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后台向吐槽。
“进入职场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转发机器。
”
朋友圈里,关于个人生活的动态寥寥无几。
一打开,全是公司的产品宣传。
公司群的消息永远是:
“大家转发一下海报/推送/活动。
”
同事们永远在排队刷屏,自己忙不迭地转发点赞,生怕漏掉。
工作多年,打开朋友圈,觉得自己像极了微商。
自己的朋友圈被工作覆盖了 / 微博
当代年轻人,已经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想发朋友圈时,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今天晚上买的新衣服值得发一下!
”
“不对……同事好像还在加班,屏蔽了。
”
“领导看见我又在浪,多不好。
”
……
“不发了。
”
《极光大数据: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显示,有30.5%的用户,减少了发布原创内容朋友圈频率。
编辑一条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简单吃一个火锅,本来高高兴兴地想要分享。
《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 抖音@papi酱
但拿起手机,发现有无数的理由屏蔽客户、同事、同行。
“不能让客户发现,我上次说不能喝酒是借口。
”
“不能让同行看到,截图给客户,否则也会穿帮。
”
《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 抖音@papi酱
转眼间就失去了发送的欲望。
发朋友圈,变成了一件格外危险的事情。
杭州某公司的小董,发表动态吐槽食堂的饭菜难吃。
吐槽一时爽,转过头来却被领导看到。
因为“影响公司声誉”,她接到被辞退的口头通知。
被调岗的职员 / 1818黄金眼
“发朋友圈”的自由不复存在,“不发朋友圈”的自由也同样被剥夺。
团建、和同事聚餐,要是落下了晒照的环节,会在公司里很难做人。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女主角和同事一起吃午餐。
合照、P图、再把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这一顿饭才算是画上完整的句点。
和同事合照发 / 《风平浪静的闲暇》
日常查看消息,关注大家的动态。
不仅要发、要看,还要一一给在场的同事点赞。
挨个给同事点赞 / 《风平浪静的闲暇》
为了不让自己被职场圈排斥在外,职场人过得尤其辛苦。
和同事的互动还没有结束,拿起手机,领导又在群里@所有人:
“大家转发分享一下公司的新活动。
”
某家美容机构曾经要求:
所有员工必须在5月20日在微信里秀恩爱,宣传公司最近的优惠活动。
发完之后的截图需要发到工作群,挨个检查。
某美容机构要求员工发朋友圈秀恩爱 / 盛京视频
公司的宣传标语、新产品的推广、企业活动的参与感受分享……理由一个接一个。
关于自己的生活不剩多少,一打开已经变成了公司的宣传栏。
工作入侵生活,朋友圈被绑上枷锁
朋友圈自由的消失,意味着工作已经在慢慢入侵个人生活。
微信里的工作伙伴越来越多,手机两端的人不只是简单的朋友关系。
竞争、合作、利益,层层交织的顾虑给朋友圈绑上了枷锁。
对于很多人来说,朋友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享平台。
同一个人的朋友圈,好友们看到的,是参加聚会、出国旅游的内容。
同事和领导看到的,是努力加班、热爱公司的另一番景象。
在职场里,树立一个敬业的正面人设,是基本的“求生”技能。
综艺《包公来了》中,嘉宾讲到,自己的每一条动态,都有可能在业余时间被老板看到。
老板通过朋友圈了解下属 / 包公来了
它包含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公司的另一侧面。
自己必须有意识地去营造一个“人设”,展示给工作伙伴看。
朋友圈变成了“圈”朋友、“圈”老板、“圈”同事。
变成了圈住社交对象的工具,让他们看到带上面具的我们。
从传播学上讲,大家不仅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生活,也可以把它打造成带来流量的地方。
比如新媒体从业者分享推送,为文章增加阅读量。
产品经理们分享的注册端口,为APP带来新用户。
圆桌派中,蒋方舟提到,你的个人社交平台,其实也是一种资源。
可以售卖物品,传播内容,最后转化成钱。
私域流量可以转化成钱 / 圆桌派
进入职场后,朋友圈不再属于私人,而是和工作牢牢绑定在一起,一起被打包贩卖给了公司。
当工作与生活绑定,我们会发现发一个朋友圈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在杨紫看来,原本它作为一个私人的空间,是发泄情绪的最好的渠道。
朋友圈原本是发泄情绪的地方 / 谈心社
但加的人多了,媒体记者、同行前辈……
被截图、过分解读、二次传播,影响到工作。
杨紫害怕被截图 / 谈心社
像杨紫一样,各种工作伙伴躺在我们的好友列表里,在发朋友圈时同样要瞻前顾后,考虑风险。
常常有人说,朋友圈都是假象,不发动态的人,很可能在微博蹦迪。
大家不敢在朋友圈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反而更愿意向陌生人吐露心声。
很多内容明明已经在编辑好了,最后又放在微博上默默吐槽。
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信息共情准确性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共情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
只是想发一张放假旅游的照片,却会被领导认为工作不饱和、被同事认为是忙里偷闲地炫耀……
放假出门玩耍发朋友圈,被评价工作不饱和 / 微博
误解的风险,让我们对发朋友圈望而却步。
失去朋友圈自由后,真的更敬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