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传承弘扬升庵文化 铸就新都文化品牌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02 22: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系,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品牌符号,是城市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灵魂的体现。


新都,这座镌刻着2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都,历史上曾涌现出诸如杨廷和、杨升庵父子,著名爱国诗人艾芜、著名爱国将领王铭章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和故事洋溢着满满的历史文化气息,深刻影响着新都的城市气质与精神。特别是杨升庵的人文气质及家风传承,成为世代新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新的时代闪耀出新的光辉。


6月2日在新都隆重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形象与城市品牌论坛暨新都‘升庵文化城市品牌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人文历史、文化产业、城市品牌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为新都将升庵文化提升打造成为新都新的城市品牌建言献策、汇智聚力,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维盛宴。



聚焦城市品牌打造

新都升庵文化广受关注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6月2日,“一带一路”国家形象与城市品牌论坛暨新都“升庵文化城市品牌与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市新都区成功举办。来自人文历史、文化产业、城市品牌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城市品牌打造展开热烈讨论。新都区著名人文符号——文学巨匠杨升庵的精神与文化,在本次会议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专家一致认为,升庵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伴随着新都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卫星城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弘扬和传播。



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母涛在致辞中表示,新都要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加快推进升庵文化的深度研究与传承工作,充分挖掘升庵文化的当代价值,打造好“升庵文化”这张名片,为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天府文化、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作出积极贡献。


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母涛


新都区委书记刘任远在致辞中表示,新都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以来,秉持着在繁荣的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和独特魅力,沉淀和凝聚了星汉灿烂的历史文明。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被点亮。新都区将把握契机、趁势发力,从起点再出发,积极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历史的深度、现实的角度和世界的视野中去探寻新的发展方位,让世界重新了解新都、认识新都。


新都区委书记刘任远


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说,城市应该是一个品牌,城市也应该是一个窗口,它是一个时代的窗口,一个国家的窗口。新都区这座城市作为“一带一路”链条上的名片,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扬工匠精神,主动走出去融入世界,同时也要大力挖掘升庵文化等软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


第九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城市品牌打造,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座城市,伴随着一些名人的成长,往往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都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升庵先生对哲学的重要理解就包含着“变”,“变”和新都的“新”是连在一起的,而这个思想对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认为,如今的新都区,作为杨升庵的故里,理应承担起升庵文化挖掘与弘扬的重任。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和品牌提升的过程中,把升庵文化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符号,这是对新都人民的负责,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负责。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


城市品牌专家,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副主任张洪兴在高峰对话中讲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都这个地方文化底蕴很深厚,新都区在挖掘杨升庵这一极具价值的文化符号时,应该通过科学的规划,系统化、个性化、集中化、持续化地将升庵文化上升到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营销的高度来看待。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蒋安全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党委副书记、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



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郑自强致辞


升庵文化升庵精神

逾越岁月长河历久弥新


古蜀新都,香城宝地。新都是古蜀国“三大名都”之一,有着28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从古至今,新都人杰地灵、文人辈出,而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杨升庵当属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临江仙》即是出自杨升庵之手,被选作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凡有华人处皆可颂之”。杨升庵一生勤奋好学,著述达百余种,涉及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语言音韵、民族民俗等领域。其涉猎之宽广、著述之宏富,成就之卓越,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明朝著名学者李贽高度评价杨升庵的文化成就,将其并举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宋代大学者苏东坡。后人誉其为明朝“第一才子”、明代“文化巨人”。《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印象 升庵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集中体现在杨升庵身上的博学、坚贞、求实、清廉的品性,都有着清晰的家族传承,其诗书济世、耕读传家及“四重、四足”家风家训在600年后的今天仍充满着正能量的气息,值得大力肯定与倡导。

“一曲诗词传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孙”。升庵文化、升庵精神及杨氏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虽逾越岁月长河却历久弥新,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着眼升庵文化传承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新名片


“荷桂花香、宝光佛香、桂湖书香”,“三香”拱卫。无论是位列长江流域“四大佛教丛林”之首的宝光寺,还是享有“西蜀第一湖”美誉的升庵桂湖,抑或是被誉为“汉代第一俑”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无不彰显着新都独特的人文魅力。


作为成都八大卫星城之一,新都雄踞川陕经济走廊的战略要点,是成德绵城市群节点。新都坚持三产协调,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两大战略新兴产业,连续22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区县”,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都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88个省市级研发机构,以及在各自领域都很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医学院,“政产学研用”无缝连接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正加速形成。


一位名人、一首名曲、一座名镇,往往可以极大地提升一座城市的品牌。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坚实产业基础、富集创新资源的新都,一直以来高度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2015年,新都开全市之先河,系统开展城市宣传营销,并提出“新,都在这里”的城市宣传语。在此后的投资促进、文化交流活动中,新都“新,都在这里”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形象得到高效深入的传播,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当前,由中国首倡、各国积极参与的“一带一路”建设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得到快速推进;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坚持全球视野的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城市价值。


在此背景下,作为“南丝绸之路”起点的新都,整合优秀历史资源、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并积极塑造升庵文化城市品牌,以弘扬中华民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下一步,新都将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的原则,以打造 “三中心一工程”(升庵文化研究中心、升庵文化体验中心、升庵文化传承中心、推进杨升庵名人工程)为主线,以“六个一”载体(修复一处文化古迹(杨氏宗祠),创建一个升庵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组文化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条主题旅游线路,提档一处国家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抓手,促进升庵文化研究传承工程繁荣发展,打造区域文化名片,做强新都城市文化品牌。”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注《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or

点击页面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环球时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