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韶大lens视觉杂志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传播平台。旗下包含出版(《目客》、《视觉》系列读物,影像阅读书系等)、新媒体、展览、沙龙、创意产品等。
51好读  ›  专栏  ›  韶大lens视觉杂志

别让你的妥协成就了你的不如意

韶大lens视觉杂志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5-30 21:21

正文




“我就说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事了,这个事太牛逼了。”

1998年,刚进武汉电视台工作的范立欣,被一本中国纪录片年度会议纪要所吸引,兴奋地读至次日凌晨,那年他21岁。

高高瘦瘦、相貌俊朗的他,经常给人留下“萌大叔”、“长得太帅不像纪录片导演”的印象。但他的镜头,记录的却是最具泥土气息的真实中国。


/ 人生是有计划的自我积累 /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远景的规划,我在想,要把一个事情做到世界顶尖的水平。”

发现对记录片的热情后,范立欣学摄影,做剪辑,用他的话来说,这叫“有计划的自我积累”。



2002年,同在武汉电视台工作的陈为军邀请他参与并剪辑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河南的一个贫困村里,一些村民靠卖血维持生计,由于缺乏安全的医疗器械,艾滋病在那里悄然传播……


第一次参与纪录片工作的范立欣,以每天16个小时,连续10月的工作量走进这个特殊群体。


面对悲苦的画面,范立欣反复地问自己:“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后来,范立欣去央视做摄像记者,经常飞去农村进行采访。他说,每当从贫穷的农村回到繁华的北京,他的内心都会因为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而受到冲击和折磨。

“对于我来说,回到舒适的生活中只需要两个小时,而对他们来说这太遥远了。”

/ 哪里是他们的归途? /



2006年底,范立欣离开央视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纪录长片,关于农民工的《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剧照



为了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范立欣独自坐火车去广州,一家厂子一家厂子地寻找拍摄对象,同时不断地被人当做骗子、小偷,十次有八次被人直接轰出去。

最终,范立欣遇到了 影片中的张哥夫妇,找到了 最理想的拍摄素材:

16年前,为了补贴家用,张昌华夫妇背井离乡去广州打工。对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慰藉就是孩子们有朝一日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家,日渐成年的女儿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对父母的抗议——张琴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女儿的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

2008 年,由于南方大雪灾,范立欣和他的摄制组与几十万返乡人一起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在留守拍摄的三天里,他们被情绪激动误以为他们是记者的群众包围,现场几经失控。

相比于拍摄过程中险些遭遇的踩踏事故,范立欣认为,最残酷的现实还是资金。

和大部分纪录片导演一样,他得自筹资金。范立欣拿出10多万的积蓄,又借了20多万;为了省工钱,摄影师是他同事,录音师是他哥哥。即便如此,到2007年底还是弹尽粮绝。

范立欣当时只觉得,这个题材太重要,承载了很多,砸锅卖铁也得拍。

“我希望用这部影片,以及未来用更多的影片给他们一个交待,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牺牲和付出得太多,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脊梁,理应被记录下来。”


《归途列车》剧照



3年,每年至少5、6个月的跟踪拍摄,积累成350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辑为87分钟的电影。


“希望每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能更多地去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哪怕只是在公交车上给他们让个座。”范立欣说。


/ 站在悬崖边,你敢不敢纵身一跃? /


从对纪录片萌发热情,到以纪录长片享誉国际,这一路范立欣走得很辛苦。

“他是个很坚毅的孩子,但凡不是这么坚毅的性格,人是坚持不下来的。” 他的母亲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