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唯一正式挂牌
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承载着吴越文明的千年文脉。在“考古+”的创新视野下,新吴区以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产业融合和社区共建,探索出一条文物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共生路径,为考古遗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创新范本。这一探索不仅为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新模式。
鸿山遗址的文旅融合实践,始终以科技为引擎。依托两期文物数字化工程,
160
件珍贵文物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数字化永生,结合
AI
数字人互动、
AR
增强现实等技术,鸿山遗址博物馆打造了全息沉浸式展厅,让吴越贵族墓葬中的玉飞凤、原始瓷礼器“开口说话”。在吴家浜遗址博物馆规划中,通过“最小干预、最大阐释”理念,复原东周时期城池与贵族生活场景,游客可借助虚拟考古工具体验探方发掘,实现从“观看历史”到“参与历史”的跨越。更具突破性的是“吴越数字科创谷”项目。这一总投资
150
亿元的产城融合体,以“文化基因
+
数字技术”为核心,构建数字科技体验区、国际数字科创园区等三大板块。通过“
IP
创意
+
沉浸式体验”联动,鸿山遗址的文化符号被转化为数字文娱内容,推动考古成果从学术研究向大众消费转化。这一系列的科技应用,不仅让沉睡的文明得以唤醒,也让公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体验历史。
遗址保护与文旅开发的矛盾,在鸿山通过场景创新得以化解。九曲河片区以“原状保护
+
生态融合”为原则,设计乡野步道与水网游线,将
56
万平方米的土墩墓群转化为露天考古课堂;陌上花海文旅基地则以大地艺术为底色,将传统农田变为光影花海、民谣音乐节等“日夜可嬉”的沉浸式剧场。空间破界的探索更延伸至城乡肌理。大坊桥村通过古建修复与数字文创街区建设,将明清粮仓改造为滨水活力空间;长三角数字游民社区盘活
25
栋闲置农房,吸引远程办公群体入驻,使考古遗址区从“文化孤岛”升级为“创新社区”。这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传承”的模式,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通过这些创新的场景设计,鸿山不仅保护了遗址,也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鸿山的实践表明,考古遗产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文化
+
科技
+
生态”三位一体布局,鸿山串联起考古研学、数字文创、生态农业等产业链。例如,中华赏石园与遗址公园联动,形成文旅消费磁场;安利植物研发中心与梁鸿农场则挖掘江南农耕文化,开发研学课程与特色农产品。尤为亮眼的是“金家里数字文化创意街区”。该项目以
21
栋古民居为载体,引入数据
IP
开发、滨水商业等业态,通过“古建活化
+
数字赋能”,打造古今交融的文旅目的地。
2025
年启动的“向云端•赏石园世界观光列车”项目,则以微型文旅综合体的形式,串联遗址、湿地与乡村,形成“小而精”的消费新场景。这些产业融合的举措,不仅激活了考古遗址的经济潜能,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鸿山的创新不仅在于硬件建设,更在于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通过“馆校共育”计划,鸿山遗址博物馆将考古巡展、非遗体验送入校园,培养“红领巾讲解员”;与高校合作的科技志愿者项目,则让公众参与文物数字化采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专业闭环”走向“社会开源”。社区共建的深化体现在大坊桥村改造中。通过重建古桥、整治环境,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理人”,开设民宿、市集,形成“生长的社区”。这种“文物保护惠及民生”的模式,实现了文化认同与乡村振兴的双赢。鸿山通过社区共建的方式,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事业,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打破了“考古即学术”的固有认知。通过“考古
+
”的多维融合,这里既守护着吴越文明的
DNA
,也孕育着数字科创、生态文旅、社区经济的新芽。未来,随着长三角数字游民社区、吴越文化国际交流等项目的落地,鸿山或将成为中国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标杆——在这里,过去与未来对话,文化与产业共舞,书写着文化遗产赋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鸿山的探索和实践,为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
无锡市吴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