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一条消息: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退休后,去牛津大学读博,而研究课题是「习近平世界观」。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条信息,除了感慨「国外的政治家生活是真丰富多彩」外,此外知微见著,这也许部分反应了一个事实: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始,至今正好40年。这不多不少40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封闭,大而不强的国家,已经发展为一个接近开放,大而强,并且产生影响力的国家。
虽然说伴随着经济腾飞,带来了腐败、分配不均、信仰缺失等问题。但是,必须说: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之路上,此言是站得住脚的。
引申开来,目前的中国定制业,不管是在生产端,还是在消费者端,也在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成规模的大规模定制工厂
中国早就是服装制造的世界工厂,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贸订单减少,有的外贸订单开始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部分工厂不得不开始考虑工价更高的定制代工。
此外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智能化生产也开始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所以,各种MTM工厂或者生产线纷纷涌现。
很多大家耳熟而详的国外定制或者半定制品牌,有相当比例甚至全部都是放在中国进行。比如Indochino(大杨参股)、Suitsupply、日本青山洋服等。
2、在消费者端,中国的定制模式探索部分走在世界前沿
从宏观角度来讨论定制模式,大抵是如下几种:
全定制Bespoke模式:精髓部分在于Cutter(裁剪师)这个角色,这种定制模式的个性化决定了它的小众和难以普及性。
MTM定制线下定制:也就是目前中国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定制店,前面接单,后面对接各种工厂。获客也许通过网络,也许依靠传统客流,服务在线下门店或者体验店。
MTM在线定制:获得尺寸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无线下服务场所。由于中国消费者不接受复杂的自助量体流程,以及对复杂购物流程的抵触,实际类似Indochino模式(客户在线自己提交尺寸模式)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仍然看不到规模化操作的可能。
这是国内外消费者差异造成的原因。但是如果将尺寸获得过程简化,有部分国内公司还是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MTM上门服务定制:由于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大,且总体而言,中国的服务性人力成本偏低,所以上门服务定制在中国是一个看起来经济上可行的模式,并且也已经跑出若干模式有细分差异的公司,比如衣邦人、量品等,而传统服装企业部分也开始学习这些互联网定制模式。
在国外,上门定制的先行者则有美国的Jhilburn,这家公司2007年就开始定制业务,2011年业务相对开始成熟。目前有数千名时尚顾问以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业务。
并且,由于中国的定制店数目增长很快,也有海外的MTM工厂跟内参联系,考虑在中国接单,海外生产。
在互联网圈,从2000年到2013后的十余年里,盛行的一种论调是学习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先进模式。不少创业团队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研究国外出来了什么新网站,新模式,然后快速抄袭到国内来,也就是copy to china。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大大提高,有不少创业团队开始做出别具一格、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和模式。比如微信、美团的扩展(当然最开始时学习自美国的Groupon,但后续发展完全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及移动支付的普及。
实际上,在美国IT界,已经有一种论调叫copy from china(从中国抄袭),也就是中国的某些模式开始被国外主流界认可并开始学习。
我想,定制行业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发展过程。定制作为国民经济中目前较小比例的产业,虽然目前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在产业基础、人才聚集度、消费者基础、国家支持度上,也许中国正在面临全世界最好的定制行业发展机遇。
如果说中国正在大国崛起,那么中国的定制,也有机会做出自己的竞争力,成为世界的「工业定制」工厂,并且整合全球定制供应端资源。
而这看起来是必然会发生的。
长按二维码 马上关注
免费查询行业资源,深度学习运营策略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