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姚尧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白宫:特朗普有信心本周完成谈判 ·  昨天  
参考消息  ·  “俄可能放弃被冻结资产”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台媒:王大陆还能回大陆吗?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爆料:美国拒绝共提涉俄草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姚尧

姚尧精读《声律启蒙》第5集

姚尧  · 公众号  ·  · 2019-09-09 14:58

正文

——文中加着重号的是入声字

该对添字还可对作:

——出自清·李渔《慎鸾交·债饵》:“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被我 故意作难,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少不得我前脚走到,她后脚自会 赶来。”表面上推辞,暗地里接受,比喻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


——出自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 楼。”鲜花明艳,垂柳浓密,形容春天的景象。宋·陆游《游山西村》 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后人常用“柳暗花明” 来形容在困境中迎来转机。


——出自元·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 难防。”比喻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攻击伤害。


——出自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 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意指背弃黑暗的旧势力,投靠光明的新力量。


——出自唐·杜牧《早雁》


——出自唐·李商隐《灯》


——出自宋·陆游《夙兴》


——出自宋·韩淲《晚春》


——出自宋·徐玑《渌波亭寄泊晨起有感》


——出自宋·林东屿《野色》


上智:上等智慧。语出《论语·阳货》:子曰:“唯上智与下愚 不移。”孔子将人根据智力水平分成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等,这句话 的意思是说,唯有上等智慧和下等愚笨的人是不容易被改变的,言下 之意是绝大多数的中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汉·王符《潜夫论·德 化》上记:“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众。”南朝宋·范晔《后 汉书·杨终传》记:“上知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民,要在教化。”


中庸:中正平和。语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中庸除了与上智、下愚并列亦表示中等平庸之外,更多的是 用来形容中正平和之道。孔子的孙子子思曾以“中庸”为题写过一篇 文章,讨论人生的道德修养。文章被收录到《礼记》中,至南宋时朱 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大学》《孟子》并列为“四 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孔子关于“中庸”的名言,“君 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 行违反中庸之道。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 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行肆无忌惮。


“中庸”还可对作:

——出自宋末元初·王义山《偶成 其一》
《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所作的一篇文章,被收录到《礼记》 中,后被朱熹将其抽出,与《论语》《大学》《孟子》并列为“四书”。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这被后世视为“孔门正宗”。


《大学》上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中庸》上写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故诗人将两书中的核心术语提取出来作对。

镜奁:盛放梳妆用具的匣子,又称“镜匣”、“妆奁”。

衣笥:盛放衣物的方形器具,多用竹子编成。


“镜奁”还可对作:

——出自清·孙原湘《无题和竹桥丈韵》


——出自宋·戴表元《秦题孙使君池馆》


“衣笥”还可对作:

——宋代·李曾伯《挽吴总干 其二》


——出自明·罗钦顺《奉呈大人封君》


舂:将谷物放在石盆里捣碎去壳。去壳后的谷物被称为“米”, 壳子被称为“糠”。用来盛谷物的器具称为“臼”,用来捣谷物的木 棒称为“杵”。“舂”本是动词,作名词时意为舂米的人或舂米的声音。


“野杵”还可对作:

——明代·申佳允《赈饥》

淅淅:风雨声。

叟叟:淘米声。


“杵”字还可对作:

——出自宋·刘克庄《落梅 其二》


——出自唐·吴大江《捣衣》

砧:捣衣石。“砧杵”也常连用,指捣衣用的石头和棒槌。如唐·温 庭筠《池塘七夕》记:“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宋·陆 游《秋思》记:“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村舂”还可对作:

——出自唐·杜甫《村夜》


——出自元·卢琦《分水关和朱明仲韵 其二》




灼烁:光彩明艳的样子。

蒙茸:百草丛生的样子。


“灼烁”还可对作:

——出自唐末宋初·徐铉《依韵和令公大王蔷薇诗》

低昂:高低起伏。

参差:长短不齐。


——宋·孔武仲《介之会徐氏家饮薄暮不归为诗招之》

氤氲:云气弥漫的样子。


“蒙茸”还可对作:

——出自宋·陆游《拥炉》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出自明·林光《德藏寺和嘉兴徐郡守题壁 其一》

缥缈:若隐若现的样子。



九夏:指夏天,因夏季有九十天,故称“九夏”。

三冬:指冬天,因冬季有三个月,故称“三冬”。


九夏对三冬的对子很多,如:

——出自元·丘处机《奉诏回作》


——出自宋·周裕《啸岩》


“九夏”还可对作:

——出自宋·韩琦《别潭》


——出自宋·方信孺《龙隐岩》


“三冬”还可对作:

——出自唐·罗隐《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复重过 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

曼倩:即东方朔,字曼倩。《汉书·东方朔传》:“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 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 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 言。……’”这里的“三冬”不是指冬天的三个月,而是指三个冬天, 即三年之意。后常以“三冬文史”来形容勤奋读书,如明·顾炎武《寄 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记:“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 自掩扉。” 元·李质《题读书岩》记:“不图文史三冬足,常有烟 霞五色浮。”元末明初·丁鹤年《岁寒书屋》记:“若非文史三冬足, 安得功名百世垂。”


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是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原是养国人,养国被楚国灭亡后,养由基成为楚国大夫。相传 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史 记·周本纪》上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 百发而百中之。”常仅以一箭便可射中敌人,故称“养一箭”。


——出自明·严而舒《秋日志感次和佘素思明府 其一》


戏马:台名。相传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后,曾建立一高台,在台上观看将士操练马术,故称“戏马台”。


“戏马”还可对作:

——出自明·王弘诲《歌风台(沛县)》

斩蛇: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典出《史记·高祖本纪》:“高 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 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 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 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 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 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 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 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汉高祖刘邦在沛县担任泗水亭长时,为县 里押送一批刑徒前往骊山服役。很多刑徒在半路上逃走,刘邦估计等 走到骊山,刑徒基本上就都逃光了。于是,刘邦在走到丰邑以西的沼 泽地时停下来饮酒,当夜就把这些刑徒全部释放,对他们道:“各位 都走吧,我也不想再回去了。”刑徒中有十几位壮士表示愿意追随刘 邦。刘邦带着酒意,在夜里径直穿过沼泽,派一个人到前面去探路, 探路的人回来报告道:“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 刘邦喝醉了,道:“壮士走路,有什么好怕的!”于是走到前面,拔 剑将蛇斩断。蛇被斩成两半,道路由此让开。又走了几里地,刘邦因 酒醉而卧倒。后面跟上的人走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位老妇在夜里哭 泣。众人便问老妇为何哭泣,老妇道:“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哭 泣。”众人问:“你的儿子为何被杀?”老妇道:“我的儿子是白帝 的儿子,变化为蛇挡在路上,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所杀,所以我在此哭 泣。”众人都以为老妇不诚实,正准备打她,可老妇却忽然不见了。等后面的人赶上,刘邦才睡醒过来,这些人将刚才的事告诉刘邦。刘 邦心里大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跟随他的人也对他越发敬畏。


沐猴:即猕猴。典出《汉书·项籍传》:“韩生说项羽曰:‘关 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 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翻成白话的意思是:韩生建议项羽道:“关中有山河为险阻,四 面都是关塞,土地肥沃富饶,是可以用来定都称霸的。” 项羽眼见 秦朝宫室都已焚烧残破,心里又一直想着东归,遂道:“富贵不回故 乡,就好像穿着绣花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有谁知道!”韩生退出道:“人们都说楚人不过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而已,现在看来果然是如此。” 项羽听说后,便将韩生烹杀了。

当时项羽已经入主关中,原本是有机会安定天下的,所以韩生建 议项羽将都城定在关中。可是项羽却总想着富贵还乡,因此韩生骂项 羽是沐猴而冠,意思是指项羽虽然在表面上以武力平定了天下,可内 心里却只惦记着自己的老家,心心念念想着的就只是要“富贵还乡”, 完全没有称王天下的志向,就好像猕猴虽然在外表上戴上了人的帽 子,但心里依然是个兽类。


蟠龙:蛰伏于地而尚未升天之龙,其形作盘曲环绕之状,又作“盘 龙”。古代建筑常以龙装饰于梁柱之上,故也将这些龙称作“蟠龙”。东晋时,桓温父子的斋中画有蟠龙,故称“蟠龙斋”。《晋书·刘毅 传》记:“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毅 小字盘龙,至是,遂居之。俄进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蟠龙”还可对作:

——出自清·杨二酉《南巡纪事 其四》


——出自明·顾璘《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四首 其三》



擘:分裂,掰开。

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

毕卓:字茂世,东晋名士,官至吏部郎。《晋书·毕卓传》记:“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 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意思是:毕卓曾经对 人说:“要是能有一艘船,船上装满几百斛酒,船的两头堆放四季的 甘甜食物,然后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蟹螯,在酒船中吟咏,便足 以了此一生了。”

鹤氅: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外套,也用来指称道袍。

王恭:东晋名士,字孝伯,曾以中书令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 事,任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刘 义庆《世说新语·企羡》记:“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 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 意思是:孟昶还没有发达时,家住在京口,曾经看见王恭坐着高车, 穿着鹤氅裘。当时正下着小雪,孟昶在竹篱后偷看着他,赞叹道:“这 真是神仙中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