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森哲连续第25年推出这份前瞻性趋势报告之际,AI的泛化和普及正在开启技术的新篇章,为企业带来近乎无限的创新和增长机会,比如以全新方式提升效率、优化核心业务、开发新商业模式、创新客户互动方式等。
埃森哲将AI视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因为它不仅改变了技术本身,还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它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对方方面面和相关人员产生广泛影响,乃至彻底革新各行各业。我们相信,2025年将是AI真正普及的一年。
因此,在《技术展望2025》报告中,我们围绕AI的普及和应用,提炼了四大技术趋势,致力帮助广大企业更迅速、更安全地推进AI的大规模应用。
长久以来,企业将软件作为实现新功能和产出的工具。但基础模型的诞生,打破了人与技术的语言壁垒,一系列创新成果应运而生。这类AI模型潜力巨大,不仅能够提升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更能迅速孕育全新的工作流程、模式及软件,进一步引发技术架构的颠覆性革命。
未来,企业将很快开拓技术新天地,新兴的数字理念能在数小时内落地,而非漫长的几周时间。随着构建和连接数字生态系统的速度飞升,企业将告别“一刀切”的通用型数字解决方案,达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水平。
Adobe基于Firefly生成式AI模型推出了多项新功能。这些功能仍需人来操作,但操作者无需深度掌握Adobe应用的使用,仅凭自然语言就可创作和编辑图像,原本繁琐的使用步骤被大大简化了。这些新增功能实际上代表了应用程序的革命性变化。通过引入生成式AI组件,Adobe正在将传统的创意工具箱转化为拥有创作思维的智能助手。
步入AI时代,客户互动的危机恐进一步加剧。AI模型与数字系统的自主性提升,将创造空前的个性化交互规模与机遇。然而,若模型仅专注功能优化而忽视体验,其输出结果可能流于平庸,使企业失去温度和趣味。
“人情味”、独特性和定制化服务,是企业赢得客户忠诚与信任的关键。个性化AI的出现,为互动体验注入了活力,并以开创性的方式深化客户关系。企业打造认知数字大脑
*
时,可以将自身的价值观和定位融入其中。这不仅能为智能体提供全方位的业务知识支持,还可助力企业领导规避服务趋同的风险,塑造未来品牌新门面。
认知数字大脑:认知数字大脑通过知识层、模型层、智能体层、架构层四个相互连接的层次,实现对信息的组织、处理和行动,成为企业决策和持续学习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支持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例如意图式架构推动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自主AI人物制造商Soul Machines去年开展的调研显示,Z世代年轻人愈发依赖AI助手,而非传统的自助服务,在语言学习、自信提升以及理财策略制定等方面尤为明显。这一现象表明,人在寻求情感共鸣但又不想受到是非评判的时候,与智能体交流可能更具吸引力。
领先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Nomi AI就在开发一款AI伴侣工具,能参与群聊或一对一短信交流,拥有自己的个性和背景故事,甚至能够“记得”此前的交流内容。
机器人与AI的融合,正在引发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基础模型的出现,机器人将从线性编程、用途单一、不会“思考”的机器,升级为可进行逻辑推理的多功能智能体。借助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机器人基础模型,领军企业正在将认知数字大脑的影响力扩展至物理世界,为发展注入动力。
这一技术突破使机器人获得了物理世界的完全自主权,不仅能理解环境物理规律,还能通过空间感知与人自然交互,精准执行复杂指令并确保安全。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创建一个完整的设计堆栈。这将拓展机器人的使用场景和易操作性,使机器人变得更灵活、更可持续、更耐用。
许多团队已开始着手打造开源机器人和具身训练集,希望如同ImageNet推动计算机视觉进步一般,加速机器人AI的发展。Open X-Embodiment数据集便是一例,它汇聚了60个开源机器人的数据集。
在持续收集机器人训练数据方面,特斯拉(Tesla)是汽车行业突出的一例。特斯拉通过全球车队实时采集训练数据,通过精准触发机制,仅搜集最具相关性的数据信息,用于改善其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功能。
当企业认识到AI持续增强的能力后,他们很可能会像以往引入自动化技术那样使用AI。但是,传统的自动化举措只能带来一次性的改善,还可能导致员工失望;而生成式AI的独特优势则在于,它是一种学习型技术,如果方法得当,企业将能开启人与AI之间的正向循环——使用AI的人越多,AI改进就越多,进而带动越多人用AI。
正因如此,企业需有意识地向员工展示AI所能带来的各种益处,赢得信任;与此同时,积极转变理念,以全新方式引入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并与员工一道引领变革。因为这一次,员工自身需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以美国最大的家居电商平台Wayfair为例,该公司为开发人员配备了AI智能代码辅助工具Gemini Code Assist,它将系统环境设置速度提高了55%,单元测试覆盖率上升了48%。60%的开发人员表示,该工具让他们专注于更有满足感的工作。
但是,把该模式复制到写作领域,就会发现前路不通。让智能体撰写草稿虽然也可以“升级”人员在任务架构中的地位,但这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更大程度上缺乏成就感。
技术从来不是代替人类的。在AI泛化、普及、创造无限可能的过程中,企业除了负责任地使用AI,还需要赢得客户和员工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释放AI的真正价值,帮助企业和个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重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