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大本营
军武大本营,以敏锐视角剖析当代社会。我们拒绝以“震惊”“吓尿”等轻佻字眼忽悠众人,输出高价值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1743天,299万...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大本营

“运输大队长”蒋介石到底跟“统一”红烧牛肉面有什么关系?|轻武专栏

军武大本营  · 公众号  ·  · 2020-11-22 12:58

正文



台湾媒体天天胡扯大陆人吃不起泡面,吃不起茶叶蛋、吃不起榨菜......好像泡面这玩意在他们那很贵有一样。

问题来了,红烧牛肉面到底是从何而来?

现在我们平时在饭馆里吃到的牛肉面,一部分是起源于甘肃的“兰州牛肉拉面”,牛肉通常是切片的,汤比较清。而另一部分牛肉切块,拌有辣酱,味道更加浓烈的牛肉面,则是来自于台湾。

在两岸关系缓和后,大陆和台湾交流增多,台湾牛肉面得以来到大陆,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美食,更是成为泡面中最受欢迎的一款口味“红烧牛肉面”。台湾的饮食习惯接近于福建,众所周知,东南沿海一带的饮食相对清淡,为何会产生出“重口味”的牛肉面呢?

▲其实台湾牛肉面是
蒋介石给我们开的玩笑

一碗牛肉面,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从历史上看,牛肉和面条这两样东西,台湾都不具备天然产生的条件,这倒不是说台湾没有牛,牛是有的,但在农机普及以前都是耕田的工具,杀了吃肉,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自断生路。

▲倒不是说台湾有多牛
只不过牛肉面卖得好而已

所以,即使是数十年前,在台湾乃至东南沿海一带,寻常百姓家的菜单上是不会有牛肉的。面条要用面粉做,面粉则是用小麦磨成的,小麦喜冷喜旱,不适宜在台湾地区种植,所以面条这种东西也不会在台湾自然产生,一定是“外来物种”。
据今天的美食家们考证,台湾的牛肉面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源于高雄岗山的“眷村”。说到牛肉面,或者是其它一些台湾美食,就一定绕不开“眷村”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桃园市的“忠贞新村”是第一座兴建的正式眷村,
由于要“反攻大陆”,
所以眷村被定性为临时性住所,建筑质量不佳
眷就是“军眷”的意思,对应于我们印象中的“军属”。那么“眷村”就是军人家属的居住区,可以理解为台湾的“部队大院”。通常都认为,眷村产生于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退守台湾之时,而实际上作为军队附属的眷村最早可追溯到三十年代,这也好理解,哪怕没退到台湾,军属也得有个“家属区”吧。


即使是台湾地区的眷村,也不完全是在1949年之后才有的。早在抗战胜利后,前往台湾驻扎的军队,其家属便在军营附近自发形成了眷村,不过这时的数量还不多,因为更多的部队还在大陆打内战。

▲台北101大厦所在地段原本
是“44兵工厂”所在地,
附近着好几个附属的眷村

眷村真正爆发式地出现,当然还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大量的军、政、工人员突然涌进小小的台湾,随之而来的家属可能数量更多,他们需要住所,需要生计,除了国民党政府提供的房屋之外,军眷们还自己动手搭建很多简易建筑,顺便还得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

▲铭传大学的女学生在军训,
蒋介石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准备反攻大陆
至于普通百姓和军人的生活只能说是勉强维持
蒋介石退往台湾时,带走了所有的黄金储备,但这些资源的首要用途并不是搞生产或保障官兵的生活,而是用于反攻大陆的军事准备,所以国民党军官兵普遍的生活水平可以用清贫来形容,收入仅及普通公务员的三分之一,不够用是常态,家属们做点小买卖,能起到维持生计的作用。

小买卖做什么好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早期到海外谋生的华人,干得最多的就是开中餐馆,这些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外省人”,当然也会把餐饮作为首选。

▲台湾眷村博物馆中陈列的山东馒头铺
眷村居民来自大陆各省,饮食五花八门,川菜粤菜东北菜,包子油条大水饺,哪里的都有,什么样的都有,等于是把中国各地的风味浓缩其中了。因为这些“眷村口味”只能使用台湾本地食材,所以没法做得像家乡那样正宗,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结果就“杂交”出了新菜式,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新口味。

除了底层老兵和军眷外,当年国民党的大员们也从各省带来了不少一流厨师,他们也会自己开店,所以川、湘、淮扬菜在台湾都有市场。

▲驻在高雄岗山的国民党空军人员及家属
“台湾牛肉面”大抵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前面已经提到,它源自于高雄岗山的眷村,而高雄正是国民党空军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空军和牛肉面有什么关系?难道是飞行员特别爱吃牛肉面?其实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在国民党空军中四川人比较多。

抗战前培养的飞行员在战争初期损失殆尽,后来补充的空勤和地勤人员,多数就来自大后方西南地区,并且一直服役到内战时期,位于高雄的“空军军官学校”,干脆就是直接从成都迁来的。

▲1949年11月搭乘“执信”轮撤往台湾的国民党军

在内战中一败涂地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只能退往台湾——凭借海峡的天险,才能欺负一下海空力量几近于无的“共军”。“迁台”非常匆忙和混乱,海空军撤退相对顺利(自己就有船有飞机),而陆军就得纷纷挤上轮船,飘洋过海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其中有些人因为远离战场,信息不通,并不知道前线兵败如山倒,莫明其妙的就被拉上了一条大船,来到了台湾。

当时究竟有多少人涌进台湾,甚至连蒋介石自己也不甚清楚,从50万到300万,有好多种说法,据今天的史学界研究,120万大概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字,占到当时台湾人口的七分之一。

▲电影《太平轮》就是很好的例子
撤到台湾的不只有军人,还有大量各种平民

在来台的国民党军中,海军约一万人,空军约两万人,陆军占大头,有13个军,41个师,约60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被抓壮丁抓来的,本就极不情愿,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被也是被圈在军营里,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在两岸严重敌对的情况下,归乡几无希望。
▲蒋介石视察台湾精锐部队

即使退伍,老兵仍然难回故土,国民党惟恐退伍军人偷偷回到大陆老家,一去不返,致使台湾兵员缺额,“反攻大陆”人手不足,影响“稳定”,长期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以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始终是两蒋统治时期的基本政策,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才告解除。

▲国民党发给军人的“授田证”
承诺“光复大陆”之后就能分到土地
就如今来看,和废纸无异

回不了老家,在台湾新成个家行不行呢?也不行,国民党为了显示反攻的决心,不断强调很快就能“反攻大陆”,“打回老家”。如果有军人在大陆已婚,但妻子“滞留匪区”,那么婚姻关系就仍然有效,只是要等到“反攻胜利”才能团圆,

这种情况就很尴尬了——在台湾另娶,就犯了重婚罪,留在大陆的配偶联络不了,又无法离婚,甚至就是未婚的普通士兵,也不鼓励结婚——有了家室,就没有“反攻”的动力了。

▲这部电影中的士官长
就是一个被抓了壮丁的山东人
天天隔海遥望大陆
但最终也没能回得了家乡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禁婚令”不人道,但解决方案却是另一个更不人道的“特约茶室”制度,其实就是变相的慰安妇,2014年的电影《军中乐园》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形。然而,画饼式的承诺,制度化的公娼,都形同鸡血,并不真正解决问题,也许只有家乡的口味,还可以略略抚慰一下老兵们的离愁。


▲台北永康街牛肉面
于是,那些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国民党空军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就尝试着用台湾本地的食材做出了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酱,加上红烧汤头,再放些美国罐头中的大块牛肉,用于佐食面条。老兵们这样做原本只是为了抚慰乡愁,满足一下自己,没想到久而久之在原本不吃牛肉也不吃面的台湾做出了名气,成为岗山乃至台湾的特产。

▲孙连仲将军(前排右一)来到台湾后经营餐饮
远离了军界

“川味红烧牛肉面”就这样诞生了,这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很多老兵的生计,在台儿庄战役中痛击了日军的两位将军孙连仲和庞炳勋,来到台湾后也以开餐馆,卖牛肉面为生,但他们开店的原址已经不好找了。

至于为什么出名?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碗红烧牛肉面,无意中诞生了各地食客都能接受的口味,甚至可以说取得了全国大多数人口味需求上的最大公约数,很少听到有人连红烧牛肉面都不能凑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架构师之路  ·  1743天,299万...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汉初名相萧何到底是怎么走上“腐败之路”
7 年前
每日英语  ·  口语天天学
7 年前
Cocoa开发者社区  ·  我们要重造这些经典的手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