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之下,博湃已经是接一单赔一单;再加上四处招人培训的“重模式”,每月600多万的员工工资都不堪重负。吉伟一度认为,对技师的把控是博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护城河”。但靠着烧钱砸成市场份额第一的体量后,博湃却发现再难在惨烈的价格战中盈利,让投资人感觉商业模式有问题。
C轮融资迟迟不到,让博湃倒在了2016年的春天里。4月5日,博湃微信号发出《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正式宣布倒下。细究之下,博湃的死因或有如下几点:
一是“C轮要你命”。吉伟原本与投资人约定了1亿美元C轮,却因资本寒冬遭遇跳票,令他猝不及防。他曾为博湃策划的蓝图:完成C轮融资后,以75%的市场占有率彻底击垮其他对手,从未预料到C轮不至的惨状。为救博湃,吉伟甚至不惜以天使轮的估值跪求C轮,依然惨遭抛弃。
二是商业模式待商榷。博湃以市场第一占有率都难以盈利,成为资本不看好商业模式的根本。汽车保养重在线下,用线上补贴线下的方式,看似颠覆了行业,却未能降低边际成本、解决技术信息不对称,未能颠覆商业,要达到持续可盈利状态并非易事。
三是唯快不破成谬论,企业未能调整好发展节奏。当资本进入,企业原本十几年走的路要几年内走完,把创业者生生变成了“赶死队”。企业很难在产业中精耕细作,膨胀的心也没了风险意识,便在一味求快中飞向了深渊。
四是企业被资本框定了发展战略。市场规模被创业企业视为融资的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反倒被背弃,让博湃倒在资本的变脸中。
吉伟曾说过,“当你做得不充足的时候,贸然去走,只会踩到自己的脚”。他本想以此警醒自己,没想到一语成谶。
淘在路上:聪明反被聪明误
2016年4月,一则“淘在路上”C轮融资失败、员工大多离职的消息在网上流传,随即引发创始人陈伟的愤怒声讨。他“澄清”道,“淘在路上”在3月已将C轮融资敲定,不日即将公布。很快有新闻爆出,“淘在路上”在资本寒冬中斩获新一轮融资,发展潜力将无可限量。
然而,假的真不了。6月,这家辉煌一时的在线旅游公司宣告“资产重组”。员工则表示,传闻倒更像实情,公司负债数千万,工资和供应商货款都被拖欠。今年1月,这家企业还荣膺“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如今也敌不过资本寒冬,成为创业失败的一具标本。
2011年创立“淘在路上”之前,陈伟曾在盛大担当平台运营总监,是网游界响当当的人物。他骨子里不安分,干了段高管就果断创业。他有过赚“第一桶金”的狂喜,也经历过“团购方便面才能扛下去”的日子,三次完整的创业经历令他久经考验,只觉得要活得自由些才不负此生。
2011年夏天,陈伟预感到移动旅游社交早晚会火,且值得投入十几年干一把,便在当年底把“在路上”(“淘在路上”前身)APP整上线。仅半月,活跃用户就突破10万,成为手机应用中的吸粉传奇。用户增长也是融资王道,“在路上”迅速获得红点创投、阿里巴巴的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在路上”以国内首款旅游记录与分享APP的王霸之气崛起,两年吸粉上千万,却是个中看不中用、赔本赚吆喝的应用。但千万量级的旅游社群,怎么都能挖掘出无数商机。为谋求商业化转型,陈伟靠着“长得帅”、善挖牛人的特长,将“中国休闲旅游活化石”唐一波为首的携程团队和淘宝旅行的总经理李鑫,一并揽入账下。
明星团队果然出手不凡,他们大胆决定:彻底抛弃PC端,以弯道超车的姿态,打造一个纯粹的移动旅游电商。
2014年4月,“淘在路上”正式发布,迅速惊艳了旅游电商界。应用中,旅游产品覆盖75个国家、729个城市。游客带着这款应用,就能满世界轻松订机票、酒店、餐饮,连旅行目的地的户外产品、主题游、签证、接机服务都不在话下,真正实现了边走边订、随需随用。这种国内外都触手可及的“24小时网络便利店”,在国内属于首创。
为冲量,“淘在路上”保持着两个月一大促的节奏,一年就合计拥有4000万用户,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行电商平台。大促之下,“淘在路上”的交易量也令人瞠目结舌。2014年6月,交易量破4000万,10月大促就破亿。作为旅游电商老兵,唐一波都被吓着了,8个月就赶上了他在携程两年半的业绩,深感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性魅力。
当然,天量成绩都是在狂热烧钱的背景下实现的。作为创业老炮,陈伟对此毫不奇怪。在他看来,旅游电商不烧钱,核心竞争力都出不来。不烧出规模,反而会将企业置于险境。只要有强大资本做后盾,亏损都是“战略性”的。2014年9月,“淘在路上”再获由新天域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金B轮融资,让陈伟坚信靠风投续命的“To VC”模式不会错。
有“淘在路上”的前员工回忆,由于确立了烧钱、冲量、融资的经营模式,陈伟很少把心思放业务上,常跟投资人去喝酒、吃饭、泡夜店,与创投圈极为熟稔。如此规模与人脉,原本C轮融资不成问题。但陈伟恰恰是知道的太多了,把自己搞乱了阵脚。
2015年,创业圈中掀起一股拆分VIE结构(即“协议控制”)、回归A股的热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暴风影音在A股上创造的暴富神话,让很多人眼红手热。“淘在路上”的融资一直紧跟美元,但在A股令人炫目的市盈率面前,陈伟决定也拆分VIE结构、回归人民币基金的怀抱。一切进展顺利,直到2015年6月15日A股遭遇超级股灾,陈伟才感到,这步棋走错了。
股灾之下,人民币风投都瑟瑟发抖,“淘在路上”的C轮融资一下子错过了关键性时间窗口,公司开始了坠落过程。困难之下,公司高管都想尽办法四处融资,甚至不惜借款、抵押房产,也没扛过资本寒冬。
“淘在路上”或许败在以下几点:
一是把融资能力当成了核心竞争力。公司的成败系于融资,却对经济周期缺乏感知与敬畏。美元融资尚嫌不够,还远远盯着未来上市能更以暴利的方式募资,偏离了对创业和经营本质的追求。
二是烧钱无节制。“淘在路上”热衷搞大促,以烧钱聚人气,团队缺乏过冬思维和困境中的经营能力,最终将企业置于险境。
三是商业模式不盈利是硬伤。在线旅游行业亏损成风,拼的是市场占有率。谁盈利谁先死的残酷法则,让企业硬着头皮烧钱,结果在寻找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迷失了本心。
四是团队内耗很致命。两个明星的职业经理人引入后,携程的唐一波与阿里的李鑫在发展思路上各持己见,颇有分歧,形成内耗。唐一波坚持应实行“机票+旅行生活”的模式,却被否定,有人因此质疑“淘在路上”发展战略失误。
即便面对失败,陈伟却依然保持着乐观与信念,他写道:“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美味七七:它一倒,消费者都慌了
2016年4月7日,美味七七的全体员工突然收到一则公告,其中坦承公司困难,已无力支付员工工资和奖金,宣布倒闭。这天,不少供应商还在为美味七七备货,消费者还在网上正常下单。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背倚电商巨头亚马逊的知名生鲜电商,怎么说倒就倒了?
2013年5月,在一场隐秘纷乱的变局过后,宓平率领“正大天地”正式脱离正大集团,并将其更名为“美味七七”。作为电商老兵,宓平曾是名噪一时的明星企业PPG的首席信息官,如今正式出任公司CEO。这场公司地震比企业草创更令人不安,一些人留在正大,一些人则出于对生鲜电商大好前景的憧憬,进入了美味七七的创业团队。
没有了正大支持,宓平带着团队搬到上海崂山路的普联大厦,一切都从零开始。新的办公室连供电都不稳,有时他们还要把电脑搬到仓库才能办公。艰难困苦中,美味七七实现了生鲜在上海市内“次日达”的高效率,销售额、毛利率、周转率全面改善,很快吸引了红杉资本和亚马逊的注意。
2014年5月,宓平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电商巨头亚马逊的2000万美元B轮投资,而不是专业投资机构红杉资本。这个决定在公司内部引发轩然大波,部分高管将其视为宓平的一种“放弃”,并认定美味七七最终除了被亚马逊收购外,别无出路。有人就此离职,美味七七也由此经历了一次人事地震。
但亚马逊的投资令美味七七的扩张势不可挡。它在上海大本营建起了庞大的中央仓储库和冷链配送体系,产品号称来自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20多个国家,时令水果、蛋肉家禽、海鲜水产、粮油副食等9大品类一应俱全,还拥有总面积过万亩的果蔬基地。
所有人都认定,生鲜电商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根据尼尔森的预测,2018年其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巨头们纷纷觊觎并展开布局:阿里投易果生鲜,百度投我买网,腾讯投每日优鲜,京东投天天果园。如此背景下,亚马逊投美味七七则显得稀松平常。银弹横飞之下,更彻底打乱了生鲜电商正常竞争本应具有的形态。
拿到巨额融资的生鲜电商大都开始做仓储、建物流、搞冷链,投本比普通物流高一倍,拿到的却是烧钱大战下血本无归的低价订单。2015年一份生鲜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生鲜电商4000多家,盈利的1%,持平的4%,小亏的88%,巨亏的7%。
“要么亏损,要么巨亏”,这成了生鲜电商的基本现状。于是,美味七七毫不意外地倒在了烧钱路上,唯一的差别是它走的太匆匆。
美味七七败因梳理:
一是美味七七建成了引以为傲的仓储物流,中央仓储面积高达一万平米;冷链物流中,还包含30多个中转站覆盖大上海,足以做到一日三送、“一小时送达”;为培育市场,更以低于供货商的价格补贴倾销。这种烧钱打法,成了典型的无底洞。
二是现金流捉襟见肘,美味七七竟打起了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主意。美味七七宣布倒闭后,遭大量供应商围堵,指责其拖欠货款数月之久;消费者也表示,美味七七发出近600万充值卡,已无法兑换。这种两头占款行为,揭露出美味七七不仅无法盈利,连现金流都接近枯竭,遭遇猝死毫不意外。
三是股东内斗成为最后一击。据美味七七公告自述,停业是由于公司收购方突然退出,导致融资失败。虽然外人至今无法窥见详情是非,但企业经营到被投资人肆意控制生死的地步,足以警醒创业者对资本应有所警惕。不靠资本是不可能的,但完全倚靠资本,却是万万不能的。
有数据显示,2014年拿到A轮融资的公司有846家,取得B轮的有225家,迈过C轮生死关的仅82家。世界已然不同,90%的创业者都必须直面“C轮死”,败在产业风口,已成创业常态。真正的创业家永远懂得,创业不是高调的融资、浮夸的估值和喧嚣的价格战,而是场艰苦漫长的马拉松。不倚赖资本普降甘霖,也不奢望成风口飞猪,踏踏实实练内功,兢兢业业求生存,方为永续经营的根本。
这里的每一篇头条作品都是深度与原创
每篇原创都浓缩了上百小时的调研思考
▼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为您准备了50位大人物专稿
通过菜单栏对话框,回复数字01至50
试试您会遇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