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散步的时候,经常会路过家附近的一间蛋糕店。每次看着人们拿着塞得鼓鼓的牛皮纸袋从店里走出来,就会产生一种每天的点滴在静静自行发酵、生长的踏实感觉。隔着窗往里看时,仿佛玻璃都透着甜。蛋糕的出炉香味淹没了半条街,那味道飘过来,好的时候,能闻到鲜奶油、黄糖渗透在面团里的香味,这时我就会慢下步子;而当我闻到了香精、人工色素,还有植物奶油的混杂时,我就离开得快些。
想起之前在台北吃过一种蛋糕,叫做芋泥卷。那是我和几个在加拿大长大的朋友结伴旅行时一起找到的。我还记得,当时路过那家糕饼店时,听到旁边的当地人说:「一定要买到这一家的蛋糕。人家说非常好吃,一点都不甜!」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块蛋糕被这样夸奖,于是忍不住试了一下,然后我和伙伴们两眼放光地看着彼此,同时赞叹说:「真的,一点都不甜!」
台湾这个地方,真的可以用「小而美」来形容。曾听人说过,要了解一个城市,就要看当地人怎么利用街上的大部分空间。台北攀枝错节的街道上,每隔一两个路口就有一家便利店,餐厅出奇的多。更令人觉得惊奇的是,即时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高楼大厦也可以和街头简陋的小吃店和谐共存。走到哪里都是「老字号」招牌,只要选排队的人最多的一家走进去,就一定不会错。这样的老店往往坚持着传统的做法,开业十几甚至几十年来,积攒了不少的忠实回头客。这滋味缓慢、深入地渗透进客人的味蕾,台湾人把这称呼作「古早味」。
前几个月,赶在通行证快到期之前匆忙定下了行程,那是我第一次去台湾。所幸在住的地方遇到了不少和我一样喜欢独自游荡的年轻人,所以不至于无聊。他们大多是在海外长大,其中有一个叫 Yanan 的女孩,来台湾住了小半月。我们一起爬到阳明山上拍海芋,下了山又去西门看红楼。Yanan 带着我绕了小半个台北,一路吃了不少老牌糕点。不同于在欧美地区吃甜点时给人的优雅又俏皮的感觉,台湾的点心,譬如凤梨酥、太阳饼、芋头糕,以及我和 Yanan 一致最爱的芋泥卷,口感通常都比较厚重,更适合被归为「粮食」一类,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当地一种实用的生活趣味。
我们发现,台湾的店家很喜欢把诸如芋头、红豆、绿豆、芝麻等加在糕点里,吃起来不如西式点心轻盈,却可以让几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的黄皮肤年轻人因此而聚在一起。也许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多食五谷杂粮,所以血液中仍然活跃着一种对于从泥土里踏踏实实长出的作物的偏爱。老一辈人的饮食习惯好似在潜意识里埋下了一枚按钮,只要嵌合上味觉记忆中的缺口,身体内的某一部分血统就会重新运作起来。而「古早味」,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吃起来不觉特别,一旦尝过就会慢慢开始唤发想念的味道。
我们找到的「古早味」芋泥卷,坐落在台北松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岔路口,比邻一个颇有生活感的花园,再走几步则是一片居民房。两支竹竿往店面门口探到人行道上来,从另一条马路一拐进来就可以看到。据说,这里每天下午不到 5 点,招牌芋泥卷就会销售一空,还好我们去得很早,所以并没有等太久。店里卖的数量少,但品种很多,还没走近就可以看见海绵蛋糕裹着淡紫色的馅料,里面的芋头颗粒隔着橱窗也清晰可见,映在玻璃窗上像是抹了香味的光点。
一卷蛋糕,光是里面的芋头馅,就差不多有 1.5 公斤重,拿在手里有点沉。我们端着芋泥卷,坐到外面的座位上,满怀期待地将它分成几等份,然后吃起来。芋头馅里没有加水,完全靠反复不停地搅拌来制造轻盈的口感,在这过程中均匀地拌入空气,一点一点撑起芋头丝织般的口感,像一张网,与蛋糕的粉细滋味相融相交。一股淡淡的芋头香味弥散在口中,既中和了奶油的浓郁,同时又不会盖过小麦的香气,和店里正在播着的闽南语歌曲一样,不甜不腻,能吃饱,还咬着有棱有角的调。
听别人说,这家老作坊已经在这里生存了三十几年,老板是台南人。差不多在十年前,他从身为蛋糕师傅的父亲那里继承了这家店。虽然他卖的蛋糕大受欢迎,但他本人却是个不太吃甜食的人。他说从小看父亲每天不到四点就要起床,常常要在厨房里整理到深夜才能回家,因此少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所以对于父亲所做的工作有一种敌对情绪。看着父亲的背驼了,手也糙得不像话,可生意依旧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于是他决定以后做什么也绝不做糕点厨师。
直到后来,一场洪灾让店面损失惨重,为了不让饼房倒闭,他的父亲到处求人借钱,后来用房子抵押借了高利贷,才勉强维持住。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负债压力过大,他的父亲在一次制作过程中一时失神受了伤,搅拌机的轴轮夺去了他的一根手指。他眼见着父亲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是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人们渐渐习惯了这里始终如一的味道,生意反倒慢慢好了。从此,日复一日,经过了无数次对配料的调整,终于树立了口碑。也正是因为老板看到了父亲对于做好一个蛋糕的毅力,才让他放弃了当牙医的理想,转而跟着父亲,从零开始做烘焙,直到完全接手过来。
后来,他还自己学建网站,接受线上提前预订,生意比他父亲经营时还好。在注入新理念的同时,他延续着父亲的经营方式,坚持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只卖当天出炉的蛋糕,以及为了保证品质不开分店。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变得太快了,他不求卖得最多,只想在这条街上留一个始终不变的东西,一个让人们不论什么时候回到这里都能回想起过去的味道,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除了这家饼房,在台湾经常能看到店铺门口大排长龙的景象,他们通常喜欢用「吃到饱」或「不太甜」这样的话来吸引客人。一开始几天,我碰到了很多这样的店,里面的食物大多都是用朴实无华的食材做的,配料和调味都很普通,一开始吃不明白,在旅途的后半段,我几乎每天都泡在二手书店里,过后才渐渐解读出这标语背后的另一层含义。
台大周围的商区有很多二手书店,「台湾文学」类的书总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里的国学类书籍也超乎想象得多,而且分得很细,光是先秦时期的书就可以放上整整一大柜子,此外,诗词、历史、草药、中医学,一本挨着一本摞在书架上,让人意外收获到一种久违的浸在字里行间里的庄严。我随手翻开一本《菜根谭》,有一页写着「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虚荣的人总是不相信会有人淡泊名利,行为乖张的人忌讳着简朴老实的人,总是认为他们别有所图。所以,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越是身处在变化莫测的时局里,就越发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要学会谦虚。就像坚持不使用添加剂、好好做好一个蛋糕卷一样,通往「真材实料」的路注定艰苦卓绝。
行走在路上的时候,学习的本能就跟享乐的本能一样活跃。「吃到饱」,就像饼房老板对于生活朴实的态度,既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会为因此要面临的困难而感到匮乏,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给自足。而「不太甜」,则代表对传统保留着一定的信任,不对大众趋势媚俗,也不揉捏事实来换取他人的青睐,以坚持真诚自然的作风,让人始终记得他的来路,还有去处。一句简单的标语,又是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同时也让我反观自己,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演变中,我们是否真正具有身为现代文明中的一员该有的自信?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同时,还能真心赞美和珍惜他人的超前成就;我们是否已经足够强壮以致能既不蔑视自己的传统,同时又可以不畏惧外来的文化,对两者都泰然处之呢。「吃到饱」与「不太甜」,不也是值得的处事原则么。
在回程的飞机上,我旁边坐着一位高雄来的老太太,我将这段旅程写入日记,而她开始憧憬着新的风景。老太太坐下后,先是怯怯地和我打招呼,在意识到我也很愿意同她聊天后,热络地和我一路聊起来。她拿出随身装在钱包里的照片,跟我讲她家里的故事,我也说了说自己在台湾的见闻。当听我说到喜欢台湾的点心时,她两眼放光,从包里掏出了两个凤梨酥说要请我吃,我边笑着接过,边把座位下那个装着几盒凤梨酥的袋子再往前挪了挪。
蛋糕皮配料:
低筋面粉 65g 玉米淀粉 25g
黄油 30g 蛋黄 3 个 全脂牛奶 45g 蛋白 4 个
砂糖 40g 香草精 少许
芋泥馅配料:
香芋 250g
糖粉 35g 无盐黄油 30g 、炼乳 30g 奶油 120g
蛋糕皮做法:
1.将蛋黄打发至发白,加入黄油、牛奶和香草精,继续搅拌。
2.筛入低筋面粉和玉米淀粉,轻柔地搅拌均匀。
3.在另一只大碗里放入蛋白,分三次倒进砂糖,打发至软性发泡就可以。
4.取1/3蛋白霜加入蛋黄糊里。
5.把蛋白霜和蛋黄糊倒在一起,用橡皮刮刀上下翻拌直到混合均匀。
6.将面糊倒在模具里,用刮板把表面刮平整,放进烤箱上下火150度烤25-30分钟即可。
芋泥馅做法:
1.将芋头切块隔水蒸熟,压成泥,然后过筛。
2.在芋泥里加入炼乳和融化后的黄油,搅拌均匀。
3.奶油加入砂糖后打发,分三次拌入芋泥里,再过筛一次,放进冰箱备用。
*
将芋泥平铺在烤好的蛋糕皮上,捏住蛋糕的一端慢慢将蛋糕卷起来,然后用烘焙纸包好,放进冰箱冰 30 分钟就可以吃了。
- 本文节选自豆瓣阅读专栏 -
忧伤的时候,就吃点甜的
专栏
一种甜点/一段故事/一篇食谱
作者:相言最美丽
走过太多地方,我以「甜」会友。沿着全世界的道路,采集着各种味道的风景,一段故事、一种甜点、一篇食谱、一次心灵的游荡。
在现在这个社会,讲道理的人太多,发现小故事的人太少,希望每一篇小故事都可以为看得人带去一点味觉的冲击,发现生活的多元性。不开心的时候,就听听别人的故事,再就吃点甜的吧!
一位爱好烘焙的流浪者从各个地方搜集来的故事,有振奋的、有悲伤的、也有平淡却温情的。
一个甜点代表一段故事,听完之后,或甘之如饴、或意犹未尽、或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再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自己循着你所获取的故事的基调,按照每篇文章低端的食谱,亲自走进厨房里,做出你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