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辽宁省和大连市政府被约谈 ·  昨天  
央视新闻  ·  距离打开2025还有最后十一天! ·  2 天前  
圆方你怎么看啊  ·  人,无法对抗环境 ·  4 天前  
圆方你怎么看啊  ·  人,无法对抗环境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李建平被执行死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 | 她用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婚姻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25 19:18

正文

沉稳、静心,与世无争

却做了自己该做的那些事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爱奇旅(ID:i-qilv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个年代,很少有人再用“先生”一词来形容一位女士,因为那必定是来自克己的礼仪和内心满满的崇敬。

然而,有这样一位先生,值得我们全部的赞美。



她是享誉中外的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整整影响一代人,被誉为最后的精神贵族;她亦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和钱钟书携手共度六十载春秋,共谱一段旷世奇缘。她便是杨绛老先生。


2017年杨绛老先生本来将迎来106岁生日,但去年5月25日,她永远停留在了105岁。


虽然杨绛老先生离开一周年了,但在这位105岁的老人身上,有太多宝贵的财富,关于如何优雅度一生,关于如何让爱情保鲜一辈子……



最美好的爱情:

你刚好成熟,我刚好温柔


初遇钱钟书时,杨绛还是一名东吴大学的学生。


那时,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紧张得说不出话,红透的耳根却出卖了少女的心事。



两人开始书信往来,再次见面时,钱钟书着急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也含羞解释:我也没有男朋友,坊间所传,不可听信。


两个小年轻迫不及待表白自己的心迹。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遇见了她,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爱人。


喜欢是乍见之欢,

爱是久处不厌


如果余生是你,我希望余生尽快开始。


1935 年 7 月 13 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


这是当年最热的一天,新郎西装笔挺,新娘白纱披身,他们手牵着手走进婚姻的围城,汗水肆无忌惮的洒落,却掩盖不住如花笑靥。


这一幕太惊艳,钱钟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而那一年,钱钟书24 岁,杨绛 23 岁。



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梦想,杨绛中断自己的清华学业,陪他去英国留学。


钱钟书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却是生活中的“大无能”;但杨绛从未有怨言,她充当起了给钱钟书收拾的“不要紧先生”。


台灯弄坏了,“不要紧”;

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

颧骨生疔了,“不要紧”;

……


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从婚前的富家小姐,变成“老妈子”,很多人不理解。



可有时,婚姻如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杨绛曾言:


因为爱。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两人志趣相投,常常赌书消得泼茶香,花前月下,你看书,我撰文,岁月安好,自有不动声色的美感。




而钱钟书也有独特的惊喜,杨绛在医院生产时,不入厨房的他硬是熬了一锅鲜美的鸡汤,中间还点缀几颗翠绿的豌豆。


因为杨绛喜欢。


我们都说爱情熬到最后不过是平淡如水的亲情,但他们却做了一辈子的情侣。


杨绛曾读到最理想的婚姻: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结婚。

娶了你几十年,我从未后悔。


她把这句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莞尔一笑:我和他一样。


关于爱情,这是最朴素却又最动人的表白。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如果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多好啊,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成千上万个路口,总要有一个人先走。


在临终前一晚,钱钟书一夜未合眼,抛下老伴一人独去,太残忍。


杨绛悄悄附在他的耳畔轻柔地说:放心吧,有我呐。


她安安静静地送完了钱钟书的最后一程,不发一言,偶尔发出几声轻轻的叹息,仿佛 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那是她相濡以沫60年的爱人,她怎么可能不悲痛?那是她灵魂相契的伴侣,她怎么可能不心碎?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我怎敢悲伤?我还要一个人去守护我们的梦想。


钱老逝世后,当时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她还接手了钱老遗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硬是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我们仨


谁也不知道这个娇小的女人如何在丧夫之痛和丧女之恸中走出来,把自己困囿在小小的天地里,完成丈夫的遗愿。


她就在那里静静地站着,不像那带雨梨花般凄凉,却如那冬日的腊梅,傲然挺立着。


淡泊名利,自生圆满


通身的才气总会吸引人趋之若鹜,但杨绛先生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造声势,而先生只是摆摆手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虚张声势,矫揉造作之势,她做不来,也不愿做。


所以九十岁寿辰,无数人摩拳擦掌准备大肆庆祝一番时,她躲进了清华大学的招待所,


深居简出,闭门谢客。


但转身,她就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比起那些高调亮相做慈善的人,杨绛先生就像交了水电费一样平常。


钱财乃身外物,活到一定的年纪,早已变得豁达通透,不如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百年的沧桑造就了杨绛先生浑然天成的气质。无论是豆蔻年华还是满头银发,年轻的时候,她美丽动人,曾有近百个追求者。


而老了,即使满鬓白发却依然活得体面。


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衣服总是穿着整洁得体。她知道那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更是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维系的体面和尊严。



即使在最黑暗的十年,她依旧清净淡泊,未染俗尘。


被迫害逼着剃了个“阴阳头”,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买菜;


被分去洗厕所,她将污垢重重的女厕擦得锃亮,毫无秽气,连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她闲时就坐在上面看书,倒是心远地自偏。


即使年近60被安排去耕地,她也总能抽空用膝盖当写字台,写写画画。


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郁郁寡欢,她总是一脸平静说:那场灾难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无论遭遇什么,都未曾丢弃内心的高贵和尊严。


一生高洁自若,不依不傍自成方圆。


2016年,5月25日,带着百年的沧桑和坚韧的优雅,杨绛先生静静地离开了,享年105岁。她曾言: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她从战乱中走来,惊艳了百年的春秋。如磐石般坚韧,如松柏般顽强,怀着那颗赤子之心,照亮了人世间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她,是一个女性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大师。


她和钱钟书先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诠释了什么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她以轻盈的姿态择高处而立,成了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最温润的慰藉。


这样的先生,永远值得尊敬和怀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导演蔡康永:一个带刺的糖果很有趣,一个平滑的糖果最无聊

点击图片阅读 |“武林”漩涡中的徐晓东:其实我还活着,只是带上了面具

点击图片阅读 | 衣锦还乡是在故乡的第100种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