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将
Teleflex泰利福(NYSE:TFX)主动脉内球囊(IAB)导管套件的召回属于 I 级召回,即最严重的召回。
意味着该系列产品存在使用上的缺陷或者设计上的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召回产品及数量:
此次召回包括Arrow FiberOptix 主动脉内球囊导管套件和Arrow UltraFlex主动脉内球囊导管套件,共计
16959个
。
召回原因:
据 FDA 称,由于制造错误可能导致导管的可膨胀球囊过度扭曲。用户有时可以通过视觉识别过度扭转,但即使用户没有看到,该问题也可能影响设备。该问题可能导致气囊无法完全充气,导致血液回流到导管中并导致氨气泄漏。这可能会导致导管损坏或使用过程中插入困难。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说法,使用该装置可能会导致严重伤害,包括
失血、动脉撕裂、血压不稳定、阻止流向心脏的血液或死亡。
目前,泰利福及其Arrow International部门报告了322起投诉,并补充现今设备已产生收到
322 起投诉
,造成
31起受伤
和3
起死亡。
对此,Teleflex泰利福指示客户在使用该设备前确保有备用 IAB 导管可用。他们还应检査所有 IAB 导管是否有过度扭曲的球囊缠绕或弯曲的球囊轴的迹象。Teleflex泰利福还建议
对泵警报和床边指标保持警惕
,因为这些可能意味着意外表现。这可能包括氦气通路中的血液和低于预期的舒张压增强。
如果客户发现问题,他们应按照使用说明中概述的方法
取出导管并更换
。在考虑了个体股动脉入路选择和相关临床特征后,他们可以将替换导管插入对侧或同侧。客户还应尽快向 Teleflex泰利福报告每起疑似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召回的血管导管套件都是来自Teleflex旗下子公司
Arrow International医疗
所制造的。
资料显示,工业出身的Teleflex泰利福,自1982年半路进入医疗器械行业之后,通过持续性收购成功转型为全球领先的专业医疗器械供应商。
其中,在2007年花费
20亿收购
当时被认为是血管通路和
心脏介入
产品领域的领先企业
Arrow
,开发了多种用于危重和心脏护理的导管装置,加强了其在全球医疗设备市场的领导地位,成为心血管设备市场的巨头企业。
强强结合,Arrow虽助力Teleflex泰利福在医疗器械领域登上高峰,但其旗下产品却让Teleflex多次陷入召回风波,这家70年医械巨头的
短板与隐患
也悄然浮出水面。
事实上,此次召回并非是泰利福Teleflex第一次因Arrow产品相关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召回。
同样的问题,距离上次该品牌产品召回也不过才2个月。
今年4月,Teleflex泰利福发布通告,其子公司Arrow International 在收到导丝手柄和腔室在使用过程中阻力增加的10起受伤和1起死亡事件有关的问题报告后,
召回近335,000个
ARROW QuickFlash
桡动脉
和桡动脉/动脉导管插入套件。 同样
被FDA界定为 I 级召回。
在过去一年中,Teleflex还曾因“标签错误”和关于分离和泄漏的投诉,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召回Arrow产品。
在中国市场,国家药监局也发布了多次关Arrow召回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导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的通告。
伴随召回风波而来的,
是Teleflex明显下滑的经营业绩。
据悉,Teleflex泰利福首席执行官
Liam Kelly
在2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始于2023年5月的Arrow Endurance Extended Dwell Peripheral Catheter System召回是公司第四季度血管通路销售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Kelly补充说,“由于召回事件,第一季度的血管业务将略有下降。”
虽说医疗器械企业召回产品在业内早已是常见现象。但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事关生命安全,如果产品频繁出现故障,甚至造成临床事故,那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对外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品牌产品多次经历召回,且数量如此庞大,市场覆盖全球,也引起Teleflex泰利福方对此类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在
产品技术方面
,泰利福在持续并购的企业策略基础上,开始实行
内部创新与外延并购
“双轮驱动”。
一方面,在频繁召回的导管材料上,
Teleflex 收购了医用管材和线材组件供应商HPC Medical Products。HPC是著名的低摩擦 PD-Slick 内衬管、混合管、微直径导线和管以及导体嵌入管供应商。通过收购来完成导管材料的升级。
另一方面,
作为Teleflex重点业务线,泰利福在Arrow血管介入产品上将
持续大量投入,进行自研
,改善技术。据Teleflex泰利福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泰利福持续听取来自客户的需求,并探索市场机会,以此做内部研发的决策。并将营收的5.6%投入到产品技术研发中。
同时,为保证产品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大与临床医生和医院的合作。泰利福公司血管部总裁兼总经理Lisa Kudlacz说:"与临床医生和医院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Teleflex Arrow导管插入技术在临床上的更多进展和医用,能够
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
此外,泰利福还对核心产研基地扩围,增加导管产能。上个月
泰利福宣布,其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 Teleflex Medical OEM 工厂完成了 8,200 平方英尺的挤出扩建工程。此次工厂扩建生产的设备和部件用于支架输送导管轴、电生理和诊断导管、神经血管设备、心脏消融设备等精密挤出和接入设备。进一步增加核心部件的产能。
事实上,市场上有关血管介入产品的系列问题出现似乎“早有伏笔”。
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性高科技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应症多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根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1 年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 372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402 亿元
,2021 年至 2030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5.9%。
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引得头部械企们争相在此布局落子。然而近年来,不单是Teleflex泰利福,多个国际械企巨头在此系列上皆面临不同程度上的产品召回风波。
在血管介入市场上,除了Teleflex,Getinge (洁定)也是重要玩家之一。
然而自 2023 年 1 月以来,Getinge (洁定)发生了
12起
与该公司的 Maquet 和 Cardiosave 主动脉内球囊泵和导管系列召回事件,现在 FDA 对 Getinge 进行了更多审查,并且敦促
完全停止使用这些设备。
Getinge 的 Maquet 和 Cardiosave 主动脉内球囊泵和导管系列,以及体外循环手术中使用的 Cardiohelp 硬件,都出现了各种问题,从意外关闭和备用电源问题,到可能导致患者体内栓塞的氦气泄漏。
美国FDA在5月8日表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建议医疗机构放弃使用这些设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替代方案”。
上个月,根据FDA的一份执法报告显示,波士顿科学 (Boston Scientific)已在全球范围内
召回了超过 100 万根
血管造影导管,FDA 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该款导管内衬材料会发生脱落。
同时,FDA 将此次召回
列为 I 级事件
,即最严重的分类。 波士顿科学公司表示,尚未收到与该问题相关的患者伤害报告。然而,该公司写道,由于脱落材料的栓塞,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健康后果,包括中风或心肌梗塞,尽管可能性不大。
而在2020年,波士顿科学的另一款血管造影导管就曾被一级召回过。
据美国 FDA 之前宣布,在收到22起与球囊破裂或穿孔(其中包括3人死亡)相关的投诉后,FDA决定把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的 IntraClude 主动脉内阻断导管列为
一级召回
!
FDA 表示,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已于5月14日向客户发布紧急召回通知,自愿召回其 IntraClude 主动脉内阻断导管,此次
召回750多台设备。
爱德华生命科学之前也有对此产品类似的召回,2018年3月,该公司对某些可能发生泄漏的 IntraClude 主动脉内阻断导管进行了二级召回。
毫无疑问,血管介入赛道频发的召回事件在无形中也
加大了厂商们的布局压力。
从前文提到的Teleflex泰利福,再到波士顿、爱德华、洁定这类巨头,从数千台到动辄上百万台设备,“召回”并非一家两家之个例,似乎已成为悬在各大血管介入厂商头顶的利刃。
一旦大批设备出现问题被返厂,不但利润没得到,还很有可能承担巨额诉讼赔偿,这难免让在此布局者权衡利弊。
那么血管介入业务还值得做吗?面对国际厂商系列消极行情,
国产厂商是应该激流勇退还是抓住机遇积极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