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忽悠
对意见领袖、辩论手法和热点文章进行剖析,介绍媒体和个人怎样运用网络舆论和逻辑诡辩忽悠观众,以及如何识破欺骗性论述。有时还会贴些比较靠谱的权威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忽悠

欧美新冠疫情的舆论复盘

忽悠  · 公众号  ·  · 2021-07-31 23: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是【破桥的不舒适区】的第 53 篇文章,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54.人肉搜索俄罗斯 55.躺平和内卷 56.美国人捍卫持枪权是因为“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责任”吗?


——————————————————————


本文是详细描述美国新冠疫情传播、疫苗接种和部分相关舆论问题的作品,共24000字,后半部分需要打赏8元或以上才能阅读。普通读者请自行考虑是否继续。 本文能解答如下问题:


- 欧美发达国家的防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说美国疫情失控是因为特朗普,那为什么欧洲一样糟?

- 美国蓝州号称进行了更科学更严格的防控,为什么不见得比红州更有效?

- 为什么近一半共和党人拒绝新冠疫苗?疫苗接种意愿为什么会和党派立场高度相关?如果新总统是特朗普而不是拜登,会不会是民主党人在反疫苗,共和党人在积极接种?


- 在医学上只是辅助手段的口罩为什么会成为美国舆论的中心?


……


在这个时代,传播渠道是富余的,信任是稀缺的。


——————————————————


因疫苗普及,欧美应对新冠爆发所设的绝大部分社会限制在今年夏季结束。这不是因为病毒灭绝,而是疫苗会将疫情爆发限制在小范围或短时段内。即便病例数飙升,死亡也只有少量增长,等于一款新型大号流感。


站在后新冠时代的大门口,本博谨以此文回顾这一年多来的观察所得,并回答网友这段时间投稿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防疫,为什么那么差?不但比不上中国、东亚和澳洲,甚至连非洲也比不过。


2.如果说美国疫情爆发是特朗普的民粹政策和宣传所造成,那为什么蓝州防疫并不比红州好?强调口罩、社交隔离和疫苗的州,看起来似乎也没有比不强调这些的州好?欧洲为什么和美国一样差?


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鼓吹通过自然感染来群体免疫?为什么看起来早已群体免疫的印度,又会莫名其妙地爆发?为什么巴西疫情如此严重,却始终没有群体免疫?瑞典的防疫政策到底应该怎样评价?


4.近期关于病毒传播和疫苗的负面消息哪些是可靠的?Delta变种会传播开吗?疫苗对Delta变种有没有用?哪些疫苗是最有效的?疫苗到底安不安全?


除解读舆论外,本文还会做些相对可靠的叙述。毕竟互联网上与疫情和疫苗相关的中文信息,污染实在太严重了。



一、各国新冠到底死了多少人?


回想2020年3月,那时几乎所有人——无论崇美还是反美,支持特朗普还是反对特朗普,懂医学还是不懂医学,都没能料想到一年多之后,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会高达60万人以上。特朗普在疫情初期多次宣称,要把美国死亡人数控制在10万或20万以内。当时,我们都以为他是在调低预期,先极力鼓吹一个反正绝不可能达到的大数字,哪怕防疫稀烂,最终死者数肯定也会比这个目标低,然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宣布获得胜利。


但现实是,到他卸任的1月20日,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高达40万3600人。加上当天剩余的半天执政期,死亡总数可调整为40万5千人。各州各郡在之后的2,3月份,又陆续补报了属于他执政期的大约1.5万死亡数,所以在特朗普执政的不到一年里,美国总计死亡约42万人。疫情初期大家唯一准确的预测,就是他治下的白宫依然宣布防疫胜利,理由是“白宫拯救了200万美国人”。


刨去这些死者,特朗普卸任当天,美国正值疫情最高峰,全国遗留着病程尚未结束的700-950万活跃新冠感染者。将其乘以当时美国新冠感染死亡率1.6%可知,即便当天起,美国新增病例直接清零,留存的感染者依然会死掉11-15万人。不过,这些人并不全是刚刚感染,很多病程已进入后期,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哪怕将此数折半,美国新冠死亡50万人在当时也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何况这近千万感染者还在不停传播病毒。


2021年6月中旬,美国跨过60万死亡数大关。从当前死亡趋势看,6月中旬到年底这半年多,很可能还会死1~5万人,特别是接种疫苗比例较低的南方,相对更危险一些。这会造成大概2-4%的超额死亡数,也就是大致相当于普通流感到大流感的死亡水平,但死者平均年龄预计比流感年轻不少。


“超额死亡数”是什么意思?这样说吧,60万新冠死亡,证实美国防疫非常糟糕。但这个数字很难用于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因为怎样才算“新冠死亡”,乃至怎样才算“新冠感染者”,检测覆盖面怎样,各国标准和执行上有巨大差异。这就需要引入一个脱离所有主观标准, 完全客观的指标,叫作超额死亡数(excess deaths) 即不论死因的纯死亡数,超过年均死亡数多少 。由于人只有死和活两种状态,这个数字不管在哪个国家,意义都是完全一样的。可用于了解真实的灾难规模。


截止6月22日,美国在疫情期间的超额死亡数为65.3万人,同期报告新冠死亡60.1万人,两者只有9%的差异,且曲线涨落基本相符[1],所以美国的新冠死亡统计称得上是相当准确。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亦基本如此。但俄罗斯就有所不同,它的超额死亡数,是新冠死亡数的3.46倍(超额死亡数42.5万,同期报告新冠死亡数12.3万)[2]。我们会就此推测它存在严重的漏报。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搞清俄罗斯新冠疫情的准确情况,光看官方数字是不行的,需要有熟悉当地国情的专家,联系其它数字来推测和研判。

图1:美国CDC的周死亡人数统计。黄色是非新冠死亡数,蓝色是新冠死亡数。橙色线是此前五年该周死亡人数均值加一个阈值。超出阈值的是非正常死亡(以加号标注)。其中,由于死亡统计数据上报滞后的因素,最近八周的数据并不完整。


自疫情开始直至2021年6月22日,美国新冠死亡人数60.1万人,CDC预估美国超额死亡数的中位数为65.3万人。[1](在2021年1月20日,这两个数值大致是42万与46万)


超额死亡数是很重要的指标,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公布这个指标,或拥有准确数据。比如印度政府就不掌握该国每年准确的死亡人口数据,只能估算,自然也没有准确的超额死亡数。


掌握准确的出生和死亡数据,是现代政府控制力的最基本体现,但印度长期落后且各地区发展不均匀,其死亡汇报制度尚不完善。近十年来,印度政府的控制力和行政规范性逐年提高,到2017年,印度有80%的死亡人口已经纳入统计。其中估算死亡总数800万人,登记死亡数为646.3万人。


图2:2017年,印度的登记死亡数约为估算总死亡数的80%,比例逐步爬升


除登记死亡以外,很多国家还有死因统计,但检测死因需要医生,而印度的医生非常匮乏,导致有死因统计的死亡数又只占注册死亡数的一小部分。在2017年,印度共有141.1万例经医学证明的死亡,占登记死亡数的22%(占总死亡数约17.6%)。且各邦高度不平衡,像德里这样的大城市,登记的死者中,有60.7%经过医学证明,而在落后的比哈尔邦,这个比例只有6.8%。[3]



印度有医学死因证明的死亡数与记录死亡数之间的差距


图3:印度的死因统计只占登记死亡数的一小部分


想知道哪些人死于新冠,就必须有死因统计,但印度并没有足够的医生做这个统计。新冠到底死了多少人,连政府自己都搞不清楚,必然存在大量漏报。如果你不理解当地国情,就可能会产生错误判断,比如在中文网络上,你经常会看见有人吹捧印度防疫“标杆”喀拉拉邦。但这个邦的感染比例在印度属最高之列,可以说是防疫稀烂,只是死者数报得不多又很会做宣传而已。当你知道它在2017年只有11.1%的死者经过医学检测,就清楚其新冠死者数畸低不足为奇。德里的新冠死亡率看上去非常糟糕,媒体上还经常播出诸如医院缺氧气瓶、街头烧尸、当地网红流泪求助等惊人场面,但由于经济发达和新闻相对透明,它的新冠病人医疗条件最好,响应最及时,推测其感染死亡率,在同年龄段,也应当明显低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各种细节都影响着新冠数字的真实含义。再以美国为例,它每天报的新冠死亡数,既包括当天的死者,也包括各州、各县的回归补报数字。一些上千人的大规模补报(比如俄亥俄州2月11-13日补报了去年到今年年初的4000例新冠死亡),纽时等数据源会标示出来。但很多几百、几十人的小规模补报就不会有任何说明,需要你检查各县细表才能推测出来。随着冬季疫情高峰过去,各级政府腾出手来修正数据,大型补报事件在2,3月份集中发生,到4月以后迅速降低。美国新冠死亡数字的规律性波动或突发异常波动,通常系周期性补报和一次性补报导致,并不是当天真有什么大事发生。


讲完这些背景,我们现在就抛开所有主观标准,看一下疫情期间各发达国家或人口大国不计死因的超额死亡数。截止2021年5月初,部分国家根据疫情爆发以来的超额死亡比例可分为以下几档:[4]


最差的一档,是巴西(+34%)、俄罗斯(+27%)、墨西哥(+55%)、南非(+27%)。其中,本文撰写时,巴西和俄罗斯疫情依然失控,处于爆发期。墨西哥和南非情况好转,超额死亡比例会随时间逐渐下降。


次差的一档,是英国(+17%)、美国(+18%)、意大利(+17%)、西班牙(+17%)。美国202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下降了1.5岁。


一般的一档,是加拿大(+8%)、法国(+10%)、瑞典(+12%)。


较好的一档,包括北欧四国除瑞典外的三国(0~1%),德国(+3%),韩国(0%),日本(-2%),澳大利亚(0%)。这几国有些把总死亡数控制在误差范围内,有些则将死亡数控制在一场大型流感(约3%)的水平。特别是日渐老龄化的日本,死亡数反而逆向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注意口罩、社交距离、洗手等防护措施,令日本原有的季节性流感死亡数降低所致。


此外,对防疫能力的评价,还要考虑居住、交通和年龄条件,地广人稀的瑞典、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它们防护原本就容易很多,所以评判其防疫成果时,要调低一档。而日本、韩国这种人口密集的超级城市群,就得调高一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也比年轻人扎堆的印度控制难度要高上一档。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欧洲的防疫能力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区分具体国家,俄罗斯比美国更差,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与美国类似,法国、德国则明显好于美国。


[1] 美国CDC的超额死亡数统计表

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excess_deaths.htm

[2] 路透:俄罗斯的超额死亡数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healthcare-pharmaceuticals/russia-has-nearly-425000-excess-deaths-since-start-covid-19-pandemic-data-2021-06-04/

[3] 理解印度的死亡数据 https://factly.in/data-how-many-deaths-are-recorded-in-india-every-year/

[4] 截止5月5日的疫情期超额死亡数 https://www.ft.com/content/a2901ce8-5eb7-4633-b89c-cbdf5b386938 该链接中的数据图表可能会继续更新,届时会与本文有所出入。



二、哪些防御措施是有效的?


疫情爆发一年多以来,各国尝试过无数措施,什么样的做法是被证明有效的?


1.增加社交距离是有效的。


你可能看过不少劲爆新闻,比如有人仅与新冠患者擦肩而过就染病,或病毒依附在海鲜冷链中飘洋过海,导致疫病在货物接收地爆发等等,但背后的真实情况往往是流调失察。病毒传播是需要一段时间(如5~10分钟)近距离接触的,即所谓密接者。只有在罕见情况下,例如毒源的病毒载量特别大,或位于通风不畅的室内,才可能出现短期接触传染,或三四米以上的远距离传染。以Delta变种为例,它的病毒载量更大,传染率是原始毒株的两倍,所以在Delta变种成为主要流行毒株时,密接的定义就需要相应改变。


由前可知,露天活动,如海滩、徒步、游行,相对来说风险较低。只要不是紧紧挤在一起,对整体感染数的提升就不明显。但室内或狭小空间内的活动,如开party、集体聚餐、坐交通工具、教室学习、办公室上班、商场购物、教会礼拜,爆发群聚感染的概率就比较高。如果这类活动的次数特别频繁或者规模极大,宏观上就会表现为该地区的疫情高峰。从各国去年情况看来,最危险的情形,莫过于全国大型节假日,短时间内有超大规模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目的又是和老年亲属室内聚会,比如圣诞节。


大规模社交隔离对疫情的控制效果立竿见影。所以不管什么政府,在医院被新冠病人挤爆,死亡枕藉,又没有疫苗时,都会立刻想起这招。将整个城市的人群分隔,尽量远离减少碰头,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封城”。当然,由于制度和政府控制力不同,欧美封城和中国相比,措施有很大区别,比较“软”,效果不及中国最强硬的封城。从事后结果看来,软封城虽然每日成本较低,但效果不佳,会拖很久,总体成本反而远高于硬封城。


封城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伤害很大。所以欧美政府一般这么处理:能搬到线上的活动,如学生上学、白领上班,尽可能在线上完成。必须在线下进行的服务,如餐饮、理发、航空、购物,则视疫情程度与行业不同,分别采取关停补偿、室外营业、限制流量、佩戴口罩、保持间距等措施。此外,有些城市还会执行“宵禁”,因为夜间生产力很低,限制该时段的聚集,性价比更高。


某些行为,本身危险性不大,但其衍生效应却助长了大流行。例如印度今春新冠大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接近千万人聚集的大壶节。这是室外活动,按理危险性不高,但参与者是从全国各地朝圣而来,印度几乎所有长途列车、汽车,全被这些人挤成了闷鱼罐头,朝圣结束后,他们再将病毒带回家乡。这样一来,其实际聚集人数和聚集环境要比描述的恶劣得多,令病毒传播远超预想。美国总统竞选集会也一样,特朗普的露天集会本身只影响少数铁杆,然而一旦最高权力无视各地防疫规定,那联邦、州、县政府的防疫措施就没法做了。美国随后迎来冬季大爆发,至少多死了20万人。


2.疫苗是有效的。


目前最大规模的科学疫苗实验报告,来自以色列。以色列以高价购买和提供超大规模检测数据为条件,换取国民率先接种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疫苗的权利。4月3日,以色列履约发布疫苗接种效果报告,对该国471万疫苗接种者的研究表明,辉瑞-BioNTech疫苗对当时以色列的新冠病毒(主要是野生型和Alpha变种)的有效率为95.3%。[5]


疫情期间有多款新冠疫苗问世。其中辉瑞-BioNTech和Moderna的mRNA疫苗防护力最为出色,针对野生型、Alpha变种、接种两剂后的有效率均在90%左右或更高。针对近日传播最力的Delta变种,多国公布的数据在60-90%之间,数据质量均较低,依然有待确认。而牛津阿斯利康和其它疫苗的有效率相对偏低,或没有足够的高质量数据。7月份以色列又报告辉瑞-BioNTech的疫苗随时间流逝,防传染效力减弱,有效率会降至39%,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尽管该研究的数据样本比较偏颇,有较大问题,但这预示着未来可能会给比较脆弱的人群打加强针。


尽管如此,两款mRNA疫苗、牛津阿斯利康、强生疫苗,防包括Delta变种在内的新冠病毒所致重症和死亡的能力均极强,美国医院里死亡的新冠患者有99.2%未接种两剂疫苗。7月初马里兰州公布了6月份的数据,数据显示,该州当月95%的新冠感染者、93%的住院者和全部130名死者,是从未接种过哪怕一针疫苗的人。7月中旬美国人口最多的洛杉矶县,所有因新冠而住院的病人,全部都是未接种过疫苗的,而该县16岁以上人口接种率高达70%。英国的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感染后住院几率相差11倍,考虑到接种疫苗的人群年龄更大,所以疫苗防重症的效果比这更好,英国的疫苗主要是牛津-阿斯利康。


网上对疫苗效果的常见误读,通常是不了解统计条件所致。同一国家少量接种或同时接种多款疫苗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反常结果。例如打疫苗的人群,死亡率比不打疫苗的还要高,打高有效率疫苗的人群,死亡率会比打低有效率疫苗要高。但这通常是疫苗接种偏好导致。当疫苗供应不足时,高有效率疫苗,会优先提供给高危人群,如医护、老人或有基础病的人。接种低有效率疫苗或不打疫苗的,往往是感染了也很难死的年轻人。所以有时尽管数据难看,其实疫苗已经起了大作用。真正做科学对比,需要先对接种人群的年龄和基础病情况进行修正。


此外,CDC最新的研究显示,Delta变种还表现出突破疫苗防护之后,感染能力基本不变的特性,即接种疫苗者如果被突破传染,尽管自己没什么事,但传染别人的能力不低。所以这些人最好也佩戴口罩。


3.口罩是有效的。


由于此前科学界有多年研究,认为普通人包括无症状患者戴口罩对防御流感无效,所以在新冠疫情初期,欧美科学家据此推测,口罩对防御新冠亦无效。但新冠爆发后,出现了诸如全民戴口罩这样难得的研究条件,也发现新冠和流感不同,在无症状时亦有较强传染力。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罩无论是患者戴,还是无病者戴;无论戴的是外科口罩,还是N95口罩;对抑制新冠传播都是有效的,而且效果良好。既可降低感染率,也能降低病毒载量(若初期沾染病毒量低,即便感染,症状也轻)[6]。我个人估计,全民口罩对流感说不定也是有效的,只是以前没研究条件。


图4:口罩无论是患者戴,健康者戴,还是两者都戴,对新冠传染都有良好控制。尤其是全民口罩。



图5:患者戴上口罩,打喷嚏、咳嗽、说话时,空气中的新冠病毒载量大大降低,普通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效果几乎一样好。


美国CDC一度宣称无症状者无需佩戴口罩,直到2020年3月底,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证据充分后,才反应过来,修改防疫措施,推荐国民自制口罩佩戴。当时我写了篇文章《欧美“不戴口罩”背后,可能是致命的科普错误 》。认为它此前犯了两处错误:一在科普用语,“无证据表明口罩对新冠有用”是正确的废话。当时,新冠才刚爆发,对防护措施的研究压根没有,当然“无证据”。这话没有任何信息量,却会被公众理解为“口罩没用”和“有病的人才戴口罩”,导致一个危害很小潜在收益很大的防疫措施被废弃;二在舆论操作,佩戴口罩原本是让防疫信息社会化传播的极佳渠道,每个佩戴口罩的支持者,都是卫生部门的传播节点。街上戴口罩的人一旦增多,就能让信息不足者警觉并留意自身安全。原本应受到扶持。但这些人却被CDC和疫情怀疑论者两面夹击并遭到污名化,令防疫宣传举步维艰。美国CDC是个学术氛围较浓的官僚组织,并没有应对大流行的舆论经验和权力,出这种问题毫不奇怪,应该背锅的是卫生部门。


除以上措施外,各国还纷纷冒出自己的“神药”,如欧美的羟氯喹、印度的伊维菌素、中国的莲花清瘟等等。但目前经临床验证,比较有效的疗法药物,只有用于轻症的瑞德西韦(可抑制病毒复制)、用于重症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免疫风暴)、以及某些罕见疗法,当然还有物理送氧的呼吸机。其它药物尚在实验中。值得多提一句的是欧美的羟氯喹,和发展中国家病急乱投医不同,发达国家神药传说的背后,隐含着某种阴谋论内核——新冠之所以不好治,死亡率高,是政府或医疗机构故意压制特效药所致,背后动机是病毒系政府制造、或医药公司要赚大钱、或民主党希望多死人让特朗普脸上无光等等。这些阴谋论的流行,是其政治矛盾在公共医学问题上的反映。


[5] 柳叶刀登载的以色列超大规模疫苗实验的结果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0947-8/fulltext

[6] 口罩有效性的研究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49/1439


三、防不防,都一样?


以上内容应与读者常识相符。接下来要讲些看起来违背常理的现象,并加以解释。我的解释并不完美准确,因为新冠这种全球大流行,现存人类几乎从未经历过。这意味着,在公共卫生领域(不是病毒领域),现在还没人是真正的新冠疫情专家,只有经验和掌握数据多少之别。再过两年,我可能就不敢像这样大放厥词了。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看美国疫情曲线(2020.9-2021.6):



图6:美国日增新冠病例数(至2021年6月末)


辉瑞-BioNTech疫苗三期实验完成后,美国的日增病例曲线如上图所示。其中疫苗是在2020年末开始打起,但产能和分配跟上,大规模接种,是从2021年3月初才开始。以色列和部分主要欧洲国家的曲线趋势与美国几乎一致。因为它们使用的疫苗几乎相同,公共卫生政策类似。


我将该曲线分为几段:


第1段线:疫情爬坡线。由于冬季来临,总统竞选,感恩节、圣诞节聚集,美国日增病例数飙涨,各州ICU全部爆满。直到1月9日峰值,截止那天之前的一周,日均新增25万病例,日均死亡3200人。


第2段线:行政控制线。因冲击国会山事件,推特于1月9日封锁特朗普推特和25000个QAnon阴谋论帐户,新冠相关谣言随之锐减80%。1月20日,拜登就任,颁布相对严格的防疫方案。加上此前高峰时段的病例在痊愈后免疫。新冠日增病例一个多月里下降了75%。


第3段线:行政平稳线。随疫情好转,医院容量缓和,各州各城开始逐步放松管制,新冠病例传播速度重新抬头,此前的持续下降趋势受阻,形成平稳线,日增病例数稳定在5万到7万之间数周。因1月高峰期感染者逐渐死亡和老年人部分接种,日增死亡数依然下行。平稳线反映出软性行政管制的局限性,它虽然能抑制疫情,但效果有限。像英国这样直到第一针疫苗接种基本完成才放开的国家,就没有这条线,而是直降到底。


第4段线:疫苗控制线。随着疫苗接种铺开,当接种比例达到某个比例,大约在总人口35%左右时,免疫者屏障部分形成,即便社会完全开放,疫情也再次好转,日增病例继续下跌。


第5段线:疫苗平稳线。由于接种条件限制、反疫苗舆论或疫苗犹豫,部分人无法或不愿接种疫苗。这群人通常又有某种同质性,在局部形成一个个社区(例如教徒们集体不接种,或者某黑人街区集体不接种等等)。此时病毒会在这个集中居住的社区或有密切社交关系的人群中迅速传播,局部爆发,难以灭绝。有些国家因购买的疫苗效果不佳,或接种人数严重不足,R0(代表在一轮传播中,一个新冠病人可以平均传播给几个人)永远压不到1以下,此时第4,5段线也可能不存在。


第6段线(图中没有):变异流感线。目前主要出现在英国,由于新的Delta变种侵袭,导致R0再次大于1,产生新的高峰。然而,尽管疫苗防感染效力不高,防重症能力却很好,死亡率极低。新冠等于变成了一场普通流感,完全可以不防御。但如果将来案例数极高,依然可能会采取一些行政限制措施。美国的疫苗接种率比英国低很多,英国既然出现了这段线,美国没理由不会出现。(注:本文写作接近结束时,美国病例已有重新上扬趋势,预计可能会反弹到每日新增15-20万人峰值,数周后再重新下跌,但死亡数预计会维持在低位,仅有少许上涨,死亡最高峰将在日均500人上下。)


英国日增病例数在5月底重新上升,但死亡率极低,病毒在疫苗前流感化



英国新一波疫情的死亡率相比前一波大大降低



图7:上图:由于Delta变种的传播力很强,所以英国日增新冠感染者在2021年6月初重新上升到3万人以上,但疫苗在老年人群中的普及率好,让死亡人数保持在极低位置。相当于一场流感。下图:右:英国第三波疫情(至2021年5月14日)的感染率(左侧)与死亡率(右侧)。左:第二波疫情(至2020年9月8日)。两者对比明显。


充分统计 的日增病例数是反映一国或一地疫情最直观的依据,与之类似的指标还有住院数和死亡数。在没有疫苗时,住院高峰大概出现在病例高峰2周之后,死亡高峰出现在病例高峰3-4周之后。在疫苗普及率高,防御重症又足够有效时,即便病例数急剧上升,住院和死亡数亦可维持低位,这时新冠在该国内部等同于流感,比如7月初的英国。但该国公民到疫苗接种不足的国家旅行时,将成为危害后者的传染源。


日增病例数怎样才算是“充分统计”?这里有个可供参考的指标是阳性率(阳性病例样本和检测数的比值)。通常我们认为阳性率在7%以下,检测就是比较充分的。阳性率在2%以下,检测就是非常充分的。印度这次5月初爆发高峰日增40万,但我们仍然认为它的数字是不充分的,就是因为它高峰期的检测阳性率在20%左右,纳入统计的病例可能只有一半不到。


很多网友的疑问是,如果美国(以及英国)的疫情严重,和特朗普(或鲍里斯·约翰逊)的民粹作风、政策相关,那该怎么解释西班牙、意大利这样的欧洲国家,和美国、英国差不多严重?而且,历来以科学和政府管控标榜的美国蓝州,看起来似乎也不比相对放松的红州好?


这并不容易回答,我也没有研究过西班牙、意大利的防疫措施。不过,我先从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说起。话说在4月24日,知乎著名的数据帝@chenqin发表了这样一个研究:


chenqin发现,截止4月底,美国的疫苗接种有这样一个规律:接种疫苗比例越高的州,14天后的病例增长人数和死亡人数反而越高。两者呈正相关。到第28天,相关性才大大减弱,但也就是和接种比例低的地区持平而已。可是,从常识来看,难道不该是疫苗接种比例越高的地区,病例增长和死亡增长越少吗?[7] (接种两针后14天是mRNA疫苗完全起效的时间)


图8:美国4月底的反常现象,疫苗接种率越高的州病例增长越快


chenqin还对比了各郡的数据,但这在当时意义不大,因为那时候州内疫苗分配不均导致跨郡打疫苗很普遍,但州的数字怎么看都很硬。疫苗接种后新增病例反而更高的反常现象,是因为美国的新冠疫苗无效吗?不,疫苗效果非常出色,远超预想。自2021年起截止4月13日,接种疫苗的7500万人(大致占美国1/4人口)中,只有5814人被查出感染新冠,而同期剩下的3/4人口中,感染人数约为1200万。截止6月21日,接种两剂疫苗者(大致占美国46%人口),只有3907人住院,750人死亡,而同期新冠总死亡人数是20万以上[8]。新冠死者中,99.2%连一剂疫苗都没有接种。考虑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老人比例更高,所以它的防护力比这个比例更好。总之,只要你接种了两剂疫苗,重症率、死亡率均为未接种群体的1%以下(附:这是由于统计偏差造成,并不完全是实际效果,后文详述)。


这么高的有效率,也没能在4月底,让接种疫苗比例更高的州,日增病例下行,反而出现了相反的趋势。直到6月底,疫苗才从宏观上反映出一定效果。到了7月5日,美国日增病例比例最高的15个州,只有科罗拉多的接种比例在全美平均线(47%)以上,其它都在平均线之下。疫苗接种差异终于展示出了威力,情况变得“正常”了。



图9:美国疫情最严重的15个州。四组数据分别为14日内平均日增病例数(绝对数,比例值,增长率)、住院数(绝对数,比例值,增长率)、死亡数(绝对数,比例值),以及两剂疫苗接种率。图中第一组数字的第二列是排序依据,指该州每十万人中的日增病例数。


而到了7月7日,美国感染比例最高、疫情最严重的前一百个郡(县),有97个,疫苗接种率小于40%,也就是远少于48%的平均值。但到底有没有相关性,还需要更复杂的证明。因为红县(通常也是疫苗接种率低、人口亦很少的农村县)占美国所有县数量的80%左右,它们可能同时大量占据榜首或榜尾。


大家想想,疫苗效果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美国人主要使用的两款mRNA疫苗,在防护感染上,均有大约95%的有效率,少量使用的强生疫苗也有70%以上有效率。各州疫苗接种率从2月底开始拉开差距,到7月初,好的州接种两剂疫苗的比例平均在55%左右;差的州平均在40%左右。这么明显的差异,也足足用了4个多月,才在疫情控制上体现出初步的相关性。这效果会不会延续还不清楚。


那像社交隔离和口罩这样的措施,美国各州的执行力度上,能有55%比40%这么大的差异吗?这些行政措施有疫苗效果那么立竿见影吗?两者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想从宏观上观测到这些措施与防疫结果的相关性,必然会更为困难。决定疫情的因素太多也太过复杂。我们只能从常识来判断:一种防护手段,既然对个人有效,那大概率同样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疫情防护。


再者,从上述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疫苗在宏观上起效更迟,但在微观上效果更佳。这是什么意思呢?科学验证有效率95%左右的疫苗,在美国实测中却展现出了超过99%的效果(即比预想好5~10倍以上)。这与宏观上效果不障的结论,看起来南辕北辙,其实原因相同。就是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原本就是比较注意防护自己的人,他们本就不容易染上病毒,打了疫苗只是让他们的优势更大,因此疫苗表现出了远高于其实际效果的防护力 。而不肯接种疫苗的人群,通常要么相信阴谋论,认为新冠不存在或不严重,到处跑出去浪;或认为接种新冠疫苗有很大风险;或实在穷苦,因工作生活所迫,没有条件去打疫苗;或认为自己年轻扛得住,没必要折腾;或因信仰宗教抵制疫苗。这几种人,原本就非常容易感染。 疫苗无法接种到最需要疫苗的这群人身上。 就会呈现出对个体防护效果极好,却对宏观疫情效果不彰的状况 。同类情况也轻重不一地出现在了英国、以色列和其它欧洲国家。


社交隔离和口罩和疫苗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们的效果并不立竿见影,也不能只靠这“单一措施”防疫。即打过疫苗,你稍微注意点就可以横着走了。但社交隔离、口罩这样的防疫措施,往往需要和其它措施配合使用,才有意义。反过来说,仅仅一个措施缺失,也不是特别打紧。举例而言,你聚会不带口罩,但注意距离,来的人也不多,那没事;或者间距虽然近,但没大规模聚集,又戴了口罩,那多半也没事;或者尽管有大规模聚集活动,但防护搞得很好,口罩洗手液一个不落,尽量露天,有症状的人劝退,人与人之间没靠太近,那也出不了大问题。这种特性,就让很多措施看起来好像无意义,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然而,一旦你全部忽视了,就会出大问题。比如农村地区,人口稀疏,天然就社交隔离。人们对疫情不屑一顾照常生活,看起来也好好的,没出啥大事,于是得出结论:媒体尽骗人、吓人。但某天,政治家来拉票,搞了个几万人的大集会,几周后当地病例全面爆发,医院满员。农村人很奇怪,咋城里人聚着没事,我们就那么倒霉呢?因为城里人还有其它防护手段,疫苗、口罩、洗手、间距一个不落,只聚一次出不了大事,可大农村这些地方全部忽视,就靠社交隔离撑着,聚一下自然就爆发了。


印度就是典型例子,它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7岁。起初很重视,后来发现好像不防也没事。那咱聚一聚?大壶节加竞选集会,全国串联,又碰上传年轻人特有能耐的Delta变种,全完。防疫最忌讳稀里糊涂,病例神奇减少,执政者却搞不清原因是什么,那通常也防不住它再次爆发。


2020年秋,印度疫情一度达到日增9万人的高峰,对一个医疗体系非常脆弱的国家来说,这已经很多了,各地ICU基本满员。但随后印度的新冠病例神奇的越来越少,哪怕到了冬季这种传统流感季,还在往下掉。民间防控越来越弱,政府信心越来越强,生产出来的疫苗有一半卖给其它国家,计划建造的氧气瓶工厂大多停工。二月份,莫迪还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公开鼓励大家聚集。这就是“赌博式”防疫,病例虽然下降,但原因不明。这时执政者乐观地取消了所有防范风险的措施。赌赢了我省钱于帷幄之中,赌输了老百姓倒霉。


此外,在州与州,乃至国与国之间作政策比较时。很多人往往将政府或民间宣传,等同于真正的防疫力度。在美国,有些州把防疫政策宣传得非常宽松,当地网红在网上到处发诸如“到处都在夜店聚餐”、“我们又开始烧口罩了”这类帖子。其实下面的人口密集区,如大城市、以及大公司、大卖场,根本不鸟州的政策,自己搞一套,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让无数员工远程工作,商场进门检查口罩限制流量。而有些州宣传得很严,其实底下的农村地区各过各的,警察也不管,年轻人三天两头躲着警察串门party,反正死不到他们身上。两者区别没有宣传的那么大,在2021年3月份,把(位于深蓝州的)纽约街头和(位于传统深红州,但去年开始变紫的)亚特兰大街头的人群拍个照,你是分辨不出哪是哪的。


国与国之间差异更大,你如果对比美国和日本的防疫政策,会觉得美国很严,因为很多地区严禁餐馆开业,人员非必要外出。日本非常宽松,即便有时病例上升,不得不发紧急状态,也就是限制东京地区餐馆营业时间不得超过晚上8点而已。但是,当你看见日本的阳性率就会知道它的检测很充分,看见地铁上每个人的防疫措施会知道它的国民很重视,看见详尽的追踪报告就会知道它的公卫机构很负责,结论是日本防疫从各个方面远远严过美国。光看一纸政策是看不出来的。


当某个影响生活的措施,与疫情下跌没有建立起立杆见影的相关性时,公众对它的信任度就会不断下跌,倾向于不遵守,甚至从政治上扭转政策,令其无法坚持到长期改善之日,显得非常短视。这就是为什么初期防范极其严格的国家,如中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等,其手段令人痛苦,却能不断收获支持,因为短期效果很好。而那些手段相对宽松的欧美国家,国民接受度反而低,经常反复。因为看不见短期效果就要招致反噬,或哪怕在某个州收获了效果,但因为其它州源源不断的病例输入,而难以根绝,最终坚持不下去。这种短视心态造就了复杂难解的舆论现象。


接下来就是解释这些现象。我先从“群体免疫”的迷思谈起。


[7] chenqin对疫苗效果的数据研究: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6868073/answer/1852372556


[8]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21/06/26/cdc-4115-fully-vaccinated-have-been-hospitalized-or-died-with-breakthrough-covid-19-infections/?sh=572461b06993



四、群体免疫理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吸引力?


本节说的群体免疫,不是号召国民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而是在尚无疫苗时,鼓吹通过自然免疫来实现群体免疫。比如当前英国实施的是疫苗接种后的群体免疫政策,但这和去年秋天英国一群人所发的“大呼罗珊宣言”所指的群体免疫是两个概念。疫苗普及后,新冠流感化,开放是理智选择。


通过自然感染“群体免疫”,有多种话语表述,本文列举三种:


第一种:“乌托邦式”。新冠对老年人杀伤力很大,对年轻人只伤不死,相当于大号流感。那我们只让老年人注意严格防疫,年轻人该干嘛干嘛,不就行了吗?

典型案例:瑞典(前中期)。


第二种:“躺平等死式”。新冠传染性很强,而国民普遍厌恶强制措施,且严格的防疫措施会损伤经济、影响公众心理状况、提高自杀率、还伤害人们在节日与家人团聚的传统价值,等等。长期执行必然会造成人们对防疫措施疲劳,而难以持续。所以我们只能彻底放开。(本人提供这套叙述中缺失的画外音:死的反正都是平日大幅消耗养老金跟医疗费用的老弱病残)

典型案例:英国(前期)。


第三种:“闭眼否认式”。病毒根本不存在。病毒虽然存在但只相当于流感。病毒可能很厉害,但我们有神药。病毒肆虐一年,人其实根本没多死,只是原先死于其它疾病的被统计为死于新冠而已。新冠死人不假,但流感、疟疾和车祸也死人,也没见你们这么严防。医院和检测机构为盈利谎报病例和死亡。新冠死亡率被大幅高估,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早就有了抗体,再忍忍,全得一遍,病毒就消失了。测得越多、病例越多,不测就没有病例。(以上说法自相矛盾,但这类论述的特征就是如此,只要否定你说的那套防疫措施就行了,具体信什么不重要)

典型案例:巴西、墨西哥。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美国应该属于第三类,因为上面这些话特朗普几乎一个不落的说过。然而,他虽然有时会据此行事,可并不坚决。美国各州和联邦的职业官僚机构强大,疫情期间坚持履职,在各种干扰中,检测、防范、宣传、医治和统计,艰难发挥着作用。真正做到“不测就没病例”的国家是墨西哥。它限制了检测数,阳性率常年保持在40~50%(欧美发达国家的阳性率一般随疫情严重程度在1%~10%之间浮动)。所以数字看起来很好,但是人死得一塌糊涂。墨西哥的超额死亡数在疫情期暴增55%,是已经非常糟糕的美国的三倍多。


需略作讲解的是第一类说法。它理论上成立,但现实中无法成功,属于乌托邦。为什么?因为新冠防疫仅靠医疗或政府部门无法成事,需要国民集体配合行动,这就极其依赖舆论宣传。但 公众只能接受极其简单的舆论信息 。纯粹靠行政管理无法做这么精细的区分。你难以做到甚至难以 讲明白这点:一群人需要极其严格的执行防疫措施,而另一群人又可以非常宽松 而这两群人还密不可分的共同生活在一起 。在宽松的社会氛围下,给与社会联系密切的广大人群中难以区分、数量又极多的一部分,单独搞严格防疫,是不可行的。


比如一群养老院护工,大多是中青年。理想情况下,这个与高危人群经常接触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遵循极其严格的防疫措施:保持社交距离,每天坚持洗手、检测,避免与已感染人群接触。但现实中,他们也许可以在养老院里工作时做到,一旦脱离工作环境,回到生活中,周围的朋友都在浪,该干嘛干嘛,有症状也不在乎,带着病毒满街乱晃。你觉得他们能幸免吗?这批护工每个人都不社交,不去人群聚集场所,不外出吃饭,只网购,当宅男宅女。这可能吗?基本不可能。他们的家人,老婆、老公、孩子们,不是护工,同样也得这么做。这可能吗?完全不可能。警察假如要控制这群人的行为,又应该从什么特征去分辨执法对象?成本高不可攀。只能把他们连带家属一起无限期的关在养老院旁边才能奏效。真把各个与老人有接触的行业从业者都这么关起来的话,就比最严厉的封城还要严厉,失去这么做的意义了,最后只保护了那些没公德的年轻人想浪的权力。


其实,别说严格控制生活轨迹了,就连强制让医护、养老领域的从业者们打疫苗都非常难。只有当全社会都遵循一致的防疫措施,形成道德氛围和生活习惯,才能推广社交隔离直到疫苗接种,让他们最大限度避免染上病毒,从而保护最危险的老年群体。社会整体安全,有极少量的高危行业,这是可能的。社会整体很危险,又试图保持大量的安全行业,这是做不到的。


而那些相信新冠感染者基本无症状,因此通过自然感染就能实现全社会免疫,又不死多少人的网友或时评家,通常都犯了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比如把检测出抗体等同于体内有中和抗体,把有中和抗体等同于几个月后还有中和抗体,把几个月后还有中和抗体等同于不会感染新冠,把证据不足的试探性研究,拿来当成自己的论证基础等等。很多犯这些错误的人,还有着医学背景。大行业相同,未必能给他们提供更多认知资源,却不成比例地提高了他们的自负。


其实并不需要为这些理由多废唇舌,因为只要抬眼看看,就知道任何试图通过自然感染搞群体免疫的国家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巴西这么年轻的国家(中位数年龄33岁)每天茫茫多的病例持续一年半也没能群体免疫。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也没有因为强行开放而好起来,面临着各种社会危机。


既然如此,为什么它还受到这么多人喜爱?包括一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有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以上是本文的前半部分,需要看后半部分的请使用本文下方的打赏按钮打赏8元或以上。感谢!作者会在24小时内回复后半部分文章的索取方法。假如文章已发表七天,请不要再打赏,因为作者将不再回复付费部分链接,请到微博@破破的桥 置顶文章里订购V+专栏,阅读该专栏第53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有少量读者错误的回到公众号首页打赏,而不是用文章页下方的按钮,这些人的名单,我在后台是看不见的,也就无法给出链接。这些读者如果想要上次讲QAnon作品的后半部分,请私信联系小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