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自己的拖延症苦恼吗?我一位朋友的观点可能会有启发。
这个观点来自于去年的一次对话。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朋友在大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对我们吐槽工作压力太大。他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点,离开公司的时候,居然都打不到车。「你能想象吗?大多数同事都是那个点儿下班。」
他倒不是什么工作狂,他加班是因为懒散。他觉得自己是在大公司混日子的渣渣。白天一直在无所事事地消耗时间,所以工作到深夜。说是无所事事,其实有很多工作没有做,但他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会儿刷刷电脑,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会儿去天台冒根烟,跟同事聊两句天。也说不清时间究竟去了哪里,天色忽然就暗了。每天非得熬到吃完晚饭,才会有如梦初醒的焦虑感。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了。每天忙碌,却毫无寸进。
毫无疑问,他想寻求一些改善的方法和建议,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这时一位年长一些的朋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环境造成的。
「没人催你么?由着你慢慢拖?」
真是石破天惊的观点。
「有啊,主管会骂。」年轻的朋友说。
「但还是默许你待在这个岗位上?」
我们佩服得无话可说。对啊,那个公司就在花钱购买设计师当前的工作量。说明他们就算不满意,也没有不满到一拍两散的地步。
「我随时都可能被开……」年轻的朋友说。
「那你怎么还拖?」年长的朋友刀刀见血。
年轻的朋友回到自己的内心戏:「那种感受……很复杂。我是能感觉到主管的失望,也想抓紧。但是每次一坐下来,就觉得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啊?就忍不住拿出手机翻一翻……然后看到别的同事都在努力工作,心里就开始火急火燎,就想出去冒根烟……反正心里很慌,就是行动不了。」
「什么感受不感受的?都是闲出来的,」年长的朋友是经营公司的,管理经验丰富,「你这种员工要我来管,工作量压给你,今晚
8
点之前必须把活交了,不交就走人。时间卡得死死的,
8
个小时让你做完
20
小时的活,你屁滚尿流地就开动了。恨不得长出八只手,哪还有空给你抽烟思考人生。」
他不屑地说:「
贵司的工作量,还是不够饱和
。」
这就像两个时代的人发生了一次对话。
一个说的是,内心的压力太大。另一个说的是,外部的压力太小。合到一起,导致的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忙碌,我把它叫做「假性忙碌」状态。
假性忙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那些一边叫嚣着自己很忙,一边打农药到凌晨四点,再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的博士生。从精神状态上,他们长期处在高度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不断攀升的发际线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没做多少正事。——其实,这反倒是他们精神紧张的原因。
以前我也会认为,这都是他们个人面临的心理问题。现在我越来越认同那位年长的朋友的观点:他们不做正事,是因为「正事」也没有到非做不可的地步。没有到那个地步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到那个地步。
就像大部分博士生的课题,你做不做,做得快一点,慢一点,对社稷民生并没有什么生死攸关的影响。大不了就延期呗,连老板都懒得催你了。反正你又饿不死,拿不到国家的补助,就让父母多资助两年啰。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大公司,这个公司就是在供养着越来越多的,不需要做那么多「正事」的岗位。
然后我想,为什么呢?是因为社会进步了。
我小时候,经历过从单休日到双休日的变化。我那时候搞不懂,从一周工作六天减少到五天,为什么经济没有崩溃,也没听说有人饿死?
明明大家变得更好吃懒做了啊!
那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变革中。但我很快就感觉到了,首先是机器的威力。买了洗衣机,以前妈妈要花一整个周末的时间,吭哧吭哧洗床单被罩,后来丢到机器里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只能看电视。
生产方式也更有效率。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事情都不用亲力亲为。以前我也讲过,家里吃鸡或者吃鱼,是浩大的工程,只能去市场买活的回来杀。我爸做这些事是一把好手,一个上午就能搞定。我记得他烧一锅开水,一边秃噜鸡毛,一边告诉我,我长大了也要做这些事(巨大的童年阴影...)。
现在呢?我没杀过鸡,我的同龄人恐怕也没几个人做过。中午想吃鸡了,
11
点出门去超市,
11
点半回家,带着分好块的鸡肉,丢到锅里就好。
对,我说的是勤快的人。像我这种更懒一点的,就拿出手机点外卖了。
以前说浪费时间可耻,现在,没人不在浪费时间。
社会进步的方向是:在有意义的「正事」上,我们花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时候,如果你的观念停留在过去,你就容易陷入假性忙碌的焦虑中。
有意义的正事越少,越是只能去找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来填充。换一种说法,「懒散」和「忙碌」是一体两面的东西。现代人变得有多闲,另一面就有多忙。那些哭喊着没有时间的人,同时把大把的碎片时间花在手机上。
承认吧。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不是「非花不可」的。不管心理学怎么解释,但这才是我们拖延的根本原因。吃喝拉撒这些重要的事,被专业化的社会分工照顾得很好了。你要做的就是那点可有可无的工作:弄个报表,做个
PPT
,烧个钱,上个市……做得快一点固然好,慢一点,也没人会死。
这句话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说:你懒散的样子,是被这个社会默许的。
上哪儿找那么多「正事」给你做啊?
但这篇文章不是劝你理直气壮地懒散。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刚刚说了,非做不可的事在减少。
但这是从传统意义上说的。在传统社会,我们只看重基本的安全和稳定感。理想的成功模型是,赚很多钱,找一个安全的位置,足以让自己不用发愁后半生的生计。但是当这一切都不再是头等大事的时候,我们做什么呢?
头等大事,就变成了「浪费时间」。
或者换一个美好的说法:好好享受人生……
有人帮你做饭,有人帮你开车,有人给你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还有人帮你送上门。你只要点一点手机就好。省出来的时间,总要做点什么吧?
所以你刷手机,追剧,看直播,玩游戏。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做主播,制作游戏。说白了,一切活动的本质是为了浪费时间。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共同浪费时间,这就是我们忙忙碌碌的真相。
关键看我们怎样理解这样的「忙碌」或是「享受」。同样是躺在床上追剧,如果心里老有一根弦绷着:「不行哦,每天这样太浪费了,这么大的人了,杀鸡杀鱼都不会……」你就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你不适应这样的时代,这个社会在把你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废人。但如果你是真的喜欢追剧,那你就来到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提供给你多少空闲,和多少有趣的剧可以追啊!
只是你能不能放下心来,接受这一切?
说起来,这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吃穿不愁,可以随意消磨的人生,不是吗?——然而要接受这样的设定,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些接受着「浪费可耻」的教育长大的人,坚信人生必须有意义,有追求。他们活在今天,就会有各种怀疑:
电影电视不都是编的吗,有什么意义?
时间都花在游戏上,有什么意义?
整天看朋友圈,看公众号,又不是经典作品!有什么意义?
几万人看别人直播吃饭?有什么意义?
意义,很简单啊,
意义就是浪费时间
。
讲到这里,结论应该呼之欲出了——
那些鸡汤都说错了。什么遇见更好的自己,什么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什么每一小步的积累是为了二十年后的成功,它们统统都是在说:「你不够好,你现在做的都不是正事,你要再忙碌一点,你还没有实现成功。」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这里,真正的问题是:
去找一些更有趣的事,浪费你的时间!
想再说一下「浪费」这个词。
在我妈妈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的时候,她用这一天的时间洗衣服,她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但是,当洗衣机接管了这件事以后,她就可以用这一天时间看电视。这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不但她在浪费时间,制作电视节目的人也在浪费时间,他们的工作就是帮那些浪费时间的人浪费时间!
但大家都过得还不错。主妇们洗好了衣服,电视人员也赚到了薪水。所谓的「浪费」,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意味着没做事,或者没有把事做好。
写下浪费这个词的时候,我自己也本能地有一点抗拒。在我心里,仍然存在一个所谓的对「正事」的划分。学习属于正事,工作也是正事,看电视毫无疑问属于浪费时间,更不用说玩游戏。——但这已经是过时的标准了。
这是一个错觉: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浪费,才是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