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俄方警告:将“镜像式”回应 ·  6 天前  
参考消息  ·  中国公民紧急撤离,现场→ ·  1 周前  
参考消息  ·  导弹飞过领空,约旦警告伊以 ·  1 周前  
参考消息  ·  马克龙:“欧盟可能会消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这位创业大街的包工头想让我为他写本畅销书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0-23 14:12

正文

所有人都要寻求转型 —— 快速学会那些新的流行,再快速忘记 —— 通过这样期望和这个漂浮的世界绑在一起,不被残酷地甩在时代的背后。

晚上十点,一位大叔加了我的微信,好友申请信息是:“你好,希望你能写本畅销书。” 

这句话没头没尾,要是把写本畅销书翻译成英文,我不确定他是想说 A bestseller book 还是 The bestseller book 。要是前者,那或许是个粉丝给我的真诚祝愿;要是后者那就是说他有个畅销书的选题,想通过我的笔能变成畅销书 —— 这就是对我们俩人的真诚祝愿。

点击通过好友,微信弹出提示 —— 你已添加 “奔腾装修公司*王家宝*15810333333” ,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 他把自己的名字、电话、公司全写在了微信的名字里。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一大堆破旧面包车,后挡风玻璃上用大号字体写着电话号码和一些装修术语 “断桥铝门窗、水电改造、粉刷墙面……” ——这也许是装修行业的文化:拿自己当广告位。

他发过来的消息里只有语音。虽然素未谋面,但每条语音都以 “兄弟,我跟你说啊” 开头。他自称是个装修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在寻求转型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想写书的念头,想和我聊聊。

这两年,我身边的朋友都纷纷离职,做起了公众号、 APP ,一个个都搬去了中关村或是望京成了创业者,就连我自己也在创业大街混迹了一段时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想做一个有关创业的选题,特别是那些试图从传统行业逃离的创业者。我意识到眼前的老王可能就是个很好的观察对象。于是,我们相约第二天一早在了创业大街上的车库咖啡见面。

名片背后的艳红色大号黑体字对我大声呐喊:我们是最懂装修的互联网公司;最懂互联网的装饰公司。

早上10点,高温已经让牛仔裤底下我的大腿蒙了一层粘腻的水雾。今年夏天北京接连下了几场大雨,这让不下雨的时候更加难熬。创业大街的正中央,一群画着浓妆的小姑娘站成一排,在宣传一款新的APP。她们露着肚脐和大腿,让我很羡慕。

车库咖啡像往常一样挤满了人,其中还包括一支十人左右的参观团,他们占据了最后一张空桌子。一个领导模样的中年人把手机交给团友给他拍照,他的双手在空中摆出一副敲击键盘的姿势。他一边试图 cosplay 周围的创业者,一边抱怨说: “要是真有台笔记本就好了。”

显然这个环境不适合会谈,我从嘈杂的车库咖啡挤出来。在对面咖啡馆,找到了一个空座,告诉他我到了,顺手拿了一本书等他。

新的一章快读完的时候,老王姗姗来迟。他穿着翻领的老头衫、松垮的短裤,尼龙袜子从球鞋里伸出来高过脚腕。这让我对早晨出于礼貌选择长裤的决定再次感到痛心疾首。

他抱着中年发福的肚子费力地挤进咖啡座,把腋下夹着的笔记本在眼前摊开。这是个天蓝色的软皮笔记本,夹满了各个公司的宣传页和票据,所以他的每次翻动都得小心翼翼。好容易找到了空白的一页,桌上也零星掉落了几张发票和纸片。他从中挑出一张卡片,顺手递给我。卡片上有明显的折角和污渍 —— 他竟然给了我一张用过的名片。

名片背后的艳红色大号黑体字对我大声呐喊:我们是最懂装修的互联网公司;最懂互联网的装饰公司。

老王写在一本宣传手册封面上的 “畅销书计划”

开口的同时,老王的笔也不停发出沙沙声,他试图把想法里的每个关键词,都捕捉在眼前的笔记本上,好像只有这样他才能思考。 

他快速写下 “书” 这个字,并在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两道横线。  “我有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需要用一本书来阐释背后的逻辑和思考。” 说完,纸上又多了 “逻辑” 和 “思考” 两个词。显然,他希望我来帮他完成,因为他正以充满期待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

“所以出书的目的是要宣传自己?” 我的提问让他收回了灼人的眼神,趴在笔记本上再次奋笔疾书。写下 “宣传” 和 “挣钱” ,他嘿嘿地笑着,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这俩都得有。”

他说这是创业者常有的态度 —— 因为资源有限,所有创业者都期望出一分的力能干成十分的事。所以,在这个圈子里, “能够综合考量” 是种会被人称颂的优点。

这道理我能够理解。只是论证结束之后,他给了我一个匪夷所思的总结:“总得来说,出书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很纯粹的,没有太多的目的性。” 

还在我试图努力拼凑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时候,老王已经开始详细跟我描绘这本畅销书的样子。他说这本书内文厚度不能超过100页,因为他不相信字数太多的书现在还有人看。当他的眼神迅速掠过咖啡馆书架的时候,他撇着嘴表示担忧:“我都替他们感到压尼(力)大。” 拼音里的l全会被他发成n,我不清楚这是哪里的口音。但一旦我跟不上他的节奏,他就会贴心地安慰我: “别着急,咱们慢慢鸟(聊)。”

虽然正文不到100页,但根据老王的设想,整本书的总厚度将会在300页左右 —— 其中将有200页的广告。他说: “广告不该再有任何遮遮掩掩。和挣钱一样,打广告也一定要理直气壮。” 于是,一个仿佛《购物指南》一样的图书设计出现在了他的笔记本上。

在这200张广告活页里会夹杂近千条大大小小的广告。他特别跟我强调一定得是活页,因为他不想给自己招惹任何审查部门的麻烦。三分之二的广告都是老王的合作伙伴们 —— 地板厂商、瓷砖厂商、家具厂商……而剩下三分之一的广告位是给互联网公司的,他希望自己这个行业能再多一点 “互联网思维” 。

“传统行业的人大部分都还是土鳖” ,不停在寻求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行业转型的老王,提起自己依然不思进取的同行们,永远一脸鄙夷。他说他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用在这条街上学到的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传统行业。

两年前,老王因为买书第一次来到了这条神奇的创业大街,当即就被这里的气氛吸引。那个时候在这条街上,人人都在传颂一种叫 “互联网思维” 的东西,这东西让四十多岁的老王有了一种价值观被彻底颠覆的感觉。他说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90年代初,村里第一批进城打工的年轻人跟他说起北京的时候。从此,他每天都会从建材城旁边自己的出租屋,骑半个小时电动车,再坐一个小时地铁来到创业大街,游荡在各个创业咖啡馆里。 

互联网思维里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 “免费” 的概念,用他们的话叫 “羊毛出在猪身上。” 意思就是不直接收取用户的钱,而是通过 “免费” 吸引流量,用流量卖钱。老王第一次听到这个精妙逻辑的那一天,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对自己媳妇说自己将来一定要试试 —— 这本塞满广告的畅销书就是他对 “免费” 的第一次实践。

这是创业大街上最流行的书之一,几乎每个咖啡馆的书架上都能看到

他不打算收读者的钱 —— 他要在各大建材市场免费发给每一个“潜在用户”。据他估算,发放量会很大,每天大约会发放几千本—— 按照这个速度,几个月之内就能达到一本 “畅销书” 的印数。“到那个时候,那些建材厂商肯定会求着上我们的这本畅销书!” 当然这本书的所有成本都会来自这些建材厂商的广告费。

他翘起的膝盖这时候已经得意地探出桌面,不停地上下抖动;已经摆出点钞票手势的手指也在不停搓动;嘴里还不停发出各种象声词 “咔咔咔” 、 “啪啪啪” ,他想用这些充满戏剧性的动作向我说明到时候收钱会有多么容易。

“封面的广告还得多加钱!限量五十个!” 他理想中的封面是五十多个马桶、地板、卫浴的广告众星拱月般围绕着他早就想好的那个书名 —— 《互联网加的下半场 —— 未来商业模式的实践者》。

“我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个西瓜,切开是个冬瓜,说不清到底是个什么。”

有一种说话的语气是专门用来讲笑话的。诀窍在于要忍不住先于观众发笑。但这是有风险的 —— 一旦观众不笑,自己会显得特别傻。

“我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个西瓜,切开是个冬瓜,说不清到底是个什么。”

这应该是句有意思的俏皮话,因为老王已经被自己逗得忍不住身子前倾。只不过他的眼睛还在偷瞄沙发上的观众。 尽管他讲笑话的时候很用力,但沙发上的协会秘书长还是一脸严肃,冷静得像尊佛,手里的核桃磨出咔咔的声响。老王只好把同样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空气里再次回荡老王尴尬的笑。 

这简直就是我和老王第一次会面的翻版。他当时也用了西瓜和冬瓜,这个令人困惑的比喻。即使他后来写满了整整一页的创业名词,也没办法跟我解释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让用户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 。那些复杂、混乱的创业名词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创业四六级考试。

老王有意无意地在强调自己身上 “传统行业” 的这个标签。实际上,在这条卖肉夹馍都要标榜自己互联网基因的大街上, “传统行业” 的这块标签让老王有种天然的不自信。他笔记本上的那些新潮的创业名词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反而把我们俩搞得都很疲惫。最后,他提议结束第一次见面。下一次我们离开这条街,到他熟悉的传统行业环境里,和 “协会秘书长” 聊一聊。他自信那样 “我所有的疑问就全都 OK 了” 。

拿着老王的名片,我来到了老王公司的楼下。这是夹在一个建材市场和几个农贸市场之间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地上散落的果皮、菜叶和光着膀子起三轮车的中年男人都在透露着一种和创业大街不一样的市井气息,这些和楼梯口的那张引人注目的牌子极不相称。牌子上用中英文写着 “中国 XX 建材装饰协会 CHINA XX BUILDING DOCORATION ASSOCIATION” 。 

老杨是这个协会的秘书长,也是那个老王嘴里给他巨大帮助的男人。对他的称呼,老王在 “朋友” 、 “同事” 、“老师” 之间不停转换。盘坐在沙发上的老杨,身上是公务员夏天最标准的搭配 —— 短袖衬衫加黑色西裤,透过衬衫还能看见背心的痕迹。这种打扮在中国最安全,没人能挑出毛病,除了他的身高。老杨大老王十岁,但身高却像是老王的儿子。所以他才永远盘腿坐在沙发上。

虽然身材矮小,但在老王面前,他有绝对的权威。当老王不停重复 “让用户当股东” 的时候,他会直接打断他,说他听上去像个骗子。对于他的质疑,老王表现得像个小学生,低着头,耐心地保持微笑。我曾经也提出过类似的质疑,委婉地告诉老王这个听上去像传销。老王给我的反应可要严厉得多,以致于第二次见面一开始就警告我 “我很忌讳别人说我是传销和众筹。”

又尝试了几次,老王感觉自己有了最好的解释 —— 他说想把自己的装饰公司做成一个社交圈子,挑选设计师、公务员、企业家的用户成为股东,满足他们 “混圈子和有面子” 的社交需求。

虽然我还是不太理解,但这套说辞得到了老杨的肯定。他喜欢 “混圈子” 这个说法。他说传统行业必须得 “混圈子” ,甚至这个协会本身就是为了 “混圈子” 而成立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间所谓的工作场地没有书桌、电脑甚至找支笔都不太容易,但却摆着巨大的真皮沙发和接着各种管子的泡茶设备。如果不是墙上挂着的一副写着 “中国XX建材协会” 的毛笔字,这就是邻居家一间普通的客厅。

“喝茶、聊天、吹牛,这就是我的工作。” 老杨把 “会聊天” 当做土生土长北京人天生的馈赠。因为他发现在这个行业里,大部分都是和老王一样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建材老板和包工头。 “也许是这个原因” ,老杨补充说,“在中国,装修行业根本就没有名牌。”

过去几十年的繁荣,让东南沿海涌现出几万家大大小小的建材厂,生产着几乎一模一样的门、窗户。嘴笨的建材厂长们,为了让人知道自己的品牌只有通过在电视台花血本砸广告,而大部分没有资本的企业几乎永远默默无闻。沉默的最终代价就是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曾经卖地板的老杨,突然发现 “社交能力” 是种比地板更稀缺的商品,于是便拉一些做媒体的朋友成立这个协会,找各种名义举办一些活动让厂商们聚一聚、曝曝光,所谓的“混圈子”。

老杨茶几下面压着一张他们最近一次活动的海报,活动是关于 “中国好马桶十大实在品牌” 的颁奖典礼。海报本身的设计乏善可陈。鲜艳黄色背景下,排列两排色彩并不搭配的品牌 LOGO 。据说他们都是这个活动的赞助方,当然也是最后得奖的各大厂商。海报的右下角,紧挨着裁切的位置,还印着一行很小的字体: “内部资料” 。他说这几个字能像护身符一样,摆脱很多讨厌的监管。旁边的老王也兴奋起来: “对对,我那书里的广告也要这样弄。”

盘腿坐在沙发上的老杨

我相信老王的活页广告的灵感应该来源于此。老杨简直就是老王的偶像,他羡慕老杨的人脉、社交能力和他做事的分寸。老王时常忍不住当面夸老杨: “不是所有挣钱的事他都做,他懂量力而行。” 老王说两天前一个建材老板邀请老杨去肯尼亚开建材城,游说他说那跟三十年前中国一样,是个未开发的大市场,一定能挣钱。 “可老杨很有分寸,死活不答应……”

老杨快速打断了老王的讲述,抢着要讲完这最后的故事:“我当时的原话是,我这岁数,上老婆都费劲,还他妈上非洲?!”

似乎没什么能改变他想要“革命”的决心。对,他这次用的是 “革命” 这个激烈得多的词,而非是 “创业”。他形容传统行业是个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像他这样的小虾米,要么被吃掉,要么被饿死,完全没可能往上爬。“除非换个圈子,或是革命。”

老王约我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已经确定,对于他的商业模式,他没办法给我任何 “西瓜和冬瓜比喻” 以外的解释了。我打算劝他不要再继续那本 “畅销书” 计划了,并跟他道别。只不过,他的哀伤让我没能说出口。 

这一次,他没了之前的热情,疲惫地说不出话。拎着 “天使汇” 的袋子,无神地瘫坐在咖啡厅的椅子里。

一个小时前,车库咖啡的路演先是以人多为由拒绝了他,然后他又在 “天使汇” 碰了壁。天使汇的投资经理是个和他侄女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只给了他10分钟的时间解释自己的想法。还没等他说完,小姑娘就问他: “您是要做传销吗?” 这是老王的死穴。就像没法说服我一样,他同样没法说服天使汇的小姑娘。无奈他只好又说了一遍 “我这个看上去是个西瓜,切开是个冬瓜” 的比喻。姑娘给了他一袋子天使汇的宣传文件,告诉他 “再好好准备准备。”

“我有时候真的很恨自己这张嘴。明明是要一起赚钱的事情,怎么就老跟传销搞在了一起。” 这次他没再拿出他的笔记本,桌子前面只是摆了一台手机。 

我试图安慰他也许做传统行业也挺好,不用总是想着改变世界。 

但似乎没什么能改变他想要 “革命” 的决心。对,他这次用的是 “革命” 这个激烈得多的词,而非是“创业”。他形容传统行业是个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像他这样的小虾米,要么被吃掉,要么被饿死,完全没可能往上爬。 “除非换个圈子,或是革命。” 我不确定他到底是说革自己的命,还是革行业的命。

十年前,老王还能勉强算是小王的时候,他拿着两把刮墙的铲刀来到了北京。那个时候他就是个有野心的人。第二年,刚熟悉装修流程的他就打算自己当包工头。打那以后,他便进入了他所谓的 “无穷无尽的食物链” 。一开始挣不到钱,他总结是没有自己的工人;找到了工人,还是没钱,他觉得是没活;拉了一批活回来,一年一合计还是亏本,原来活也分大小。他托关系,找后门,终于混成了大项目的地区分包,从总包那领大型的政府和商业项目。手头的单子都是几百万级别的项目,以为终于可以数钱了,结果那一年最惨,他赔了近一百万。工程的单子欠着不给,让他去打官司;政府的项目负责的领导和总包因为受贿被抓了,做到一半的工程被迫下马。

连续的打击让老王彻底迷失了方向,不管是人生还是事业。他突然意识到勤劳根本没用,按照原来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他只能变成那个 “总包” ,而后面还有无穷无尽的 “大鱼吃小鱼” 的剧情等着他呢。那时候他开始有了有关 “革命” 的念头。 

他说自己过去十年一直没有找对答案。“十年前农民工挣不到钱,你可以说是他们没有知识;可今天大学生也挣不到钱,还说他们没知识吗?” 他逼迫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重新审视过去十年的失败,他想要跳出轮回,重新参与利益的分配。

两年前,他终于有了结论 —— 做金融。他用马云和许家印的例子告诉我, “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做到头都是要做金融。” 所以,他也要想办法做金融。用他自己的话说, “以后要把钱当工具使,而不再是目的。”

一直寻寻觅觅想要跳出轮回,重新参与分配的老王,在创业大街遇见了一大批同样渴望要重新洗牌的创业者。他一下子被这里的氛围给吸引,他说 “他们和我好像。” 创业者们和热情,第一次出现在车库咖啡的老王被团团围住,问他项目的细节。很快,老王也加入了那群聚集在各个创业咖啡馆里的队伍,像参加弥撒一样赶往每个创业讲座。两年的时间,他知道了期权和杠杆,他手机里安装满了各种各样最新的 APP —— 他甚至知道自己搭建一个APP的流程,当然也是在这里他有了那个说不清楚的商业模式。

其实在老王的眼里,老杨是个跳出了轮回的人 —— 他不靠 “项目” 而是靠 “圈子” 挣钱,这和他头脑中的 “金融” 是一个意思 —— 拿别人的钱挣钱 —— 他想成为老杨一样的人。不过他清楚老杨的成功不可复制,他赶上了传统行业从无到过剩的变革。但是他安慰自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会” 。他知道互联网就是自己的机会,借着互联网他能建起和老杨一样的圈子,当初收不上来的工程费可以变成别人公司的股权,自己将来就是投资人,甚至能成为金融大鳄。

他仿佛看到了一艘通往彼岸,超越轮回的船。

据说100年前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有着惊人的相似。在20世纪的头十几年里,世界上也充斥着一大堆从未听说过的新鲜玩意:电影、摄像、X射线、广义相对论、女权主义、战地记者……和今天一样,当年的那些欧洲人每天被不停涌现出的新鲜事物刺激得晕头转向,人们甚至开始分不清楚什么信息才是真正重要的,以致于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初爆发时,几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是个令人晕眩的时代。

在晕眩时代里,新世界和旧世界冗杂、交织在一起。像是个快速旋转的陀螺,所有人都要寻求转型 —— 快速学会那些新的流行,再快速忘记 —— 通过这样期望和这个漂浮的世界绑在一起,不被残酷地甩在时代的背后。

快速的旋转把每个人都拉的很长,最平常的事情都能让人经历期待新事物和恪守传统之间痛苦的撕裂。

*** 

见完老王,我从中关村上了374路公交车。上车的人并没有很多,但他们还是把我用力挤在了公交车门上 —— 每个人还要给自己的手机留出半个人的距离。应急锤就悬在我脑袋的正上方,旁边还安了一个白色的塑料盒子,没法看出来是个什么东西。我双手拄着车门,尽力把自己推出一些距离,勉强看见塑料盒子上写着一行字: 

“公交车免费 WIFI ,打开浏览器,输入密码 XXXXXX。

请注意:凤凰新闻、腾讯新闻不是浏览器。UC 浏览器、QQ 浏览器、Safari 才是。”

作者:张锐




VICE 开启岁末“狂欢”模式,

德国实验音乐先驱中国巡演就在这个10月



(点击图片购票)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