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9)
智能城市:
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
议程
2019年11月21日(周四)会议报到 复宣酒店大堂
|
2019年11月22日(周五)
|
9:00-
9:15
|
开幕式
光华楼西主楼30层思源报告厅
主持:陆晔(复旦大学)
致辞:黄旦(复旦大学)
|
9:15-
10:15
|
主题演讲
光华楼西主楼30层思源报告厅
王昌(同济大学):设计师眼中的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
孙玮(复旦大学):感官城市:智能时代的媒介生产
|
10:15-
10:30
|
茶歇
|
10:30-
12:30
|
业界专场 智能时代的城市传播
光华楼西主楼30层思源报告厅
主持:潘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陆晔(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张希煜(城市象限)
沈从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朱玮(国匠城)
尤莼洁(上观新闻)
王昀(澎湃新闻)
|
12:30-
14:00
|
工作午餐
复宣酒店三楼V1餐厅
|
14:00-
15:40
|
Session 1
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白贵(河北大学)
评议:单波(武汉大学)
1.吴飞(浙江大学):网络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2.袁艳(华中科技大学)、朱琳(华中科技大学):亲职再造——对儿童智伴机器人的女性技术研究
3.金萍华(安徽大学):人的悖论:作为隐喻的区块链技术
4.陈霖(苏州大学):从媒介可供性看记录影像实验艺术
5.沈建霞(苏州大学):社会网络编织:作为行动者的公共艺术作品
|
Session 2
复宣酒店四楼第三会议室
主持:余亮(复旦大学
评议:陆晔(复旦大学)
Panel “中国‘饭圈’的日常生活实践:文化与行动逻辑”
1.尹一伊(北京师范大学):多重社交互动与粉丝话语的规范化
2.郑熙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堵柜门”:夹在卖腐和求生欲之间的粉圈规则
3.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当“网络族裔散居”者遭遇民族主义:论粉丝集体行动的政治逻辑
4.崔迪(复旦大学):粉丝文本流与连结性阅读:从“媒介实践”的角度理解粉丝文化变迁
5.吴舫(上海交通大学):平台机制下的中文耽美同人写作
|
Session 3
复宣酒店四楼第五会议室
主持:夏倩芳(南京大学)
评议:胡翼青(南京大学)
1.马中红(苏州大学):嵌入、重构与超越:人工智能建构新性别及伦理
2.刘涛(暨南大学):图式论:图像框架与视觉修辞分析
3.郭讲用(华东政法大学):媒介技术与人的存在
4.戴宇辰(华东师范大学):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当代空间-权力分析的两条路向——福柯与拉图尔
5.杜丹(苏州大学):与“物”交融:技术具身理论之于媒介实践研究
|
15:40-
16:00
|
茶歇
|
16:00-
17:40
|
Session 1
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闫文捷(浙江大学)
评议:段京肃(南京大学)
Panel“智能城市中的治理、媒介与公共生活”
1.吴进进(深圳大学)、于文轩(厦门大学):机器学习模型与公共政策:以弗林特市水污染为例
2.韩福国(复旦大学):超越“指定代表”和“随机抽样”:中国复式协商民主的程序设计
3.吴红雨(浙江大学)、闫文捷(浙江大学):展演城市共同体: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节目的个案考察
4.俞春江(杭州杂志社):互联网+电视问政:一种有效的民主协商方式
5.闫文捷(浙江大学)、潘忠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吴红雨:媒介化治理:电视问政个案的比较分析
|
Session 2
复宣酒店四楼第三会议室
主持: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
评议:李红涛(浙江大学)
Panel“数字化生存与新闻业未来”
1.李展(厦门大学):关注公共生活“做新闻”:传统主流媒体最后的生机
2.赵瑜(浙江大学):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新闻道德行动者
3.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朱泓宇(中国传媒大学):超越连接:新闻与媒体研究的平台化转向
4.王维佳(北京大学):回归价值讨论?新闻学研究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之道
|
Session 3
复宣酒店四楼第五会议室
主持:刘涛(暨南大学)
评议:袁艳(华中科技大学)
1.潘霁(复旦大学):做游客:从游客凝视到数字卷入——以抖音城市风景名胜类空间建构为例
2.周海晏(复旦大学):从模拟仿真到数字仿真:智能时代“地图”的媒介物质主义思考
3.褚传弘(复旦大学):智能地图与城市新体验:人工智能语境下的都市地图绘制实践
4.钱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量化自我”中的自我与日常经验生成
5.张田(复旦大学):“表情包”:对数字时代传播研究范式的思考——以“帝吧出征”为例
|
18:00-
19:30
|
欢迎晚宴 燕园宾馆二楼餐厅
|
2019年11月23日(周六)
|
08:30-
09:55
|
Session 1
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郭可(上海外国语大学)
评议:唐海江(华中科技大学)
1.王敏(上海大学):早期《苏报》考
2.孙藜(上海大学):目光之城:媒介光影中十九世纪的现代性
3.周叶飞(上海大学):“自我”的声音:录音机与1980年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4.钱佳湧(上海大学):朕即国家:耳目喉舌与帝国的“身体”意象——对中国古代政治交往的传播学考察
|
Session 2
复宣酒店四楼第三会议室
主持:沈菲(香港城市大学)
评议: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
Panel“媒介与‘边界’的重塑”
1.胡翼青(南京大学):第四堵墙:传统媒体的媒介化困局
2.袁光锋(南京大学)、李晓愚(南京大学):“持续待召,随时应命”:社交媒介、技术可供性与工作
3.周海燕(南京大学):图景与想象:劳动的景观政治
4.王佳鹏(南京大学):媒介技术、羞耻阈限与性别关系转型:metoo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传播与影响
|
Session 3
复宣酒店四楼第五会议室
主持:郭建斌(云南大学)
评议:刘鹏(《新闻记者》杂志社)
1.孙信茹(云南大学)、王东林(云南大学):“流动”的口岸与“可交往”的城市——越南边民跨境生计的田野考察
2.谢静(复旦大学):从文书到网格:治理空间生成的技术转换——基于上海经验的研究
3.黄骏(武汉社会科学院):失落的交通:武汉过江轮渡的移动空间与城市记忆
4.曹钺(复旦大学):作为城乡“中间景观”的农村短视频:媒介情境、规范话语与技术逻辑
|
09:55-
10:15
|
茶歇
|
10:15-
11:40
|
Session 1
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
主持: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院)
评议:郑涵(上海大学)
1.张妤玟(西北大学)、马冠男(西北大学):创造日常经验:清真寺中的仪式实践与意义编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