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人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可能经历的自我怀疑、情绪低落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困境,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主角蛤蟆为例,阐述了人们在面对自我质疑时的心理困境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必要性。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自我PUA背后的原因以及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强调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自我和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困境
很多人经历工作、生活的压力,常常内耗、焦虑。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蛤蟆,面临心灵困境,像现实中迷茫无助的我们。需要靠自我寻求走出困境。
关键观点2: 自我PUA背后的原因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
过度自我PUA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内耗。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对自己比较满意,即使有不完美也能接纳和包容自己。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只能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价值感。
关键观点3: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与自我和解的重要性
要学会与自己的‘不好’相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犯错,在错误中完善自我,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能走出情绪的泥潭,找回自信,过上理想的生活。
正文
作
者 | 帆书 · 墨阑
为了工作、生活、大环境,经常内耗、焦虑,辗转难眠;
总想做出点什么成绩,却又找不到努力的动力......
就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中,那个深陷“空心症”的蛤蟆。
蛤蟆面临的心灵困境,像极了过去这一年现实中迷茫无助的我们。
身体的病痛,可以靠外界治愈,而精神的崩塌,只能向内寻求。
要想拨开情绪的迷雾,走出心灵的困境,只能靠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了追求更好、期待事事尽如我意,却忘了:
人的能力总是有限,过度自我PUA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内耗。
就像书中的蛤蟆热情、善解人意,一直是大家的开心果,可有天他却突然深陷抑郁,不能自拔。
在苍鹭的引导下,大家才发现,蛤蟆乐观开朗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他每天努力工作,家人不但看不到他的付出,还处处拿他和父亲比较。
当他被一群混混追打,好不容易才化险为夷,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朋友獾的冷嘲热讽。
面对黄鼠狼的欺凌,他奋力与其展开搏斗,朋友河鼠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大骂他是个窝囊废。
他的自信在大家的挑剔声中被一点点捏碎,以至于他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他还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化成了心理暗示:我就是一个废物。
不管是蛤蟆,还是现实中平凡的我们,都渴望活出精彩的自己。
可现实是,在生活日复一日的蹉跎下,最后我们都活成了空壳的“蛤蟆”。
徐凯文教授曾针对北大新生做过一个心理调查报告,结果触目惊心:
其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毫无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感觉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框架里。
这些“空心”的背后,大多因为一个人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中,从而导致坏情绪得不到疏通。
很多时候,真正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一味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换来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
后来,在苍鹭的陪伴下,蛤蟆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过去。
不管是大学报考专业,还是继承家族产业,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牢牢掌控在别人手中。
渐渐地,蛤蟆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母亲胆小懦弱,只要父亲在场,她从不与蛤蟆玩闹,更不曾拥抱他。
而父亲强势严厉,蛤蟆的整个童年都是在他的批评声中度过的:
“跟你说多少遍了,不准这么做!”
“没想好道歉,不准下楼!
”
蛤蟆的童年经历让他以为“顺从、脾气好才会被接纳和喜欢”,结果太多的“好脾气”不仅没有让他更受欢迎,反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小时候,丽吖的母亲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她拼命学习,主动承担家务。
即便这样,母亲对她还是百般挑剔,时间一长,她的内心形成了一个苛刻的自我评价标准。
面对朋友的苛责,她每次“照单全收”,放低姿态迎合对方;
面对优秀的男生追求,她保持距离,总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对自已会比较满意,即使有不好的时候,他们也会接纳和包容自己。
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常常感受不到自身价值,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于是,只能通过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获得价值感,从而自我解压、自我满足。
过去的一年里,也许是工作的不顺,也许是生活的烦恼......
都曾让我们无数次怀疑自我的价值,自我厌恶,甚至怀疑“新的一年会不会变好。”
但其实,困扰我们的,从不是来自他人的看法、要求,而是自己无穷的苛求、纠结与失望。
唯有时时自我关怀,多肯定自己的优秀,强化自己的努力,才能到这种反复的循环。
要记住,自己的想法,永远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实现自己,永远比满足别人的期待更重要。
好在,他通过疗愈自己,走出了情绪的泥潭,终于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从2分升到9分。
他在自我反思中,学会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也在自我疗愈中,学会了勇敢表达自我。
他重拾起爱好,
还靠自己精彩的演讲,竞聘上了板球俱乐部的主席。
以前的他只知道朝着家人规划的路线,得过且过;而现在,他决定从事自己喜欢的房地产行业。
故事的最后,蛤蟆终于找回了自信,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过去这一年,我们每个人,或许曾像蛤蟆一样,在情绪的泥潭里苦苦挣扎。
当父母总是夸赞邻居家孩子时,认为自己不曾被他们所爱;
因某次工作失误,而被领导批评时,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事都做不好;
内心偶尔会涌出莫名的感伤,觉得自己是多么孤独和不被理解。
“神奇的是,当我能接受现在的自己时,我就能够做出改变。”
这是因为,这种对“真实自我”的接纳,对自己最本质的认同,能够让自己不再苛求完美,不再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