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儿童新知生活 ·  4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这就是人生(写的真好)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的大人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24 09:47

正文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的大人”

“到这个岁数了,我还没有比大海还要深的爱过谁”


——是枝裕和《比海更深》



最近北京电影节,最火的当属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专题影展了,其系列套票46秒就抢光了。更有疯狂粉丝为了求其电影票甚至在各平台发布“偷号换票”的消息。


这次放映影片包括他的《幻之光》、《下一站,天国》、《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如父如子》、《海街日记》,以及去年上映的《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日本知名电影导演,其作品风格多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画风清新、纯净。曾多次获得戛纳电影节提名,深受众多迷妹喜爱。



       抢不到票的读书君,再次在网上刷了一遍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电影标题取自邓丽君的日文歌曲《別れの予感》(超好听,上戳)中的一句歌词,影片风格则延续了是枝裕和一贯的温情与平淡。


故事很简单,是导演一如既往的对准普通家庭,郁郁不得志又隐隐不愿放弃小说梦的良多,对前夫仍有感情却为现实委身条件优渥男士的妻子,老伴去世后努力积极生活的老母亲,成长中迷糊懵懂又显冷静的儿子,在一个不便出行的台风天,在同一个屋檐下,试探似地真诚面对了彼此,但也仅此而已。天亮后,大家各自回到旧时生活,一切如故。


故事里面有里面有两点最触动人心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的大人




良多曾是一名获奖作家,但他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光辉岁月中,而现在做私家侦探。他的工作并不光彩,基本上就是去情爱旅馆跟踪各种偷情的已婚男子。他当私家侦探赚来的钱全都挥霍在赌博上,几乎无法支付孩子的赡养费。


而没有达到梦想的良多,永远没有变成自己满意的良多,去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自己——我们总是很难变成别人期望的那样子,承担起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等至亲至爱的完美角色,而是有着各种坏毛病臭脾气——不仅做得不好,而且还会制造出难以断舍离的情感羁绊。



到这个岁数了,我还没有比大海还要深的爱过谁




第二个,就是老伴去了,一个人生活的奶奶,听到歌《別れの予感》“比海更深,比天更蓝。 我没有比这样更深入地爱你的招数了。”已白发苍苍她说“我啊,到这个岁数了,我还没有比大海还要深的爱过谁。 ”转而又说“肯定没有吧,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啊,即使这样每天也得开开心心的啊。


人生,为何总难尽意。不尽人意的人生,如何自寻开心呢?


又值毕业季,奋斗后依然会平凡,怎么办?如果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怎么办?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刺。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超级英雄,聚光灯下的人之所以为众人仰望,是因为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圆梦的人。回不到辉煌的过去,暂时没取得值得称道的成就,日子还得继续,这是生活的苦,亦是它催人奋进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比海还深》,比起是枝裕和其他有明确起承转合故事的影片,更触动人心,更贴近每一个平凡人。


然而,平凡终究那么让人恐惧。




我们为什么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by 梁晓声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


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人。


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但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之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以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很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同样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现过类似的文化倾向。区别乃是,在他们的文化那儿,是花边,是文化的副产品;而在我们这儿,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却仿佛的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并且,每有俨然是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和思想特别“与时俱进”似的知识分子,话时话外地帮衬着造势,暗示出更其伤害平凡人的一种逻辑,那就是——个时事造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多好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你居然还平凡着,你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甚至鄙视和辱谩平凡人之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最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一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第一位置,不允许任何意识之形态动摇它的第一位置。更不允许它的第一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像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第一位置一样神圣。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每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厂的糖浆池里泛起的糖浆沫。造假的人往往将其收集了浇在模子里,于是“生产”出以假乱真的“野蜂窝”。


文化的“野蜂窝”比街头巷尾地摊上卖的“野蜂窝”更是对人有害的东西。后者只不过使人腹泻,而前者紊乱社会的神经。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人们的承认,任何一国的任何宪法没有任何意义。“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着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


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


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


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由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


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


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惟一的途径。”


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


屈指算来,十几年前的事了。十几年前,我认为,正像他说的那样,平凡的中国人平凡是平凡着,却十之七八平凡又迷惘着。这乃是民们的某些下一代不畏死而畏平凡的症结。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


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看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


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同日而语。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的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美国这架国家机器,一向特别在乎你们中产阶级,亦即你所言的平凡的人们的感觉。我说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居然不能,倒是不怎么平凡的现象了。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的人生的象征。对平凡的如此不同的态度,是两国的平均生活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如中国的知识化了的青年做梦却想到美国去,自己和别人以为将会追求到不平凡的人生,而实际上,即使跻身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了,也只不过是追求到了一种美国的平凡之人的人生罢了……


当时联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的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的慌恐。


也联想到了我十几年前伴两位老作家出访法国,通过翻译与马赛市名五十余岁的清洁工的交谈。


我问他算是法国的哪一种人?


他说,他自然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问他羡慕那些资产阶级么?


他奇怪地反问为什么?


是啊,他的奇怪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有一幢带花园的漂亮的二层小房子;他有两辆车,一辆是环境部门配给他的小卡车,一辆是他自己的小卧车;他的工作性质在别人眼里并不低下,每天给城市各处的鲜花浇水和换下电线杆上那些枯萎的花来而已;他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叫他“马赛的美容师”。


所以,他才既平凡着,又满足着。甚而,简直还可以说活得不无幸福感。


我也联想到了德国某市那位每周定时为市民扫烟囱的市长。不知德国究竟有几位市长兼干那一种活计。反正不止一位是肯定的了。因为有另一位同样干那一种活计的市长到过中国,还访问过我。因为他除了给市民扫烟囱,还是作家。他会几句中国话,向我耸着肩诚实地说——市长的薪水并不高,所以需要为家庭多挣一笔钱。那么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马赛的一名清洁工,你能说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么?德国的一位市长,你能说他极其普通么?然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平凡与不平凡的差异缩小了,模糊了。因而在所谓社会地位上,接近着实质性的平等了。因而平凡在他们那儿不怎么会成为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第一位置的人们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于平凡的人之间。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的。


因而平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的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的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面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


而一个连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不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好比一个人脸色红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结核晕。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而且,最终往往的,对他们的“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以至于某些呼风唤雨于一时的“不平凡”的人,转眼就变成了些行径苟且的,欺世盗名的,甚至罪状重叠的人。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第一位置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界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本文选自梁晓声《郁闷的中国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3月





《深呼吸-ハナレグミ  》梦里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别了 昨天的我 抬头看见飞机拖过的云迹 我该回到哪里去 失去的已经归于失去了吧 别了 昨天的我 试着闭眼呼喊 何时才能与你相遇 我一直记着你 忘不掉 仿佛有人在呼唤我 回头一看你却不在 我一直记着你 忘不掉 连我也不相信自己的时候 只有你 还相信着我 梦里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明天的我 因为无法舍弃 以后只能一步一步向前 一步一步向前 再一步一步向前


——《比海还深》片尾曲

责编:糖糖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