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7月24日晚,上映五天的青春片《闪光少女》官微发布一张“下跪致歉”海报。
这张引起广泛争议的海报中,七个“工作人员”,分别手持标语“排片我去要的”“预告片我剪的”“海报我做的”“策划我出的”“片名我取的”“宣传稿我写的”“二次元我推广的”。
集体下跪。
下跪,又见下跪。
《闪光少女》自点映起就收获了广大观众的良好口碑,大家都认为影片是青春片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干净纯粹;同时在各大平台都是暑期档不错的分数。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为什么一部有质量、有内容的片子会沦落到如此下场?
追根溯源,
电影本身受众或许有所局限,但《闪光少女》宣传团队确实难辞其咎!
不断拉低《闪光少女》好感度,一次次错过逆袭的机会,到头来还整“下跪”这一出荒诞滑稽的“艺术行为”。
先来看这张
海报
,看到这巴啦啦小魔仙的cosplay
乡村非主流风格
,你还有看的欲望吗?
上面那张low海报一度占领了《闪光少女》各大平台的封面,对于很多习惯于先看评分再看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多么辣眼睛啊!
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张稍微可看的海报,但这风格和影片格格不入,不知所云,完全没有影片活泼灵动的气质。
此外,很多人早就觉得
《闪光少女》这片名
就给人不好的印象,仿佛一股玛丽苏的狗血扑面而来。
最明显的,
网上对《闪光少女》的推荐多是自来水的声音,而宣传方的声音却不知在何处。
惋惜声!是我们听到的最多声音。
但是道歉就道歉,偏偏选择了最令人反感的下跪!
网友怒怼
:
有说段子的:
别这样,
要学姜文,站着把钱挣了
!@宫泽清一
有接着吐槽片名和物料的
:
电影是好电影,不过确实被这片名和海报给拖累了。我推荐身边的朋友看,朋友一听这片名,直接嘲笑我“少女心”.. @凛冬煦阳
讲真,海报审美略吓人,搞得我一开始以为是尬舞天女。然而看一片子,看的是它的内容,而不是哭不哭国产不国产挺不挺得起腰吧。@火星章鱼悠拉悠
有认为哗众取宠的:
电影评价是挺不错,但你这样搞,实在是喜欢不起来。@Stormsign
宣发根本还是不懂这个片子真正的闪光点,下跪看的尴尬癌都要犯了啊……@水冰怡_
那个跪完全是在自嘲吧
~根本不是跪哭啊,能明显感觉到是一种自嘲的心态,可能真的是有……代……沟…… @流京厉声喝道
有淡定给建议的
看过这片的本人觉得这算是一部值回票价的7分电影,排片少,制作方注定会赔钱的结果确实挺遗憾的,
但你下跪“道歉”求排片,还不如鞠躬“道歉”。下跪这种行为既膈应别人又贬低自己
。@KODDD
还是,申请延长吧。这个电影要是,口碑好。会好起来的。不要着急。@文涛电影生活
去电影院看了四遍,确实好看!但是
下跪求排片这种做法太令人反感了!电影很多宣传的点感觉都没弄出来
,这么多乐器,每个来个海报来个专属预告都比下跪强!!
也有提《百鸟朝凤》的
讲真,
方励那一跪,你们学不来的。。
。
@匿名儿童都是猪
平时网络用语“跪求”无非是一个玩笑话,人的尊严都是无价的。如果靠下跪求来了票房的话,那将是业界的羞耻,亦是笑话——观众不会因为怜悯施舍给你票房。
只有站着把钱挣了,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的认同…
…
不过业内人士除了对图中宣传团队下跪的行为表示反感外,还是力挺《闪光少女》的。
“卖得好当个作品,卖不好当个作业,别跪。”
“看过的都说好,
《闪光少女》不需要下跪,请站着说话
!”
也有奉劝国产电影的:都站直了说话,别跪着!不要丢了中国电影的脸!也不要学习中国足球界,经常输球又输人。
……
最后为那七个下跪的底层员工心疼,拿着白菜的钱,操着老板的心。
其实,《闪光少女》宣发团队并不是突然想出“海报下跪”的奇招,这只是他们自黑式宣传的延续而已,早在7月13号网上就有如下的文章了。
在上图最下面的这篇通稿中,足足贴上了五篇海报,可见,片方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的海报拿不出手,纯粹是“标题党”拿片名和海报自黑一下以反衬影片其实多么好多么好。
最后,话说回来,虽然不喜欢《闪光少女》这样哗
众取宠的营销方法,但是这部影片真的是一部值回票价的影片。
《闪光少女》算是一部反类型片的电影,它所
反的正是那些除了堕胎、闺蜜争男友和撕逼以外没有其他内涵的粗制滥造青春片
。
《闪光少女》的主角是一名叫陈惊的女高中生,她从小学习扬琴,性格古灵精怪十分大条,外号“神经”,是音乐附中的著名奇葩一枚。
陈惊还有一个带着牙套、头发油腻腻的男闺蜜“油渣”。
故事开始于陈惊陷入对学习钢琴的师兄,也就是校草王文的爱恋,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恋不仅引发了学校内关于民乐和西洋乐两大类别学生之间的大混战,也让陈惊走向了
青春的必经之路——成长
。
在《闪光少女》中我们能看到喜欢就敢大声说出来的“神经”,就连站在楼下摆爱心蜡烛的都从男变成了女。
没有观众看厌了的多角恋,更多的是一群倔强的孩子努力证明自己、证明民乐。
也没有浮夸的炫富和无脑的撕逼,电影为更多人打开了一个名叫“二次元”的世界大门。
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热血、梦想、努力。
不装逼,不狗血,不矫情,不怀旧。
《闪光少女》里面对于爱情的描写更让我们有共鸣,而对于二次元的勾勒篇幅也是搭建给三次元了解这个群体的桥梁,打破次元壁的组合,正是编剧做的一个局。
除了电影中的反类型片元素,高完成度和精致的细节也是口碑爆棚的关键。
在电影中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戏份,从电影开场,随着一段悠扬的西洋乐器演奏,这个以音乐为主的中学像一副画卷在观众面前慢慢铺开,音乐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带着观众的眼睛慢慢欣赏校园。
其中镜头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及中西乐器的顺滑衔接都表现了导演和电影音乐顾问的功力。
而在后面的剧情中,陈惊的“2.5次元”民乐团的每次惊艳出场和斗琴剧情中,音乐的运用都十分精彩,多次让观众燃了起来。
能有如此精彩的呈现,《闪光少女》的幕后团队功不可没。
负责《闪光少女》音乐的正是《我是歌手》的
音乐总监梁翘柏
。
在电影中,学习民乐的学生与学习西洋乐的学生一直呈现着水火不两立的状态,打群架、互相嘲讽已经司空见惯,学校甚至为此在他们中间立下了一道铁门。
老干部陈奕迅惊喜出场,猜猜是哪个?
这是表面的对立,而在更深层次的对立是人们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和态度。
电影中参加民乐团的几个二次元女孩儿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正常的,她们神神叨叨、穿奇装异服、沉迷网络世界。
这样的处境和电影中的民乐何其相似,因为传承的减少和宣传力度小,人们对我国传统乐器了解少之又少,总是抱着刻板的印象,土气、聒噪、过时。
二次元,或者说民乐,它们真的是这样的么?
电影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真相。
热爱二次元的少女们也有认真而执着的梦想,她们也在为着梦想的实现而努力拼搏,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乐器照样可以演奏出燃值爆表的音乐,在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心中点燃激情。
争论民乐和西洋乐哪个更高级,或者争论二次元和三次元哪个更有意义都是无意义的,电影要传达的一直都是包容的态度,因为青春所以才能大胆尝试,去坚持,去实践梦想,而不是留下一个空洞遗憾的17岁。
身边有些朋友也是沉迷二次元的,看完《闪光少女》后曾经抱怨,电影中的二次元太标签化,哪有现实中的二次元妹子整天穿loli装的。
事实上,还真没有,有也是少数,但是电影没有表现错,这是普通人对不熟悉的二次元的刻板印象,也是人们看向二次元世界的第一道大门,如果你沉下心就会发现,二次元是什么样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抱着什么态度去了解。
这才是“闪光少女”陈惊想要告诉你的。
作为一部向观众普及二次元的电影,过度深入和专业的表现二次元元素才会真正让大多数人摸不着头脑,正是从这些浅显、直白的印象入手,才能真正扭转二次元,包括民乐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
而正是和这些二次元朋友们的接触,陈惊才逐渐坚定了信念,从证明自己到证明民乐,神经女孩儿才正式蜕变为闪光少女。
最后,你也是因为片名而直接错过了这部片子吗?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