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
“物疑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圈层不同,见识和认知度也就不同。
喝茶和喝酒就是两个不同圈层人的选择。甚至有种说法认为:
喝茶的圈子会比喝酒的圈子更富裕。
虽然这种说法有待考量,但懂
喝茶的人,品味境界都不会太低。
什么是茶修?
茶修,是以“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为导向,通过对行茶的专业与艺术的表达,于生活中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进而借茶修为,以茶养德,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美好生命境界。
茶修,让我们在生活中时时澄明,自我觉知,自我修正,在忙碌的生活中打开一条通道,探寻生命中本有的宁静与光明。
通过一杯茶来照见自己,让每一杯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茶修”的真实意义。
你松了,通了,这杯茶就鲜活了。人与茶合一,究竟在哪里合一?是有通道的。我们的茶席讲究关怀。
每次行茶,我希望对每一片叶子是公平的。茶汤的最高境界,就是平衡。每片叶子的能量,都能从茶汤中均衡地表达出来。
专注地泡茶,在一杯茶中澄明自己。当你的专注和我的专注同频了,就会感动。这是专注的力量。
就在刚才,我们共同把心神交给了茶。那一下子,感觉自己入茶,入水,入音乐了。很是喜悦。在无为的状态下,才会有无为的到达。
当你借着一杯茶修静、修定,由艺而道、由道而修,才会觉得,这么多年是对不起这杯茶的。
艺,是艺术,是表层的表达;道,是精神层面的理念;修,则是回到生活,基于当下的行为。
茶修,是一种和自己的和解。是借茶修持,将理论落实于日常生活,真实地去做。
和静茶修 · 行茶十式
一、主客行礼
茶师入座,行15度示意礼,稍有停顿,同时行注目礼。
二、备茶
均匀取三段;旋转倾倒于茶则。
三、温器
紫砂壶:注水轨迹由外向内环绕,先里后外。
盖碗:翻盖注水,复原倒水。
四、投茶、摇香、传嗅
在壶(盖碗)温度最高的时投茶,以便醒茶和发香。
投茶:平衡;
摇香:三次,唤醒干茶;
传嗅:盖碗向上欠一条缝,切忌对茶呼气。
五、温杯
此时再用公杯的水温杯,水先不弃,以便保温。
以右手为轴向内温杯;手不可碰杯口,执2/3处;弃水时有送有收。
六、润茶
注水及出汤相对快一些。高冲、低斟、定点注水;要连贯、稳、力度准确、角度严谨。
七、泡茶
观:观照自己,觉知当下
止:知止中正,止语止念
行:践行。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八、分茶
双手,低斟细流,下斜45°斟茶,正式茶会忌交叉。
九、请茶
手容恭,与肩同宽,四指微微向外打开15度角,同时行15度示意礼,请大家取用茶。
十、品茶
左手持杯以为礼、右手托杯以为敬,感恩之心以为品。
双臂抬起,让身体中正平衡,呼吸放松自然。示意茶友饮茶之后杯子送回原处,方便斟茶。
一杯茶也让我们回到简单、单纯。茶是非常方便的入道阶梯。
通过静坐默观、喝茶焚香,都是在慢慢规范我们外在的行为,慢慢形成习惯,人的自觉性就有了。
为什么说看一幅字画也是一种内心的滋养?古人赏字画,香、光、时辰等等,都要一切刚刚好。
一幅画一定要是早上九点的太阳,从窗棱射进来,燃上一炉香,书童把画轴缓缓打开,这一天就品这一幅画。
一点一点品读,你说他怎么不宁静?
我们看东西,眼睛一扫,就看完了,其实是需要走进去的,这个意境,你想一下,画面就在眼前了。中国人的审美是往里走的。
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变成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