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也是小编自2022年来港读硕后,经历的第三份施政报告。
继上年暂免在港就讀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參與兼職工作的限制后,进一步扩大至全日制非本地本科生,
这是自2022年政府推出新的输入人才机制后,连续三年对来港人才的重视。
小编是2022年9月正式来港读硕,算是刚好碰上了香港就业市场缺口最大,且对引入人才最大力度的时候,无论从就业还是在港生活,都尝到了一点“甜头”。
回顾近年来港府实施的新政策,尤其是针对新来港人士的“发糖”,对小编步步诱惑,甚至改变了人生。
小编来港仅仅两年时间内,从“初来报道”的新来港人士,到一步步完成了人生的各项大事,甚至把在港置业提前提上了日程,这是两年前的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小编已稳定有序地真正融入了香港的生活,一切都受益于港政府对人才的及时政策。
小编从2022年来港,同年10月特首李家超发布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宣布非本地毕业生毕业后的在港就业逗留签证
(iang)
从原来的一年延长至两年。
开始小编也没太在意这件事情,直到真正决定留港工作后,才发现这个政策的改变对于非本地毕业生而言实在是太香了。
不少港硕毕业生在刚毕业之际还想试试其他尝试,或者体验下其他实习,但当真正想回港正正当当地找一份工作时,却发现自己的签证几乎只剩下半年了
(按原来的政策)
。
这时一方面会出现找工作的时间不够的情况,另一方面有的公司会觉得你存在“骗”续签的嫌疑,导致应聘的压力和焦虑感上升。
然而,逗留签证延长后,不仅毕业后可以给自己留个小小的gap期,而且即使入职了想换工作,也没有太大的“要续签”的压力。政策实施后,小编找工作的压力一下子就感到小了一些,这算是尝到了来港的第一颗糖!
在小编来港读硕的第二学期,就颁布了新一轮的
《财政预算案》
,宣布发放
消费券
,包括来港升学的合资格人士,可获得半额
(即2,500港元)
的消费券。
作为港硕的小编当然属于其中之一来,之前也有听说过香港澳门在疫情期间有钱派的消息,没想到这次竟然可以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虽然这次的钱是上一轮的一半,作为非永居还要再折一半。
不过,这个消费券只能在香港使用,而且不能折为现金,也不能转售,但也香啊,毕竟这是港府给的,第一次“不劳而获”的钱
(心里美滋滋)
。记得小编和同学们一拿到这个,就一起出去大啜了一顿。
今年,也就是2024年,《财政预算案》给了新来港人士一个更大的惊喜,从公布的当天宣布针对非永久居民全面“撤辣”,也就是意味着任何人在香港购买住宅只需要交楼价的
1.5%至4.25%的首置印花税
,无论内地人还是火星人,在香港买房缴纳的印花税都跟香港人一样。
这个消息,让小编一下子有了在港置业的希望。在“撤辣”之前,内地人在香港置业需缴纳的印花税是楼价的15%,也就是说假设购买600万的房子,光税就要交90万,哪怕说现在正逢楼市低谷,这个税费也让人高得“肉疼”。
而现在,依然是600万的房价,首笔启动资金起码可以省60万,怎么说这个钱要得小编在港不吃不喝两年才有。
本来小编还犹豫是否在港买房,毕竟起码得等上7年的时间,但现在这个时间限制已经没了,已经准备把这个事情提上日程了,毕竟在港的居住租金也不少呐。
“撤辣”的消息才过半年,特首李家超在刚刚公布的《施政报告》又给我们打算“上车”的蚁族带来一个惊喜,正式宣布
全面放宽置业按揭要求
,
放宽全部物业按揭贷款成数上限至7成
,且暂定了原来的压力测试,
按揭供款为入息一半即可
。
大家可能不了解这个消息有什么用,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金管局为防止泡沫过热,要求银行实施一项审批按揭条件,做按揭时需要通过两关,除了供款不过收入的一半外,还得在高息的情况下,供款不得高于收入的6成。
这个措施让不少年轻人即使攒够了首期,也没法顺利通过按揭要求,置业梦只能一直落空。
这次的放松,无疑是对准备“上车”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福音,至少对于小编,对未来的收入情况有比较明确的前景,同时也正值有购房的需求,港府对楼市的两轮操作,简直让小编有了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近年的新政公布还不止以上所述,港府可谓是从我们的就业、置业,甚至生育都考虑得非常上心。
在2023年《施政报告》指出,
在港出生的新生儿可领取2万补贴,维持3年
。本来这项政策跟小编无关,但就这么凑巧在来港的两年里小编遇上了自己的另一半
(先生是永居)
,还迅速完成了人生大事,让今年准备生宝宝的小编又多了一份育儿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