,才意识到50多岁的父母,为了他这样一个宝贝儿子,凌晨四点起来,耐心讲解,熬夜示范,做菜,拍视频。
这么大的人了,竟然意识不到时差,整个过程丝毫没考虑到父母的处境!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
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其中一点就是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
美国豪门洛克菲勒家族传了六代,从没出过一个败家子,就因为承袭了从小让孩子记账和做家务的家规。
舍得用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做家务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1.孩子知道感恩
有一位朋友跟我说:
一次她有急事要出去,就让女儿帮忙把吃完的碗碟放到厨房去,但女儿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又不是保姆!”妈妈顿时感到痛心。
我问“那你平时让孩子做家务吗?”
妈妈:“从来没有……”
可以想象,从小不沾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怎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怎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够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中心,他认为别人对他好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什么都不做也是应该的。
那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感恩父母,不知道体谅父母的难处。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那他就会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唯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感同身受,也才能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2.增强做事的条理性
有的父母说自家小孩做事没有条理。
一个从小干家务的孩子,反而不用担心这点。他们知道做菜什么时候放盐最好,知道地面要怎么擦才不会容易弄脏,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什么事先做效果最好。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其实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做人做事。
还有很多实例证明,想要孩子成为精英,让他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超级豪门洛克菲勒家族传了六代,代代精英,没出过一个败家子。就是因为承袭了家规,从小让孩子记账和做家务。
美国新任交通部长赵小兰的爹赵锡成养出了5个非常优秀的女儿,就是因为他从小就让赵小兰带着妹妹们做家务,帮家庭做支出规划。
3.增强动手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务也是一项技能。像最基本的收拾清洁,到买菜烹饪再到剪草种花,再难度高一点的修理家具电器等等都特别强调实践。
一个沉迷理论的数学家去到菜市场都不如一个每天穿梭于街市的主妇来的精明。
生活是个技术活,看三本烹饪书都比不上动手做一次。
奥巴马也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制定了9条家规,其中有4条都提及到做家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这不仅是他对女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家也会经常打扫和做饭给家人吃,在他看来,做家务对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很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