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以“物联发展新机遇 数字经济新动能”为主题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新兴技术论坛 I”圆满落幕。邀请国内外致力于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机构与知名管理者、科学家和研究专家,分享技术最新动态、经典案例和经验,探讨物联网技术的新机遇和新场景。我们将继续刊发演讲报告的精彩内容,本期报告来自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黄秀松。
全球国际贸易的85%以上是由海运物流完成的,港口码头是连接海路的重要枢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媒体的报道,有关港口码头的画面曝光度变高,尤其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洋山港,吸引了圈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港口码头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最主要的就是货物的装卸和缓存,特别是传统装卸。所以在整个集装箱码头,有三大机械来完成整个运输。
从整个业务形态来讲,港口运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际中转,干线船过来的箱子在码头落地以后,通过另一个干线船送往其他国家,我们称之为国际中转;二是国内中转,例如从日本或新加坡过来的箱子可能最终要去青岛;三是长江的支线中转,包括内河中转、铁路中转。所以中转业务实际上在整个上海港的业务占比中达到50%。其他就是通过门到门的运输方式,把集装箱的货物直接送到客户手上,我们称之为门到门业务。
二、港口码头的自动化建设及其局限性
随着这几年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在2017年完成了洋山四期的自动化码头建设。
洋山四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应用程度最早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我们完成了从生产的组织、计划,到整个生产的过程控制,再到设备装卸的全自动化。现在随着洋山四期建设的开展,还有一些其他大型港口,比如天津港也在建设之中,宁波港正在进行规划。
但总体来说,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还很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成本较高以外,还受到一些其他局限性的影响。一是在洋山四期这种全新的码头,都是通过垂直布局的,整个作业的装卸区在实现全自动化的同时,还可以做到很安全,所有的无人车辆都封闭在场地之内。二是我们的设备都是全新的,尤其是桥吊,从船上一直到堆场上面都采用了双车,用两个小车做接力,中间接力的过程正好解决了船上面箱子拆装锁钮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仍没有成功实现自动拆装锁,所以在洋山桥吊上配备了人工拆锁钮的平台。但没有自动拆装锁钮的技术,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改造就不太可能实现。
三、码头智能化改造的愿景目标
洋山四期今年投入做了传统码头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意义非常之大,全球还没有一家码头能够成功从传统码头转型成全自动化码头。
如上图所示,对传统码头进行改造的愿景包括:
1.
整个码头是全自动动态的。
2.
在全域过程当中自动化和人工司机能进行混合物理操作。
因为传统码头与洋山四期码头不同,多为平面布局,外集卡(集装箱卡车)需要进到码头的堆场进行作业,不像洋山四期码头是直接通过轨道交付的。但是外集卡的进场势必造成在堆场里既有无人的自动AIV(自主导航车),也有由人开的集卡,进行混用。所以,希望是一种混合作业模式。
3.
生产组织与过程控制的智能化。
4.
解决安全问题与和谐问题。
所谓和谐就是由人开的集卡司机,不会因为看到无人车辆而感到害怕,造成心头恐慌。
5.
整体效率的提升,
要比现有的人工传统码头更高。
6.
能耗要有所降低。
7.
服务水平要有所提高,
包括管理和治理水平。
1.岸桥改造
所谓改造,即对原来设备的升级,而非更新,尤其是主要的装卸机械——岸桥。与洋山四期的双小车不同,传统码头的岸桥是单小车,所以要把单小车岸桥改造成自动化的。之前我们做到的是对船车和集卡车做远程操控,中间过程是做的自动化。我们希望除了船车以外,其他的都能做到全自动。
2.轮胎吊改造
全自控码头都是有轨道吊的,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轨道吊投资较大,成本较高,因为轨道吊对场地的地基要求比较高,就像火车一样不能有沉降,尤其是局部沉降。二是轨道吊的灵活性较差,它只能在轨道吊轨道上走,不像现有传统码头的轮胎吊,可以去任意场地的任意地方。所以,轨道吊的数量要能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
而轮胎吊的改造难度在于,因为是轮胎,所以在大车行走过程中,不仅要做定位,还要做纠偏。稍有偏差,在实际堆场里面有些作业可能就没法实现。所以要把轮胎吊从传统的远程操作改为全自动。
3.水平运输改造
关于水平运输,我们曾在东海大桥上做过一些智能重卡的无人驾驶测试,但是现在的智能重卡上仍得有人,至少要有人监督。这个监督人什么时候能够下来,国外最乐观的估计要到2025年以后。所以我们现在就不用智能重卡,而是直接采用不带车头的无人驾驶装置。
4.拆锁钮装置的自动化改造
5.混用的安全问题
最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当属混用的安全问题。如前文所述,在平面布局的码头,外集卡要进场与内部的AIV混用,所以需要车联网技术、车路协同技术,还要系统的联网技术。此外,我们说的混用不光指集卡的混用,还包括AIV混用,有人和无人桥吊的混用等。
从整个数据来说,有船、桥吊,有无人和有人的集卡,有作业的任务箱量。关键问题在于,这个数据并非把所有的物联数据输入到中控,由中控通过计算以后再去处理,因为需要好多边缘计算。比如船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桥吊的数据,桥吊的数据可能要给AIV用,AIV的数据要给堆场用,相互之间都有数据的获取和数据的共享。所以,实际上所有的数据都是多目标、多约束的计算。
希望通过多目标、多约束的物联数据计算,最终实现协同、高效和安全。
(本文由雷蓉根据黄秀松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新兴技术论坛I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
)
黄秀松,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我国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四期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总设计师。
技术赋能智慧城市,一网支撑治理转型
物联、数联、众联-AIoT赋能智慧城市
5G技术将赋能上海计算,实现“云-边-端”三位一体的计算体系
新技术,让城市更美好——智慧伦敦计划简介
我的科研我做主!上海科改“25条”出台,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
连接-计算-智能,赋能产业新发展——上海工博会观感
新基建时代中速率无线物联网通信技术-Cat.1
一个智联万物、智联未来的新世界——2020年工博会参观有感
漫谈混合现实(MR)技术之一 ——什么是混合现实(M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