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Perplexity超级碗“0预算”营销,仍 ... ·  6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100万免费 ... ·  昨天  
白鲸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 ·  2 天前  
阿里开发者  ·  Spring容器的本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头条

出差32次、飞行40704公里,我看到了中国最真实的贫困

今日头条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0-10-17 09:45

正文

说到贫困你会联想到什么?

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基础设施差……我们眼里的形容词,却是贫困地区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2017年开始,我们扶贫团队深入到最贫困的地方,培训当地新媒体人才,让他们能自主生产内容形成传播,通过信息精准分发,让贫困地区美景好物走出大山。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因此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贫困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一位在头条学院扶贫达人培训班担任助教的同事和我们分享了她这些年的感悟。2018年12月开始,她带过30个新媒体班、接触过近3万名学员。出差32次、飞行40704公里后,她看到了很多真实的贫困,也看到了信息扶贫带来的变化。

以下是她的自述:


丨贫穷就是什么都没有

2018年12月加入扶贫团队担任培训助教之前,我从没接触过扶贫项目,更不知道真正的贫困是什么。

我在哈尔滨城里长大,大学毕业后便到了北京工作。在奶粉公司做过培训,也当过新零售公司的客户经理,接触的都是城市中产。朋友们知道我在扶贫团队后说,你来扶我。我说,别开玩笑,你跟我出差一次,就知道真正的贫困是什么样了。

以前,我对贫困也没有认知,以为住在农村,过相对原始的生活,比如窗户破一点、灶台脏一点,生活用品简陋一点。当我真的到了山里,很多人连最普通的灯都没有。 一个地方,不是简陋一点就贫困了,而是什么都没有。

一次,我们去河北张家口一个农村。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平房。整个村子的十几户人家,每户只有一到三个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除了在荒山上种些小米,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日常娱乐就是坐在墙根晒太阳。

河北张家口农村

还有一次,在贵州黔东南州的懂蒙瑶寨。这是一个传统苗族村落,木房子,一盏灯都没有。从外面看,黑漆漆的。走进去,只有一个大炉子,没有任何现代生活设施,也黑漆漆的。

这些景象,我从没看过,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我以为我们的生活差不多了,可能大家生活都差不多了。但其实不是的,在深山那一边,还有一些没被看到的人。

按照目前的脱贫标准,一个贫困户只要年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以前觉得4000元算什么,可能就是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可能还不够。但这笔钱对贫困地区的人们,很难。

地理条件限制、物资匮乏、基础设施差……各方面原因导致了贫困。他们自己种的东西,比如云南红米,本身在电商平台没有竞争力。即便生产电商平台最好卖的水果,也因为交通不便、没有物流,在当地卖不到只能烂掉。

我们去做贫困地区今日头条、抖音创作者的新媒体培训,就是希望可以帮助他们生产优质内容,被更多人看到,给他们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带来转化,进而改变他们的生活。

丨靠自己的力量越过越好

2019年4月,我第一次做线下培训,去的贵州省荔波县。荔波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多山,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却少有人知。直到今年3月,才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荔波小七孔景区

在这里,我培训的第一个学员叫蒙学俊。他8岁时因患流脑导致双耳全聋,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到五年级,因家庭贫困辍学了。但他自立自强,学过家电维修。我们去荔波时,他在旅游商业街上经营着一个十多平米的铺子,卖枇杷、乌鸡蛋、茶叶等其他残疾人和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和制作的手工艺品。

他们的收入很零散,没有保障。有时候还会被人质疑是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才假装残疾。我们去的时候,街上基本没人,店里也很冷清。

我们的培训任务就是教他们使用今日头条和抖音APP,最好能开起自己的线上店铺,直接获得收入。培训是很细致的,具体到手机如何拍摄,怎样构图更美观,怎样根据热点取标题,什么时间段发布内容更容易被看到等等。

很多人觉得有些人穷,是因为不努力。但去培训,每次讲解完,大家都会聚精会神地看着你,求知的目光特别真诚。那个时刻,你会觉得,他们不是不努力,只是被地理空间限制了。

培训后,解答部分学员疑问


整个培训过程中,蒙学俊都很兴奋,也很热情,我们靠写字和在电脑上打字交流。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两三个小时后就学会了基本操作。当时他给我们泡了壶茶,我就拍茶的视频给他做示范,告诉他怎么添加音乐、改封面、加话题。我告诉他,想要被更多人看到,最好关联话题。他用气声和我说“荔波都是好风光”。

临别时,他虽然说不出话,但一直用嘴形很夸张地说:“我们山里都是好风光”,说完还伸手指着旁边的山让我看。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那次,我们在今日头条和抖音做了“荔波dou是好风光”话题推广,截至目前话题浏览量近3亿。当年“五一”假期,带动荔波游客同比增长65.98%,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同比增长68.11%。

后来,我一直关注着蒙学俊的抖音账号。他拍摄的内容在一点点进步,不抖了,也会剪辑了。现在,他的视频中有好几个播放破万,他在今日头条的山货店铺也帮贫困户们销售了5万元的农产品。

看到他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真的非常有价值。以前在奶粉公司,公司说一年销售了x亿元的奶粉,这里有多少价值是我贡献的、具体帮助到多少妈妈我也不知道。现在在互联网公司,我依旧是个小螺丝钉,但起码,我确切看到我们培训的7.7万名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因为我而发生着变化。

丨一个系统性工程

蒙学俊们的成长,让我对“造血式”扶贫充满了信心。以前,我的想法很狭隘,觉得扶贫就是捐钱捐物。现在,我知道我们的扶贫模式更长久、更可持续——我们输送技能,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持续收入,过上小康生活。

我们不会主动给培训对象很大的流量,让他去短暂地卖一些东西,而是会抓内容和基底,培养好创作习惯后,他们才能长期受益。

我的学员中,有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叫丁浪。他的家乡贵州德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5年,他响应家乡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号召,返乡电商创业。水果等农产品季节性强、物流要求高、售后繁琐,他的团队遇到很大麻烦。2018年,创业团队解散,只剩下他一个人。

那时候,他参加了我们的培训。了解抖音的调性和内容传播机制后,他很快掌握了技巧。一条播放量超过1000万的视频,就帮当地老乡卖出了5000单紫薯。前几天,他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小店某个品类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0万元,能够帮扶周边十几个贫困户了。

他的小店才开了一年多,每个月能卖几千单是特别厉害的。现在,他在当地建立了MCN团队,还经常被邀请去县里讲新媒体运营。以前需要我们培训、帮助的人,开始指导其他人发视频、建店铺、卖农货。真好。

还有很多像丁浪一样的学员。河南鹤壁牛横岭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昕,通过抖音,让这个省级贫困村生产的红薯粉从滞销到供不应求。被媒体报道后,很多读者为了吃到牛横岭村的粉条,专门打电话到报社打听“粉条书记”的联系方式。现在,老乡们的粉条不会再囤积在手里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