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一部《水浒传》,洋洋八十余万言,被誉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在这部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经典中,笔者却读到了很多的自贡方言。捧读水浒的过程中,有时感觉就是在听一个自贡老者儿操着卷舌娓娓道来。有些趣味,做了罗列,在此絮叨。
(资料图)
词语是语言体系的“狐狸尾巴”,在日常对话及娱乐段子中,我们的“椒盐普通话”之所以会轻易暴露,就是因为那些方言词语的偶然出现、无意出卖。比如“向火”这事,新生代自贡人基本都脱口而出说“烤火”了,但上了年纪的依旧会招呼大家来“向火”。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那儿的冬天比较冷,那儿的人们就都离不了“向火”,全书至少有十处“向火”。当然,小说是离不了情节的,书中的林冲、武松、潘金莲等等知名人物,在“向火”时都喜欢把故事整“燃火”。
把“吃”读成“喰”“期”也是自贡人的语言标志之一,也经常被丢进段子做笑料,不知道水浒传里的阎婆惜是不是我们大自贡的人,反正她曾笑着说:“黑三那厮乞嚯不尽……”。另外一些自贡方言词语,在《水浒传》里也多有现身,且意思用法与现今的自贡话差不多,比如“争嘴”、“声唤”、“摌”、“怄”,以及给地劣星取的那个“活闪婆”的外号。
(资料图)
自贡人说话,在猜测某人年龄的时候,喜欢减去几岁,以说明对方显年轻、身体好、会保养。但是,如果称呼别人,却很喜欢把人提高一个两个辈分,自贡话对此解释为“跟斗娃儿喊”。曾经我的一个同事就被别人对她的称呼整得哭笑不得:同事五十来岁,那次行走在沙湾,一个满头银丝、颜值至少有七十岁的老婆婆向她问路,开口就呼其为“婆婆”。这种“抬爱”的“尊称”,在《水浒传》里比比皆是,最常见的就是男人喊妻子为“大嫂”,妻子呼男人为“哥哥”,李鬼夫妇这样喊,林冲、武大夫妇也是这样称。让人晕菜的是燕青与许贯忠互称“兄长”,这就让人犯难啦:他俩究竟谁大谁小?可以理解的是宋江称呼自己小蜜阎婆惜为“好姐姐”,与现在略有不同的是阎婆(阎婆惜的母亲)称呼自家闺女为“姐姐”——目前自贡人称呼自家闺女貌似都是“大妹”“幺妹”之类。
自贡话里还有一个特别的语法,那就是很多词语里男女不分。例如富顺人有时把姑姑也成为“爸”,大山铺那儿有些人称呼叔伯及其妻子均为“大大”,曾听一友人讲话时说“我二大大”,随即补充“女的”。最普遍的情况是,“两娘母”可以包括母子、母女,同理,“两爷子”也是包括父子、父女的,普通话里细分的兄妹、姐弟、兄弟、姐妹,在自贡话里统统可叫做“姊妹”。在《水浒传》里,燕青既要拉近与李师师的关系,又要避免李师师的性骚扰,互通年龄之后,就说“愿拜为姊姊!”与之相反,无论指代“男男”,还是想说“男女”,书中都喜欢称呼“男女”,有表示“不男不女之人”的贬低意味,手指着一群男兵可以蔑其为“男女”,甚至燕青独自求见宿太尉时也自称“男女”以自贱示谦,说“男女是梁山泊浪子燕青。”
(资料图)
诗句民谣,应属韵文,本该押韵,可是《水浒传》里好多诗句民谣用普通话读来却韵味不足、甚至根本就不押韵,而用自贡方言一读就韵味朗朗。比如周通强抢刘太公之女,众小喽罗齐呼壮威:“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个娇客。”这道贺词,普通话读起来就很别扭,自贡话一上场,“窄、客”马上就乖乖押起韵来。同样的,还有人物出场推荐语:“蚱蜢头尖光眼目,鹭鸶瘦腿全无肉。路遥行走疾如飞,扬子江边王定六。”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读起来,这里只有“肉、六”两个字押韵,其实,我们只要换上自贡方言,第一二四句马上就押上了“物”这个韵脚。
相同情况的还有燕青后来给宋大哥的告别信:“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脱却风尘过此生。”普通话语境下也只有第一四句押韵,但是,自贡话里总是把“荣”读成“云”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又成了完美的一二四押韵啦?再回过头来看看身边,其实很多“名句”由于受到时间的演变都有这种情况,比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只见到贼娃子吃肉,没看到贼娃子挨打”,还有据说是苏东坡的名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及广告语“成都地铁,城市一脉。”于此想知,各位看官是否读出了上述几句的独特韵味?
说来说去,自贡方言也罢,北方口语也罢,都是汉语大家庭的一员,它们有共性是肯定的,它们有差别是自然的。只是,能在一部名著中找到这么多自贡方言的影子,肯定是会让自贡读者亲切的、欢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