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暴富神话,引发了今年人人谈“区块链”的奇景。
区块链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一项技术,巨大的“钱途”,突然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其中。其实,区块链并非横空出世,它本身就带着互联网基因,
TAB
这些互联网企业谁都明白其中利害,早就已经枕戈待战。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互联网领军企业的布局,异常低调,并且早已表态不玩币圈不碰
ICO
。马化腾曾指出,“区块链是个热门话题,很多游戏公司在发数字货币,但腾讯不会发。”马云也曾说,“比特币技术功能非常强大,但我们对比特币非常小心。”
那么,
急于与币圈“撇清关系”的互联网巨头们,到底会如何布局区块链?它们的思路,有哪些共性?会如何推动行业创+?
TABJM
区块链版图一览:各自布局路径如何?
A
腾讯
早在
2015
年,腾讯就开始布局区块链。腾讯的路径是,先成立了区块链研发团队,确认技术路线后,再一步步开始发展完善。目前,区块链已经应用于金融、医疗、游戏、公益等等领域。
腾讯是第一批通过可信区块链测评的企业;微黄金是腾讯在做区块链项目时实验的第一个内部落地的商业场景,由腾讯来提供联盟链的底层技术支持,银行等多个节点共同参与记账。
在
2018
年
4
月,腾讯发布旗下首款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游戏融合
AR
、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将诞生的
1150
亿只猫咪,而且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并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永不消逝。
B
阿里
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早已从
2016
年开始,涉及面十分广阔。
2016
年
5
月,马云投资的恒生电子以
400
万美元投资了智能合约公司
Symbiont
。
7
月,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首先应用于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后又延展到互助保险的应用。
10
月,阿里与微软、小蚁、法大大等合作开发
“
法链
”
,推出基于阿里云平台的邮箱存证产品。
2017
年
3
月,阿里和普华永道合作,用
“
区块链
”
等新技术共同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搭建更为安全的食品市场。
8
月,阿里健康与江苏常州市合作推出我国首个基于医疗场景的区块链应用
——“
医联体
+
区块链
”
试点项目。在
10
月,蚂蚁金服
CTO
程立首度披露了未来的技术布局
——“BASIC”
战略,其中的
B
对应的就是区块链
(Blockchain)
。同时,技术实验室宣布开放区块链技术,支持进口食品安全溯源、商品正品溯源等。
在
2017
年
11
月,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雄安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将承建数字雄安区块链实施平台。同月,天猫国际宣布升级全球原产地溯源计划,未来将覆盖全球
63
个国家和地区,
3700
个品类,
14500
个海外品牌,也将向全行业开放,赋能整个行业。
2018
年
1
月,阿里巴巴上线蚂蚁区块链,主打“区块链
+
公益”,溯源每一笔善款。
根据知识产权产业媒体
IPRdaily
发布的
“2017
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
”
显示,中美巨头都在加码区块链技术布局,中国入榜企业和机构占比
49%
超过美国,其中阿里巴巴以
49
件排名第一,这些专利全部出自于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BAT
、蚂蚁金服对于区块链的技术的探索都十分低调,且非常忌讳被外界与
ICO
、数字货币等同,针对相关的错误报道,阿里云、腾讯等都曾做过声明。
在
2016
年
7
月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程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本没有考虑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的应用。
C
百度
对于百度来说,其提前布局,金融是区块链落地的重点场景。
百度此前推出的
“
莱茨狗
”
,事实上这个产品只是被百度金融用来展示其公有链技术实力的一个营销。
在业务层面,百度区块链在去年下半年加快了落地步伐,最重视的是金融特别是
ABS
项目的应用。百度最具优势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也有很多结合点。区块链可以实现数据的记录共享交换,给
AI
提供数据基础;反过来,区块链的重要能力智能合约和分布式存储,也可以用
AI
来不断训练,进而提高合约和存储效率。百度金融已在分别应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未来将金融
+
区块链
+AI
结合是水到渠成。
D
京东
比起
BAT
,京东算是新秀。
但也在
2017
年,京东集团作为全球新零售巨头,集团业务生态覆盖零售、金融、物流诸多场景,也对区块链网络,展开布局。
2017
年
7
月,京东发布区块链防伪追溯开放平台,面向京东生态内的品牌商免费开放。
2018
年
1
月
31
日,京东物流正式加入全球区块链货运联盟,成为国内加入该组织的首家物流企业。
2018
年
3
月
22
日,京东区块链技术实践白皮书发布,旨在打造信任经济。根据京东白皮书得知,目前京东区块链技术潜在应用有供应链、金融、政务及公共领域、保险防欺诈、大数据安全五个领域。
另外,京东将全面推进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区块链
+
物联网、区块链
+
人工智能、区块链
+
大数据、区块链
+
公益慈善、区块链
+
医疗、精准扶贫、区块链电子发票、区块链合同资质数据存证、供应链数据积分激励、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
京东集团有真正的区块链应用场景需求,在一些动产评估、交易结算、二手买卖、商品一致性、资质备案、供应链追溯、慈善公益、合同防伪、电子发票以及开放
API
都有实际应用可能。
E
小米
小米试水区块链始于
2016
年与欧莱雅的一次数据对接合作,在双方的数据梳理与匹配中采取了区块链的加密式方法,在项目的启动过程中也正式成立了米链团队。
除此之外,小米还做了加密兔以及其他项目。加密兔主要针对
C
端用户,它属于稀缺性电子宠物,也就是数字收藏品。玩家可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兔子,长得不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功能,就是用来娱乐的。这是小米在区块链
To C
产品的一个尝试,这个团队也在尝试其他的相关应用。
米链团队是小米集团里最早开始研究区块链应用的,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久且投入最大的团队。小米公司的区块链应用尝试比较活跃,其智能产品部也在不定期推出相关新产品。
对于小米来说,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在于保护了数据的所有权。数据价值愈发凸显,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趋势也在凸显,如何让数据的使用不侵害所有权,是区块链有望解决的问题。
小米的米链负责人认为,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后,数据价值可以在很多场景使用。比如营销区块链背后的一些场景,涉及到
DMP
、反作弊等。
互联网巨头们区块链布局
有何特色与共通之处?
A
布局都非常早,
2015
年就已开始
在区块链被热炒之前,这些巨头都已开始布局。早在
2015
年,
BAT
开始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布局,百度和腾讯在
2015
年组建了团队,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在
2015
年成立了兴趣小组。
毕竟,对于这些革命性的技术,互联网巨头们的敏感性,肯定更高。只是由于币圈的造福神话,区块链这一专业概念,才被推至大众市场,被普通人规模化认知。
B
谨慎而低调地布局,做了却不怎么说
互联网巨头们在区块链方面的布局整体来说显得非常低调,对于区块链技术显得十分理性,部分巨头踏踏实实在做技术布局和寻求有效场景,正在区块链技术普及中发挥关键作用。
但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距离普及还有不小的距离,除了标杆应用尚未出现外,还有很多的技术瓶颈,特别是性能和规模间的矛盾、零知识证明、跨平台多链互联等等,而这些都还需要巨头去突破。
因此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对于区块链的布局都还显得较为低调,鲜有大规模宣传。更多是注重技术的探索,且非常忌讳被外界与
ICO
、数字货币等同,针对相关的错误报道,阿里云、腾讯等都曾做过声明。
比如阿里云就曾辟谣称:阿里云绝不会发行任何比特币之类的虚拟货币,也不会提供任何所谓的“挖矿平台”。对于虚假报道,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腾讯在一次声明中说:腾讯区块链从未以任何形式参与代币发行或交易相关活动,也未与任何机构展开此方面的合作。
BAT
、蚂蚁金服如此谨慎不难理解,在当前的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助于巨头的背书来做坏事。在实际行动上,蚂蚁金服等最具代表性的区块链技术玩家,也从未向数字货币、
ICO
迈出半步,这体现出科技巨头的担当和不炒作不跟风的技术价值观。
C
很早就都明确不碰
ICO
,更注重将区块链应用到公司业务中
虽然互联网巨头对区块链一直积极布局,且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对于
ICO
及发币上却十分有默契,很早之前就表态拒绝触碰。
马化腾在今年两会上发表了自己对于区块链的看法,“区块链是一个好的技术,但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需要建立有效的应用模式,腾讯也在积极探索区块链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他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好的,但怎么用好是另一个方面。如果做数字货币
ICO
,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风险的。现在数字货币虽然很热,但是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我们不考虑发币。”马云也曾表示,对于比特币没有太大兴趣。虽然比特币技术功能非常强大,但还是得非常小心的对待比特币;李彦宏在谈到区块链时也表示,虽然区块链技术非常有革命性,但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除了在不碰
ICO
这一决定上的不约而同以外,三大巨头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机构都以金融业务为主,不同之处在于,百度更重视在金融这个场景上做深,有了规模化的业务应用,区块链已经用到生产中,快人一步;而阿里则追求广度,在各个场景进行落地试验;腾讯则是先在金融这个特定场景吃透验证后,再逐步应用到游戏场景中,暂时还不求规模化应用,而是试探性应用。
D
强化对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
在
TABJM
的区块链版图中,我们发现他们都在强化对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众所周知,专利技术在技术发展和公司发展的初期、中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来居上的阿里成了区块链领域专利技术的领跑者。目前拥有着
43
项专利的阿里,已经成为国内拥有区块链专利最多的公司。目前蚂蚁区块链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食品安全溯源、商品正品保障、房屋租赁房源真实性保障甚至公益中,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场景。
腾讯在
2015
年也已成立区块链团队,
2016
年起开始自研区块链底层技术,
2017
年完成底层技术完整积累。目前已将区块链落地到微黄金、供应链金融、电子存证、物流信息、公益寻人以及区块链开放平台
BaaS
等项目。
2015
年,百度金融也成立了区块链技术团队。
2016
年投资了美国区块链技术公司
Circle
,如今已成为区块链领域明星项目之一。
2017
年
7
月份,百度金融推出了区块链开放平台“
BaaS
”,致力于打造最具易用性的区块链工具,适用于支付清算、数字票据、银行征信管理、权益证明和交易所证券交易、保险管理、金融审计等领域;
为了让区块链技术融入到现有业务中,
2018
年
3
月,京东又推出一项名为“
AI Catapult Accelerator
(
AICA
)”的项目,
AICA
主要是扶持初创企业在区块链领域的业务。
E
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机构,以旗下金融业务公司为主
目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构想,但是这些构想的可靠性与落地性还有待推敲。相对而言金融是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因此在区块链的应用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巨头的区块链研发机构多以旗下金融业务公司为主,像腾讯、阿里的很多区块链工作都集中于金融、物流、个人支付等领域。
腾讯区块链不久前正式发布了“腾讯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基于供应链场景下的真实交易数据,通过腾讯区块链技术及运营资源改善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360
公司的“金融区块链研究中心”也已经上线,将在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共识机制等区块链核心技术领域发力,建设“区块链
+
金融”的新模式。
F
用户产品层面,以区块链游戏为主
目前为止,区块链游戏是互联网巨头最钟爱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之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通过去中心化的机制可能极大地改变传统游戏产业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由开发者像中央银行一样控制游戏资产的发放及流通,而是从游戏发布开始就把游戏规则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写进了区块链,所有人都无法再次修改。
2
月
5
日,百度上线了一款叫做莱茨狗的虚拟宠物游戏,玩法与以太坊的以太猫类似,都是买宠交易而等级属性的多少与高低则决定着未来这只狗的价值;
2
月
9
日,网易内测一款名为
“
星球
”
的区块链产品,用户可领取数字资产
“
黑钻
”
并进行交易;
2
月
14
日,
360
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宠物猫,每位用户可以预约领养一只
1
代猫;
3
月
15
日,小米宣布其区块链游戏
"
加密兔
"
开始内测,加密兔是由区块链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兔子宠物,所有的加密兔都被记录在公开透明的区块链上。
除了互联网公司,二级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布公告披露公司涉足区块链游戏的进展,比如中青宝、游久游戏、恺英网络等游戏概念上市公司。
TABJM
巨头高调入局后,对区块链行业有何影响?
A
、区块链
2.0
时代到来?
业界已经有一个共识,区块链
1.0
就是数字货币,区块链
2.0
则是区块链与金融的结合,金融的本质就是数据,是信用,是合约,是共识,与区块链天生一对,区块链
3.0
则是与各行各业、各种场景的结合。
可以看到,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巨头,目前重点都在区块链
2.0
上布局,金融业务把区块链当成核心技术之一。
更进一步,蚂蚁金服则在区块链
3.0
上布局,寻求区块链在各行各业的落地。腾讯同样是想在
2.0
上吃深吃透再落地到游戏、医疗等场景。
B
、开放平台惠及更多创业者?
对于大多数非技术企业来说,区块链可能是一个比
AI
还要复杂深奥的技术,也可望不可即。正是因为此,百度和腾讯都推出了
BaaS
,围绕开放平台的区块链生态解决方案。
从
TAB
发布区块链白皮书、开放平台等等动作来看,巨头更愿意带着各行各业,包括创业者和开发者一起来探寻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对于创业者来说,巨头在区块链上进行布局,会引发行业更大的影响力,投资机构也会因为
TAB
未来可能会收购
/
投资创业项目,而加大区块链投资力度。