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手执五福杯,紫气东方来 ·  昨天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  人生下半场,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心宽 ·  2 天前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2 天前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沉香藏家绕不过的绿奇楠,绕腕留奇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在热死之前,一定要把这份幸运读者名单发出来……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7-17 20:38

正文

在热 死之前,微信君挣扎着打开电脑,先来把前几期与大家互动的获奖读者名单公布下,请大家给我鼓掌……


首先是上周五积极投票,帮我们选择预计将于年底出版的“译文纪实系列”新书 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点击粗体字可回看) 封面的读者:

文字觉醒

选2,是和平与希望托起了这个国家,这抹绿意仿佛是和平之鸽从诺亚之舟外飞去捡拾的橄榄叶给这片土地带来水源,水,生命之源,伴随这个以色列民族的渊源,源源不断,流到永远

福尔墨丝

说实话,两个设计都不是很到位。如果二选一,选第二个。第一个图大面积的绿色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园林种植之类的,而不是治水问题。第二个,类似的图片见得太多,总不免有点苦大仇深的感觉。既然是《创水记》,一定躲不开出埃及记的宏大和深远,所以图一肯定不合适。……所以选图二。

Todoroki✨

投给了第二个 虽然有那么一点儿像地理杂志封面 不过第二张样稿有一种“在平地再写创世纪”的feel 视觉上来看也是样稿二比较契合试读内容 样稿一有种宣传报告类的感觉

Passion

两张图都像是杂志封面,第二张色彩冲突更激烈,第一张就像是沙漠化的windows启动桌面,看封面两本都不买,像科学记录杂志,黑白化处理两张图会不会好点?[皱眉]

june

创水记突出一个“创”字,“创”要给人以沧桑和希望的感觉。封面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好封面!

以上五位将获赠同为“译文纪实系列”之一的《深暗》


然后是上周二,留言告诉我那些 你使尽“洪荒之力”也没能看完的文学巨著以及原因 (点击粗体字可回看)的读者:

黛西

难得的看到推荐《战争与和平》的文章。一字不落的看完了。去年生病数次住院,全天都在打针,却也有难得的时间静下心看看好书。读完了草婴先生的《战争与和平》译本。没看到这本书之前,对它的想象是,大段大段冗长枯燥而又残酷的战争描写。而真的读下去,却发现完全跟想象不同,连战争的场面也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人群展开,有血有肉,有景有情,莫名其妙的战争,荒诞的战事进展,野心,利益,胜利和失败都显得毫无意义。唯有里面活生生的人,性格品行修为各异的人,所思所想,所感所累,才真正打动人心。一场战争,所有经历的人,心中对它的印象与评价各自不同,战争带给人们的改变和印记也是独一无二。 另,“Pelsue 认为《战争与和平》中没有主人公,没有类似于安娜·卡列尼娜或者伊万·伊里奇这样会重头到尾出现的人物。”这句中,重应为从。

🍾娅娅娅婷婷婷

《追忆似水年华》,以下是我在豆瓣边读边记录的: 5.30 这些长篇名著,开头几页我都快背下来了,无非就是不停滴开始读,然后就进行不下去了。希望这次坚持。 6.4斯万之恋ing,开始心烦作者没完没了的对“上流社会”以及不那么上流的社会的各种做作语态行为的描写了,不过风景写作很美好。 6.12 目前为止觉得作者是个很闷骚的人,心里想太多,嘴上不乐于解释或者当想解释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积累下来一堆素材,一次性爆发于斯万之恋中解释给不知谁听:哥比你高级多了,不想跟你多说。有一位书友的点评“看到最后高潮感觉要窒息了”想来会支撑我读完全本,那么厚的一本书,就像人生一样,其中有闪耀之处就该得到掌声,如果还有高潮,那就不枉此生了。 6.13 看得火气,看得想吐,除了没完没了腻腻歪歪的爱情您生活中没有别的东西了是吧。我要停一段时间(可能是永远)。作者据说是个体弱多病的人,这种人如果是艺术家真的会想太多想太满。

大美好

好尴尬 有好多没看完 以致于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俄国文学因为名字这件事情实在不想往下翻,只要名字超过四个字,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代号,比如***斯基是男主,这是奇怪的阅读癖好,抱歉地说,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作品人物都不太记得住。说了这些,只是想说,俄国文学从来没有一本看完的,当然,不研究这个[呲牙]。另外,一直想看完的《红楼梦》,从头开始看至少十来遍了吧,从未看到最后一页[流泪]。

达尔文写完进化论突然一拍大腿说

用了27天读完了战争与和平,中间还穿插着读完了12本其他的书,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用一天的时间整理了七千字的书评。觉得战特别特别好看,托好多细节让我都想拥抱这个老头子!喜欢皮埃尔~萌蠢萌蠢的,赤子之心。

牛煜迦 陵频 伽

托马斯·曼的《魔山》。这本书最奇特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完全把它截成无数多个中短篇小说却无法把它当做长篇读完。最大的原因在于重量,德国作家总是活在形而上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一切细节拼命显出隐喻,一切对话深怕不够深刻,所以整部作品像块硬石头,完全化不开。而且总有个皱着眉头的人在语句里煎熬着。实在是不得进入之法。你可以说《尤利西斯》难度,但乔伊斯有的是诗意,曼无暇顾及这些。

潇潇暮雨

为编辑大大点赞,大学看完全本,工作四年后也就记得只言片语了,编辑大大写了这么长的书评,膜拜中。我觉得托翁和陀翁最大的区别,就是托翁给我呈现的是人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可能,即使暂时堕落也有重返光明的机会,而陀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本就是动物贪欲堕落欺骗是我们的本能,每个人都在挣扎,在混沌中可见一丝光明,也说不上积极消极,只能说看了托翁的书,我们可以期待美好的明天,看了陀翁的书,我们会觉得黑暗又怎样它不过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活着就好

蜻蜓-法利

酷爱俄国文学,人物名字对我从不是难事,看形状就可以了[呲牙][呲牙]。不过比较脸红的是,没有看过战争与和平。决心列入计划[呲牙]。安德烈苦闷时,听到楼上娜塔莎清脆纯洁的谈笑声,拯救了他的心灵,这段是久久不忘的。

喧哗与骚动

自己在去年读的《战争与和平》,用了一个月多一点,因为中途好几次都啃不下去想放弃,这个时候,我就看一些对此书的介绍和评价,然后鼓足勇气再坚持。其实它也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严肃和生硬,其中还是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战争》是一本读第一遍时很困难,但读完第一遍就忍不住想多撸几遍的书。给我的触动有三点,一是托尔斯泰的历史观,二是他对于人是会不断改变的深刻表现,三是他表现了青年人那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的奉献精神。现在死活读不下去的就是《静静的顿河》,不太适应那种语言风格。[微笑]

以上读者将获得 随机送出的译文好书一本 哦。


最后将是在上上周《 梦这东西是可以互相借用的|雷蒙德·卡佛 & 村上春树一生中唯一的会面 》(点击粗体字或上图可回看)一文后留言,告诉我不少名作家八卦故事的十位读者:

Rango

海明威和斯泰因,还有安德森。早年海明威和安德森都常去斯泰因家参加文学沙龙,海明威受到这两位文坛前辈的提携,斯泰因还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但”。后来他在《春潮》中讽刺安德森和斯泰因,当时和安德森彻底决裂,和斯泰因也有了嫌隙。后来愈演愈烈,海明威嘲笑斯泰因的作风,还暗讽她的性取向,斯泰因也抨击他“是个假冒的人看似是个现代派,其实是个传统的老牌人。”还抨击他的运动家形象也是假的,说他其实做不了什么运动,每次做运动总要受伤。海明威当初差点要大打出手,后来克制住回骂她不过是个“脾气暴躁的老女同性恋,是个呆头呆脑的人”。话说海明威当年真的和好多人闹掰,还有菲兹杰拉德,还有众多评论家,当时貌似在书商办公室大打出手,真是个暴脾气的人![捂脸][捂脸]

兰桨溯流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都是迷惘的一代走出来的作家,二人性格天差地别,海明威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屑于表达的硬汉特质,对于财富并不太感冒,而菲茨杰拉德有种多愁善感的月后品质,对于金钱有种暧昧的敬意,他们有点像《夜色温柔》里的迪克和汤米,他们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不错,两人有很多的信件来往,菲茨杰拉德承认他的创作受到了海明威很多的影响,海明威也认为自己从菲茨杰拉德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夜色温柔》发表的时候,批评声铺天盖地,但海明威却声称这是一部天才之作。他们对于对方的评论也是直言不讳,文坛大佬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感慨。

徐栩如生🏔

村上虽说自己受了卡佛影响,但是感觉两个人明明是两个极端呀,一个唠唠叨叨大段独白,一个点到为止大片留白。两个作家的爱恨情仇(划掉),第一反应就是初为友后为敌的加缪和萨特了。

Alexander

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一段友谊,应当属于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而这段友谊在一个升天,一个坠地中被稀释。 1925年在巴黎,年轻充满活力但穷困的海明威在Dingo Bar里遇上了菲茨杰拉德。当时正好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后两个星期。而海明威虽然当时已经走上写作之路,但不曾出版任何作品,只是写了尚未为人知一些短故事和小诗。两人当时境况明显悬殊很大。 但是,海明威似乎很会推销自己。菲茨杰拉德在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后,就向他的编辑推荐海明威并帮助他介绍认识了出版商。次年,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出版。菲茨杰拉德发掘了海明威,并给了他巨大的推动和帮助。 然而,后来他们之间的友谊则是从亲密互助逐渐冷却到最后的充满敌意。海明威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兼回忆录《不散的筵席》里面描写的菲茨杰拉德是一个牢骚满腹,极度无能而又整日酗酒的一个失败者。菲茨杰拉德对海明威看得很透,他说过“他与我一样时常紧张到崩溃,只不过具体表现得不同。他更倾向于躁狂,而我则是更加忧郁愁绪”。 菲茨杰拉德预言得很正确。只不过他在1940年,已经落魄潦倒,与当时处于世界文坛顶峰的海明威相差太远,没人能够料到此后的海明威正在朝着与1937年之后的菲茨杰拉德的相似的境遇缓缓滑落。海明威的最后岁月,困扰他的正是如同他此前指责菲茨杰拉德一样的是:酒精,精神疾病,他也开始怀疑自己已经不能够像以前做得一样好了。

CrossDeLauren

加缪和萨特。萨特是存在主义者,加缪声明自己不是,两个人认识的时候就有分歧。但大众总喜欢把两个人放在一起说。就贫富论,他们也是不同的,萨特终其一生不知钱为何物,因他不缺钱,而加缪获得了诺贝尔奖才摆脱贫困。加缪高度评价萨特的小说《恶心》,但也批评他过分强调人的丑恶而忽略人“某些伟大之处”。萨特在给加缪的信中说:“使我们接近的事情多,使我们分离的事情少。但是,这少仍嫌太多:友谊也是,有趋向专制的倾向;要么完全一致,要么反目成仇”。他们围绕《反抗的人》的争论曾经被一些人看做是“文人之争”,也曾经有些人在“绝交”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J

金斯堡是在听过凯鲁亚克读莎士比亚以后,才学会如何阅读莎士比亚的,在此之前他根本不懂莎士比亚。

Rumor_LJ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