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雪球花甲老头
”→点击右上角“...”→设为
星标
⭐
留言请发消息
人生的三观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很标准的答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感觉是一个人的根基,但这个根基也不绝对,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进,自己会进行调整。
每一个人的内核,都像是一个水晶球,构成的元素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一直在变化。
写这些感悟,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思考,大家以娱乐的心态去看,不必较真,也不用争个对错善恶,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样。
而生活,宇宙,这大千世界,也可能是一本书,我们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我认为,三观基于的下一层内核的水晶球,比如唯物的,唯心的等等,这种不同的内心,会演化出截然不同的三观。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哲学体系里,物质和意识,唯物还是唯心,都不会完全否认另一方,而是起决定因素的占比不同。
举个例子,就比如学习成绩,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呢?
唯物的说法就比较釜底抽薪了,肯定物质最重要嘛,身体就是物质,脑袋也是物质,没有这些,肯定没法学习。
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学生参加高考,有不存在身体的么?
事实上,我们很多很多的竞技,都是在物质这个大框架前提下的比拼,要分男子组女子组,奥运会和残奥会,甚至拳击运动,还要分重量级。
所以,当在同一个物质起跑线上面,意识的能动性,或者说意识的作用,也就是唯心那部分可能就决定性大一些了。
同样都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诺贝尔,有的人字也不认识,这肯定不是有没有身体的区别,而是内在的原因。
之前我举过例子,大家就把身体想象成电脑主机,意识和思维想象成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都很重要。
但是当大家物理硬件差不多的时候,比拼的还是软件层面,当软件层面差不多,要看硬件性能,这个要综合考虑。
一个电脑和手机,配置再好,如果没有软件,它也无法运行。
所以,为什么要保证好精神状态和睡眠?这就相当于电脑和手机的电量和电流稳定性,如果缺电,再好的硬件都不能用,就像一个人无论多么强壮,十天不让睡觉,也是走路打晃。
精气神,就是电流电量电压电流这些。所以,经常会说睡觉,就是给自己充充电。
要保持充沛,也不是过犹不及的,就像有的人为了刺激吃一些东西提神,就是电流过载了,回头体内器官就烧坏了。
为什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这个就是硬件,眼睛就是显示器,脑子就是cpu,记忆力就是内存等等。
但是人高级在哪里,人比电脑多了一层,那就是情绪和情感,这就是我们比电脑高维度的地方。
即使AI再发展,它依旧是三维世界的产物,它也许在三维世界里很强,但是它依然比人要低一级,它的优势是信息处理和信息整合能力,人只要不和它比这个就行了,就像三维世界里还有飞机呢,人也跑不过飞机,从速度这个角度人被碾压了,但那又如何?人有更高维的东西,因为人和科技,本身就是不同造物主的产物。
这就像动画片里的奥特曼再厉害,它也没有看动画片的小娃娃重要。
一定要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要和科技去比拼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当然,人的优势是什么?是四维方面的能力,是思考,是逻辑,是意识,是精神,是缘分,是梦想等等,你如果以三维世界的肉身去PK大吊车,那也没辙了,但是很多人从不相信自己有高维的灵性,他认为自己或者,就一堆肉和骨头,这种人必须会被AI所替代,就像一个人只认为自己有力气,那再有力气也比不过机器,必须要掺杂一些高维的灵性进去,就不可替代了。
抛开维度,为什么要有一个好的三观和逻辑思维?这就是软件,当然软件还包括规律,经验等等,就是我们处理信息的决策能力。软件很重要,就像一个电脑,即使配置没问题,但是装了一个dos系统,也不会很好用。
人为什么要断舍离,就像电脑关闭不用的程序,删除不用的文件一样。
发明和发现,其实是两个概念,发明是基于发现,发明的叫做产品,发现的叫做规律。
所以,科技是什么?其实就两条线,一个是科技产品,一个是科学规律,科技产品是基于科学规律制造的。
但是科学规律,那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就像牛顿发现的三定律,这并不是牛顿发明的,而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人类知识发现了而已。
而为什么发现,是牛顿最聪明?还是需要人类发现了,就像一场游戏,到了某个节点,就会打开下一个章节,下一次情节,就会有些关键人,打开一些关键的契机。
电脑和手机,都是三维产物,但是通过屏幕显示,这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每一个低纬度,就像影子一般。
比如人的倒影,无论一个人高矮胖瘦,他低一维就是一个影子,一个面。
而一个面,再次投影,就是一条线,以此类推,最后一个点。
这个点,就是无数维度逐渐压缩到的一个点,理论上只要会解析,它包含了一切信息。
在电脑的世界里,如果玩游戏的人会知道,在不观测的地方,就不呈现,以此来节省计算机的资源,以前电脑性能差,加载新的地图时候,很明显还有个缓慢的加载的过程。
而我们的生活,虽然比电脑高一个维度,但应该也是更高维的一个投影,这应该就像套娃一样,无限循环的。
比如你打游戏,操作超级玛丽,即使这个超级玛丽再厉害,也不可能突破维度的结界,跑出屏幕,打你一拳。
就像我们在这个三维世界,即使真有那些得道飞升的人,应该是未必能突破结界,如果真的有得道飞升,那这个飞升也只是我们这个世界游戏里的一环。
如果真的有超级玛丽跳出去了,玩它这个游戏的操作者,可能也是那个维度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一个,可能是个外卖员,可能是个舞女,这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丫怎么跑出来了?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跑出去?”
所以,即使有大能,冲破结界,也会被更高维的人揪着脖子问:“我这刚刚下班无论打打游戏,你怎么跑出来了,教教我,我也想知道谁创造了我,控制着我这个游戏。”
既然是投影,那么在高维看去,低一个维度的一切,都是注定好的,就像我们读一本书,其实在拿到的那一刹那,结局已经写好了,就像一部连续剧,即使你知道第18集有个人要害主角,你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而剧中人,更是无从改变,因为电视剧本早就设置好,演员早就演完了,都过审了,才能呈现出来。
其实,能不能改变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以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即可,我们所有的一切感官,其实都可以通过信号模拟获得, 就像未来的虚拟现实一样,一定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游戏,让人无法分辨现实和虚拟,那个时候,可能有的人可以选择,在哪里过自己的时间。
就像现在有的人愿意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等,这还是只是比较初级的,未来的科技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而财富的定义可能也会改变,也许游戏世界里依然会有一种衡量财富的货币,有的人可能在这个世界不如意,但是去另外一个世界就很厉害,就像有的人可能生活中不顺心,但是在某些游戏里就是大神一般存在。
这是事情,如果能够串联一下,对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更有好处,你可以选择靠近人类创造的科技,也可以选择亲近自己维度造物主创造的环境,比如山川湖海,比如电闪雷鸣,比如日月星辰。
当然,也能看开很多事情,做事也许就不过于执着,破除我执,反而有利于生活得更为顺心,更会珍惜眼前的生活。
如果思考到这些,你也会想一想,到底内核是意识更重要,还是物质更重要,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能答案就不一样了,我认为就是当物质差不多时候,意识更重要,当物质差很多的时候,物质更重要。
在未来,可能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差不多,满足了吃喝拉撒一切之后,人可能也会迷茫,因为物质是无穷无尽的,欲望也是如此,所以更多的人,会在乎内心的想法,意识层面的共鸣。
我之前讲过波粒二象性的双缝干涉实验,就是观测者即造物主,很多人到现在都不太理解,为什么观测和不观测,结果截然不同,因为大家对于所有的物质,都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它们没有意识,或者没有造物主。
试想,为什么去玩游戏的时候,打开新地图,游戏会加载,因为你观测了,那里就会呈现更多的场景,说白了,就耗资源耗算力,你没观测的地方,是不是存在都未知,为了省算力。
这就是有电脑的节能机制在控制,说白了造物主设置的。
如果这样,大家还不理解,我给你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在家里,一个人闲来无事,可能牙也不刷衣服也不换,屋子也不收拾,就在沙发上听音乐,刷视频,这就是没有观测者的时候状态,你比较省力气省资源。
现在,突然窗帘被拉开,路上的行人能透过窗户看到你屋里的一切,你肯定会不好意思,然后收拾屋子,穿着打扮一番,换个场景,你突然接到个电话说一会学校老师要做家访,你肯定也要收拾屋子。
这就是为什么观测和不观测呈现两种状态,在电脑你可以理解,在生活里你可以理解,在粒子的实验里其实也就好理解了。
要么那些比你低的维度也有意识,要么就是更高的维度有节能机制。
其实,我想说的,还差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就靠大家的悟性了。
因为如果真的这样,你第一件事就应该学会享受当下,学会沉浸在这个美好的生活和世界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DNA未必不是一组组代码,生活未必不是模拟出来的一段段信号,我们生活在此,可能就是为了体验。
当然体验什么,是每个人内心追求的过程,物质是基础,有了基础要追求美好的精神体验,当吃喝不愁之后,幸福感完全取决于心态,还有内心的追求,这是我个人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